今天继续阅读南明教育创始人之一 ——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所读内容围绕"课程"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
1.什么是课程?
2.如何设计一门课程?
3.学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其中,以"模块备课为例"阐释用课程思维备课的好处,以及如何运用课程思维备课方面的内容引起了我的思考。
书中写道:模块备课的背后,是课程思维,而传统的课时备课的背后,是课堂思维。我倒觉得,传统的课时备课也需要运用课程思维。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每个单元都是由"语文素养"和"人文主题"两条线组成,即使按课时备课,也要首先考虑该课所在的单元背景("语文素养"和"人文主题"),只有搞清楚了这点,再结合课后"习题",方可准确定位课时目标,即"教什么"。
如:现行四年级语文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与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蝙蝠与雷达》内容完全相同。如果没有课程意识,单着眼一篇课文的话,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目标定位可能仍只放在蝙蝠和飞机夜间飞行的原理,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上。可是不同版本编写意图不同,所处的单元背景不同,课时目标定位也截然不同。统编教材中,《夜间飞行的秘密》所在单元人文主题为:学贵质疑;阅读层面的语文素养为: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质疑。用课程思维备课,确定教学(学习)目标首先要想到的就是落实"学会质疑"这一语文素养,其次才是关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
书中还说:课堂思维强调怎么教,强调课堂设计;课程思维会强调教什么,强调课程设计。这点我很认同。"怎么教"与"教什么",两种思维的视点不同,"怎么教"是没有整体意识,过份注重教学"技巧"的平视;"教什么"是在单元(模块)背景下的全局把握,是让教学有的放矢的俯视。"教什么"着眼于本,"怎么教"着眼于末。课堂思维强调"怎么教",这就注定了它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本世纪初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提出了"课程"的概念。窦桂梅老师也早就指出:研究"怎么教",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绩,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什么"才是第一位的。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就要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在"课程标准"没有对教学内容作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她探索并提出了语文课程"三个一"目标,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囗才,一篇好文章。还带领她的教师团队研制了《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看见了吗?"课程思维"是成为"高手教师"的必备思维。因此,无论釆用模块备课,还是课时备课,或者现在流行的单元主题备课,都应该用课程的思维去审视,先解决"教什么",再考虑"怎么教"。唯如此,教师有方向,学生有目标,学习才会有实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