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白茹云

作者: 王舍之 | 来源:发表于2017-02-09 11:31 被阅读0次

    这两天,一个名字,和这个名字背后的许多故事,始终萦绕在心头,让我久久挣脱不开。这个名字就是白茹云。

    想必很多人一看到这个名字就顿觉熟悉,是的,就是参加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并且取得了非常优异成绩的那个白茹云。

    我叫白茹云

    一位仅有初中学历的地道农民!

    一位年届40岁的母亲!

    一位与病魔奋战6年的淋巴癌患者!

    这些符号,无论陈列开来,还是叠加过去,人们都很难与“中国诗词”这个巍峨得令人叹息和扼腕的文化高峰产生密切的思想联结。但是,白茹云,这位来自河北邢台的普通农民,却让关注中国诗词的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国诗词的平实和伟大。

    千百年来,由于文化传承与草根群众的严重背离,人们早已概念化地认为,诗词这种极富底蕴的民族沉淀,已经成为唯有高端人群方可具备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奢侈品”。所以,无论是雄浑豪迈,还是含蓄婉约,无论是“言志”,还是“抒情”,诗词的创造与使用都理应属于那些情感充沛、意象丰富且极具浪漫情怀的文人雅士。总之,与终日辛苦劳作于地头田间挥汗如雨的农人们难以有太多的关联,即便有,也充其量是诗人、词人们借以立志抒怀的铺垫。

    然而,白茹云,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一个历经种种苦难而依然屹立不屈的普通农民,不仅以沉着冷静的身姿走上了卧虎藏龙的央视舞台,而且同样以沉着冷静的心态与各路高手过招,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的好成绩。同样令人刮目的还有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及在这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背后诗词赋予她的灵魂支撑和精神力量。白茹云从另一个侧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诗词所蕴含的深意和内涵,也通过对中国诗词的理解和领悟,重新诠释了中华诗词源于民间的草根本色。

    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波折的,这都不算什么!

    白茹云热爱诗词。她的生命是诗词,她的生活也是诗词。但是,不幸的是属于她的诗词不是那种令人愉悦的温文尔雅,而是让人惊叹的跌宕波澜。于她而言,幸好有诗词,可以让她的弟弟在病痛中安享片刻的宁静,也幸好有诗词,才让她在生活中看到未来和光明。白茹云在诗词中品鉴着人生的喜怒哀乐,也在诗词中汲取着古人遗留下来的精神营养。诗词不仅浇灌和滋养着她内心的世界,也让原本清苦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阳光。无论是竞技的舞台还是生活的舞台,白茹云没有流露出一丝对生活的沮丧、对人生的抱怨和对命运的哀叹,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她内心深处的那份平淡和坚定,她对幸福的追求和期待,还有她敢于迎接苦难的信心和战胜苦难的信念。

    白茹云热爱诗词。她对诗词的理解和把握,不只是停留在吟哦或者背诵的浅层表面,而是深入而又宽泛地梳理了诗词的纵横脉络。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她答题时,对题目的解析过程得到验证。而对于一个只有初中学识,且未受过正规、系统训练的单纯诗词爱好者而言,是多么的不易,又是多么的难得。而更为难得的是,她不仅向人们展现了诗词作为诗词本身的魅力,也完整地向人们展示了她与诗词交融一体的思想情怀。通过白茹云,我们必须对诗词的概念有个重新的界定和认知,而不能只是把诗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字图腾去膜拜与传承。

    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了高频的节奏,也习惯了主动或被动地接纳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类信息,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对传统文化予以驻足和品味。所以无论出于实用还是敬畏,我们也就不愿于或者不敢于去碰触那些古朴的文字。但是看到白茹云,看到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依然有人不浮躁、不功利地纯粹地爱着诗词,热爱着那一字一句、抑扬顿挫中所流淌出的精神和意境,我们何尝不会觉得温暖和感动呢?白茹云热爱诗词,更热爱生活,同时她也很朴实地把这份爱传递给大家,传递给我们。当主持人问白茹云,为什么重病还要坚持参加节目时,白茹云回答:

    其一,让大家明白农民也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其二,鼓励那些年龄比较小,比较容易消沉的病友。“既然命运把这个送给我们,我们就应该去迎接他。”

    其三,给家人留个纪念,即便有一天天人相隔,孩子也能从电视上看到她。

    这是大美啊!

    这是她对主持人的回答,也是给自己的一份答案。苦难人生并没有消灭她心中的诗情画意,谁能说这样的人不是一种成功?“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波折的,这都不算什么!”这是白茹云的人生感悟!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诗词给了白茹云如此的淡然与胸襟,也正是诗词给了白茹云足够的乐观与释怀。

    正如主持人董卿所慨叹:这是大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美白茹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ji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