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惊一场
下午6:49,隔壁班的班主任在群里面发了一则通知:“班主任们,帮忙在班群问下七年级(2)班杨x旭有没在谁家,他家人在找[抱拳]”
也在班级家校联系群中发通知:“家长们同学们,本班杨x旭同学有在谁家吗?有的尽快回下信息,下午三点钟开始出门,他家人找。”
一看信息,心里乱哄哄的,虽然不是自班的同学,但,七上八下的心情一下子不安起来。我也赶忙把它发到班群里,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够转知告知。
杨x旭同学,是我初中同学的哥哥的儿子,是个15岁的男孩,平时很是安静,学习比较认真,8岁那年,母亲是湖南省的,父母就离婚了,跟着奶奶长大。奶奶对他疼爱有佳,他还有一个姐姐,初三毕业了,好像去读高中了吧!而他呢,在五年级的时候,有教过他英语,英语读的挺不错的,声音很响亮,但就是话语很少。六年级暑假,在东莞的同学有一次打电话问我,想给他报名补习英语,是补习音标好,还是补习语法好呢?我当时的建议是:补习音标吧。
而今上七年级了,我有上他的课,是每周两节的生物课,总之话语比较少了……印象就是这么样子。
吃晚饭时,我还不时的看一下手机,有没有他的消息?
等啊等,终于等到8点05分,与他同村的一个小学部老师在班主任群里发了个信息:“找到了,他奶奶在他家后面找到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就在他家后面藏了五个小时,弄得其奶奶四处找人,四处打电话,个个都神色匆匆,脸色青青。幸好有惊无险。
既是父母离异,又是留守儿童。是内心的孤独,还是青春期的叛逆呢?他不善言辞,玩似失踪,如何走进这类学生的心灵?引起了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深深的思考:
面对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成为教育的难点和痛点。特别是班主任,那也是一个头两个大的问题,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 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 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以往,变得不爱说话,把想法都藏起来。长期的沉默与焦虑,造成了自卑和自我封闭状态。
二、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情绪欠稳定,遇到小事容易冲动,意志薄弱。
三、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由于父亲外出打工,祖孙交流缺乏,所以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未来产生迷茫。祖孙隔代教育,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纵自由。只满足于物质需求,无法对其精神上的沟通与安抚。
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庭,不幸的孩子,有不幸的遭遇,班主任要抓好这类学生的个别教育,更多关注其心理的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