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108天挑战赛”的第21天,已顺利抵达21号站台。
都说连续坚持21天,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还真的是这样。
自从发布宣言,开始第二次挑战,改为手抄(写字)打卡项目以来,每天都会自动地打开摆在桌子右上角的手抄本,翻到书签夹好的地方,从笔筒中抽出使用习惯了的钢笔,翻开正在读写的《康震古诗词81课》这本书,也同样翻开有书签的页码,开始读书、划线、摘抄,然后再检查一遍,最后打卡、拍照、上传。
这一连串的动作已经相当熟练,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动作,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如同每天的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
这一次的打卡虽然只是摘抄,但我把它与读书结合起来。《康震古诗词81课》是我新买的书,康震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栏目的文学顾问和点评嘉宾,经常在电视节目上出现,我非常崇拜他。这本书共81课,有81首诗,共408页。
虽然是讲81首诗,但每一讲中又会涉及到若干的诗、相关的故事和知识,因此每天我首先读一课,再把我认为的重点或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加深理解,再抄写诗词和核心内容,抄满一页为止,反正每天的任务是抄写一页。
到目前为止,这本书已读完35课,也摘抄了35首诗及相关内容。
这样看起来,学习进度的确比较慢,但记忆深刻,况且有些诗词是要背诵的。总之我非常喜欢这种抄写方式,比较适合自己,同时我也觉得这样的书适合精读。
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才能区分出第一个“晓”是名词,第二个“晓”作动词用。然后再了解孟浩然随性、自在、天然、纯粹的个性,正如闻一多说的:“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再比如最近在抄写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从头至尾都是诗人在和琵琶女进行对话,用音乐对话——这首诗的核心结构,展示的就是一个对话场景,从对话来解读这首诗,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深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白居易是个文学天才,他在50岁以前,基本上把这辈子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全都完成了。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吊白居易》悼念他,在唐宣宗眼里,当时的诗仙并不是李白,而是白居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