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群体中的你还是你吗?

作者: 琼小浠 | 来源:发表于2021-03-31 12:55 被阅读0次

    之前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放在畅销书的显赫位置,就一直很想读一读。我先后读了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在畅销榜上排名靠前,但翻译得不太友好,读起来有点枯燥,不好理解。然后换了第二个版本,果然就通顺多了,更符合中国人的语法和阅读习惯。

    第一版本 第二版本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如《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乌合之众》是其代表作,书中细致地描绘了群体的特征及心态。

    • 群体是什么?

    作者勒庞把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同质性,顾名思义就是特质相同,如宗教,军人,医生或农民等。而本书作者主要分析讨论的是异质性群体。

    异质性群体,指的是由不同职业,不同智力水平的人因为某些事情或情感的刺激,而随便任意组合而成的心理性群体,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与孤立的个体都截然不同。

    虽然书中很多事例都来自法国大革命时期,但是很多观点放到现在似乎也完全能够对号入座。本文主要以网络群体举例。

    • 群体的普遍特征

    当个体融入群体之后,有意识的人格会消失,无意识的个性占主导,通过暗示,以及情感和思想的传染,所有人朝同一个方向,会有一种将暗示的想法立刻付诸实施的趋势。

    在情感和道德观念上,群体通常会表现出如下行为特征:

    1. 冲动,多变,易受刺激
    2. 可暗示性,轻信
    3. 夸张,过于简单化
    4. 不宽容,专横,保守
    5. 道德品性被无限放大
    • 群体的推理

    群体喜欢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什么意思呢,比如在网络上看到某一个明星吸毒,就觉得所有明星都吸毒,看到一个官员受贿,就觉得所有官员都这样,看到有人离婚,就觉得不相信爱情了。

    就如最近频频登上热搜的事件,“武汉癌症患者欲卖房捐出遗产,10天被律所收20万咨询费”。我记得消息刚报道出来的时候用的不是“收”,而是“骗”。“癌症晚期”“骗”“律所”等字眼被媒体放大,网友瞬间就炸锅了。我看了底下评论,律所名称,地址,涉事人范某联系方式很快就被扒出来了。然后瞬间普及到整个行业,说“律师没有一个是好人”,这种情绪很快被传染,进而更甚者延伸到法官,公安,医生等。有人说他是武汉大学毕业,进而评论里也有开始攻击武汉大学的。

    事实是,如果你仔细看了完整视频,就知道涉事人范某并不是律师,只是律所老板。况且就算他是律师,难道就能说明所有律师都不是好人吗?显然有点荒谬。至于他是不是武汉大学毕业,我看也未必。

    但是群体不会考虑这么多,他们或许只是看到了标题,情绪就被激怒了。他们首要的不是思考信息的真假,不是了解整件事情,先释放情绪,骂了再说,反正有这么多人骂,就算骂错了,我也没有什么责任嘛,因为法不责众。群体是匿名的,因此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会特别容易放纵自己。

    • 群体的想象力

    群体不擅长推理,但是很擅长想象。他们看到的,或是听说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画面,就能在脑海里引发想象,让他们相信这就是真的,进而再传染给其他人。

    2018年,著名主持人李咏和妻子哈文双双从央视离职,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后来媒体拍到他们一家三口在美国街头游玩,消息一出,很多网友都疯狂嘲讽他移民美国,不爱国等,甚至有微博大V称他是“捞完了就走”。一时间,舆论铺天盖地,即便他们曾出面澄清,网友也并不买账,他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李咏去世了,他们没有移民,只是去治病。他宁愿被误会,也不愿透露自己的病情。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事情的冰山一角,如果稍微用点理智,就不会那么快得出结论。而这恰恰是群体没有的,容易被暗示,容易轻信,甚至被无限放大。

    • 群体的信念

    群体有着宗教形式一般的信念,盲目的顺从,粗暴的不宽容和强烈的宣传欲望。当人数众多的时候,他们甚至会觉得自己具有不可阻挡的力量,无所不能。

    前段时间,关于中南财大学生吐槽虞书欣一事也是被粉丝频频顶上热搜。如果你不知道虞书欣是谁,也不重要,只知道她是有着大量粉丝群的流量小花就可以了。事件起因是,某位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微博吐槽虞书欣,很快该条微博便被粉丝们铺天盖地的谩骂声攻陷了。尽管微博很快就删除了,粉丝们并没有满意,人肉出该名网友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于是大量粉丝去中南财大官博下留言,要求学校严惩该名学生,甚至开除学籍。还有一些粉丝找到了该名学生实习的单位,要求老板辞退。

    之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官博发文,就引用了《乌合之众》的一段话:“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于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可见,个体一旦将自己归于群体,不但理性会消失,甚至会有一种自我膨胀的错觉,觉得自己无比强大。这种错觉让他们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审判者的位置。


    当然,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负面的,也更贴合了书名《乌合之众》。

    个人融入群体之后也有可能会变得更好,前提是有个正面的领袖,有强制约束的规则,被正面的能量暗示过后,群体也会比孤立的个体更英勇,更忠诚。

    相反,如果不加约束,任其发展,毫无边界,最终只会变得更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乌合之众》:群体中的你还是你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uo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