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马商书房
拆掉思维里的墙:为啥牛人都不买房?

拆掉思维里的墙:为啥牛人都不买房?

作者: 老马商书房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11:18 被阅读65次

之前我们讲的比较多的都是商业思维层面的东西,除了这些,其实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把商业思维用到自己人生,帮助自己做决策。《拆掉思维里的墙》就是这一类的书。

这本书里有大量的故事、寓言、案例,有些地方确实有点像鸡汤。但是本质上来说它确实不是一本心灵鸡汤类的书,书里甚至还有挺多反成功学、反鸡汤的内容。而且,这本书里给出的结论,确实是参考了很多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也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困扰我们比较多的几种常见的思维障碍,这几种思维障碍会影响到我们做决策时的科学性。本期要讲的就是一个普通人比较常犯的思维上的错误——

过度追求安全感

我们大部分人是安全感的奴隶,相信大家多少的都有这个感触。比如我们不管在哪个城市生活,总是逃不过几件大事,当头的一件就是买房。我们好像有一个执念,没有房子就不叫家。尤其是对男人要求特别高,买不起房子可能连媳妇儿都找不到。

其实,从年龄来看,中国买房属于非常早的。美国人平均大概31岁的时候会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房子,德国人大概是42岁,比利时人是37岁,在中国香港,也不过是32岁。而且,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大约也就占50%。唯独中国内地的年轻人,基本上是一毕业就想买房,然后结婚生子。这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

就今天的房价来说,普通人买房无非就是两种方式——

双方父母出钱买房

这就有一个问题。房子是双方父母出钱买的,那小两口的前途基本上就相当于被双方父母控股了。经济上不独立就不可能有独立的梦想,住着别人的房子就得听话,让要孩子就得乖乖的去要孩子,让在国企上班就在得老实呆着,别整天想着创业。

不靠父母买房

不靠父母就得靠自己,靠自己基本就是透支明天,拼了老命攒出首付,一贷就是30年。这种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更像一个无底洞。每个月的还贷的压力逼着自己避免所有大额开支,经济上比较拮据,生活水平下降。

这些其实都是明面儿上的小损失,更关键的、更重要的损失是后续更长远的一些投入。比如为了省钱还贷,个人的职业培训就能免则免,这会影响未来的职场上的晋升或者个人的竞争力;不会去资本市场搞风险相对比较高的投资,错过投资眼光、技巧的历练,更有可能错过未来好的投资机会;为了稳定的现金流,不敢轻易从眼下比较稳定的工作跳槽到更有潜力的行业。

所以,如果年纪轻轻就背上了房贷,在最有旺盛的学习力和拼劲的年纪就变得小心翼翼,瞻前顾后。从职业发展上来说,古典认为,一套房子足矣消灭一个梦想。

我们看名人的传记的时候都会发现,那些成功人士有钱了之后,考虑的第一件事永远怎么让钱生钱,不太可能去先想买房子。

比如巴菲特,他当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回老家做了一名股票经纪人。他跟太太结婚时,已经攒了一万多美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钱,可以买一套小房子。巴菲特在结婚前问太太,是用这一万美元去买一套小房子,还是去投资,几年后赚了更多的钱,买一套更大的房子。巴菲特的太太非常信任地让他用这一万美元做投资。所以两人结婚后就租住在一个条件非常差的房子里。一直到女儿出生了几年之后,他们才花了三万美元,在奥马哈买了一套灰色的小楼,直到现在还住在那里。

看巴菲特的这个故事,他认为投资在房子身上永远不如投资在自己身上,投在自己做的事情上,这才是金钱最大的价值。投资自己叫资产,投资房子叫负债。房产大佬王石就说过吗:“对于那些事业还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还是租房子为好。”

当然,这些道理大多数人都懂,但就是认为租房子住没有归属感、安全感。这就反映了“买房子”的本质其实是买的一种安全感,在一个城市里面有一个栖身之地心里特别踏实。但是,房子真能带来安全感吗?这其实就是头脑里面的一堵墙禁锢住了自己,一个人只有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才会觉得一套房子能让自己的内心过的安全一点。

不仅是买房子,几乎所有的跟职场、生活有关的决策都会受到恐惧的支配。有一部分人的思维模式永远是“是的……但是……”。

你告诉他去北京这种大城市发展,他会说:“对,北京挺好,机会非常多,但是我怕我受不了那么快的节奏。”

你告诉他去考研,他会说:“对,考研是个不错的出路,但是我怕考不上。”

这种思维模式就完全陷入了一种“好像什么东西都有可能,但好像什么东西又不太可能”的困境。他似乎特别盼着一个权威的声音告诉他一定能成功,但实际上不可能有这种声音。即便说有人指出一条非常清晰的路,他仍然会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强调各种“怕”。

恋爱也比较容易缺失安全感

常常会有女生说“什么样的男人才能让女人有安全感”这一类的话题。现在女性朋友对恋人的要求通常都是“给予自己安全感”。

什么样的女孩才会要求别人给自己安全感呢?一定是内心有一定的恐惧,不太相信自己有能力一个人活得特别好的女孩。说白了,她相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而且,不仅这样的女孩会这么想,她的长辈也是这么想。所以,一个女孩一旦过了25岁还没有特别靠谱的男朋友,七大姑八大姨的就会天天逼她相亲,帮她寻找一下安全感。

而且,假如找的男孩不太靠谱,但是他工作特别稳定,或者有钱,或者他家里条件特别好,家长们也会相信,找这样一男的,女孩就能获得安全感。可是实际上,凡是选了这么一条路的女孩,会越来越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安全感反而越来越差。

如果是带着“找安全感”这个目的走进一段婚姻的话,通常这个婚宴都会出问题。因为,人只要跟其他人有接触,兴趣点就有可能发生改变。移情别恋是无法靠责任感约束住的。想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自己一定要有能力给自己这些东西。

安全感还容易影响我们的工作能力,可能会毁了我们的潜能。

本书的作者古典有一朋友,是一个楼盘的销售经理。这姑娘在楼盘分辨方向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一开车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为什么她的方向感时好时坏呢?因为她买车时,无数人给她灌输“女人不认路”的信念,于是她在车上装了GPS导航。

但是,有了GPS导航之后,她就彻底不会认路了。因为一种能力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天赋加上不断的刻意练习。她一买车就用上了GPS,那么在认路这件事上,她等于没有做任何的刻意练习。“女人不认路”这个信念,如果是别人植入到她大脑里,就会导致她在这方面极度不自信,就产生了恐惧。最终就是一个死循环,越恐惧越依赖导航,越依赖导航就越不认路,越不认路就越恐惧,“认路”的潜能就被这种不安全感噬掉了。

古典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人家潜能其实有点像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就特别信任他,那么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但是,如果一开始就不信任他而是去信赖别的东西,那他就会慢慢地远离你,当你需要用他的时候,他也不会再回来了,慢慢的,这种信任自己有潜能的人就建立起了一种自信和安全感,而那些不信任自己有某种潜能的人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挣了钱之后拼命的买好多奢侈品,,这背后的心理机制都是因为一个恐惧,他会害怕别人瞧不起他。这种恐惧感特别强了之后,他就会去通过外在的物质去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相信自己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穿着非常体面,别人会高看一眼。

安全感应该怎么提升呢?

古典给了几个提升安全感的招数——

1、小范围的冒险

假如你是一个在认路这件事上没有安全感的女司机,那么可以在不赶时间的时候,尝试着把GPS导航关掉。走一段路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其实能认一点路,这个冒险就是值得的,给了你一定的自信心。

加入你是一个对自己表达能力没有信心、缺乏安全感的这么一人,那可以找一些和自己专业对口的招聘信息,可去可不去,就是练一练手,打电话给他们沟通一下自己的整体情况,试着在电话里把自己推销出去。

2、远离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古典在书中举了他自己一个例子。他在北京租房子的时候,有一个书房常年空着,他的朋友来北京找工作的话,都会在这个书房住一阵,蹭水蹭电蹭网蹭饭。前后陆陆续续有六七个朋友。结果,这些人基本上都没找到特别合适的工作,还有一两个人直接打道回府了。

这就是因为安全感太容易获得了。因为吃穿不愁,找工作的动力就没有那么足,这就导致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如果和其他北漂一样,先租地下室、天天吃泡面,这种紧迫感和压力就会逼着你想办法解决问题。

3、恐惧保险箱

恐惧保险箱其实就是一个有点仪式感的小游戏,把你最恐惧的事儿仔细的写在一张纸上,写得越详细越好、越多越好,写完装到一盒子里,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把盒子藏起来。这时你就可以告诉自己:“我要去做自己的事了,先马恐惧存放一会儿,等我做完我的正事儿再回来把我的恐惧拿走。”这个动作会让人心理上舒服一点。当你做完事再回来看这个保险箱的时候,你会发现担心的绝大多数事其实都没有发生。

所以,绝大多数的恐惧真的就是我们自己入戏太深,其实发生的概率未必有多大。

4、成功日志

成功日志其实就是记日记,但是内容有讲究,专门记录自己觉得做得还不错的事儿。你可以规定每天最少写五条,只要你觉得这事儿做得真不容易就可以记下来。时间长了,你就会积累比较多的自信,心里也就比较难产生恐惧和安全感。

5、恐惧触底反弹

咱们绝大多数人都特别害怕在大众面前做演讲。古典就有一个新东方的同事,他原先是新东方在地方分校的首席讲师,讲课非常棒,但是来北京之后,面对新东方的培训师,他总对自己的讲课不是特别满意,但又不知道怎么调整。于是,他问古典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古典就给他分析了一下恐惧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不是真的害怕在大众面前演讲。 

这个显然不是,他之前讲了那么多年课了,一直都是在一群人面前讲课,这肯定不是问题。

第二个层次,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 

他害怕的不是“在大众面前演讲”这件事,而是没做好这件事背后的价值。这件事背后的价值就是被评委认可。

第三个层次,觉得没有能力去应对“失去”。

他可能也不害怕“不被评委认同”,但是他害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评委的不认同”。

经过古典的分析,他的同时觉得自己应该属于第三层。于是,古典就带着他一块儿探测了一下他恐惧的底线——

古典问:“如果明天你讲完了,真的被评委喷了一脸,你会怎么办?”

同事想了下说:“嗯,也没啥,他们点评不就代表他们个人的看法吗,又不一定对。而且,他们对我批评也算是一个鞭策吧,我可以趁机学习一下,看看别人怎么看我的演讲,有没有改进的地方。”

古典听完说:“你拉倒吧,你有那么理智吗?我就是想问你心里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声音,你就不是这么理性的一个人!别装了哈。”

同事想了半天,只好说实话了:“如果评委要是喷我一脸,我心里真实的想法就是,滚你大爷的!老子他妈天下第一,你们他妈的爱听不听!”

古典听后说:“说得好!就要这句话!你现在把这句话出门喊三遍,明天上台前也大声的喊三遍,喊完你一定不会害怕了。”

第二天同事演讲之前,所有的评委就听这个老师在教室外面大喊“去你大爷的!”,都惊着了。后来,他的课讲的确实非常精彩。以后每个新东方的老师只要有不敢上台的时候,都效仿这个做法,“直面恐惧,然后利用恐惧触底反弹”。

(搜索路径:先保存至相册,在微信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 拆掉思维里的墙:为啥牛人都不买房?

    之前我们讲的比较多的都是商业思维层面的东西,除了这些,其实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把商业思维用到自己人生,帮助自己...

  •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墙;拆掉思维里的墙;拆掉思维里的墙;拆掉思维里的墙………………。我的脑海中在使劲中的回忆,当初这本...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这个标题很是形象,拆掉思维里的墙即拆掉思维定势、思维陷阱、条条框框。从小到大,我们生活在...

  • 复盘66 2018-03-26

    上班 阅读完《拆掉思维里的墙》 背单词 明日任务: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重新阅读《跃迁》书籍 ...

  • 《拆掉思维的墙》读记之安全感

    拆掉思维的墙 ——读记之安全感 翻开《拆掉思维的墙》,就向我们抛出一块板砖:买房?在风声鹤唳,难以捉摸的房市浪潮涨...

  •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不断拆掉自己过往旧的思想和思维模式,拆掉思维里面的墙。 当你认识到思想是有墙...

  • 21天|丢21天懒惰组合(丢丢&天使多肉) 《拆掉思维里的墙》

    【Day9】今日阅读《拆掉思维里的墙》,P01--P26 001买房的概念 Q:你会为了结婚就买房吗? A:可能不...

  • 【读书清单】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古典 买房 近几年房地产火热 一个因为有人买来投资 有人买来住 有人买来送礼巴结 所以啊,买房只...

  • 行动营打卡第一天

    Day1:读《拆掉思维里的墙》感悟 1、关于买房 买不买房,还要具体人具体分析,但你应当学习找到梦想与生活的平衡,...

  • 11.8 《拆掉思维里的墙》

    11.8 《拆掉思维里的墙》 001 经济不独立就意味着梦想不独立。当我们买房拿着父母的辛苦钱买房时,就意味着个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掉思维里的墙:为啥牛人都不买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yp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