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时代给他的答题纸太窄了

作者: Andylee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15:26 被阅读119次

    历史从来不会喧嚣尘上,历史历来都是沉默的。如果用一句贴切的语言来描述历史感,那么这句“往事只能回味”似乎再合适不过了。从官家的角度来看,这种面对历史的态度难免再一次标注为“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是否是“虚无”我无法确定,不过从我个人的经验来判断,昨日一去不可追倒是切切实实地发生着。在阅读《科学的历程》与《什么是科学》中有一个巨大的遗憾,那就是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对于中国的叙述只有区区几万字,而且这几万字还是讲述从公元9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事。如果说道“往事”这两个字,那么这段故事已经足够“往”了。用外交辞令来推脱的话-----我也只能说我对此也只能表示巨大的遗憾。

    在讲述科学的历程时,其实吴国盛先生难以回避的地方也在于:如何让科学历程用中文表达中更加容易理解。并通过对比的方式让科学这一概念的本质溶入到中文去。在有关科学的历程中每一次“对比”都会让中文的读者感受到吴国盛先生的拳拳之心。“科学”这一概念借助日文的转述进入中文世界中也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相比孕育科学的两希文明的时间长度而言,中文语境中的“科学”仍然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

    中文语境中的“科学”这一概念是伴随这现代中国这个历史进程一起发生的。相比现代中国这个气势恢宏的词语,中文语境中的”科学“有着先天不足的缺陷。而要认识现代中国的历史,有一本书对我的影响甚大,那就是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我曾反复在《短书集》提及到这本40万字左右的历史著述。毫不夸张的讲,陈旭麓先生的此本著述可以作为我私人阅读史中的一个转折点。用《什么是科学》的提问方式也同样可以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提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国漫长历史记录中最特别的一段记录。即便在中国近代史之前我们已经拥有类似《二十四史》这样的记录,但单就从“变化”这一角度来讲,中国历史中的种种往事没有能超越中国近代史的。中国近现代史之所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是因为终于跳出了漫长沉闷的周而复始,而建立了新国家新制度新社会,也由此开始成为中国之所以为现代之中国、中国人之所以为现代之中国人、中国社会之所以为现代之社会最重要的一段历史环节。

    可能许多人在阅读有关中国近代史著述时都会产生这样的感受,这一环节的历史仿佛是一位哭哭啼啼的怨妇一般。千种不是万种不安都得要用一唱三叹的方式才能让读者明白其中缘由。《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所采用的叙述方式是极其平淡的,这一点阅读感受至关重要,在面对风云跌宕的历史事件铺陈开来的讲述中,“平淡”可能是最为贴近历史观的“历史手法”了。如果能将徐中约著述的《中国近代史》与陈旭麓先生著述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采用先后的方式阅读完毕,那么读者一定可以体会“平淡”的叙述到底力量何在!

    写一本另人满意的历史书基本上无可能。因为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有话可说,都要指指点点一番还不会罢休。而写一本“平淡”的历史书可能就只能属于陈旭麓先生这一类的人物了。探讨历史与探讨科学史的不同地方在于,历史有随时让人插嘴的可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有许多不得不言和不得言的地方,不过巧妙的是,陈旭麓先生会通过备注或是史料索引的方式为那些不可言的地方留下草蛇灰线。在一些不了了之的地方留下一点空白。这些不仅仅是历史的叙述方式,也同时是作者留下的提问方式。

    在阐述历史的过程不刻意的挑动各方的情绪可能是历史写作中最难的外部环境,而阐述科学的过程中则要面对的是浅薄和无知。这两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也造就了历史叙述所使用的不同的策略和方式,相比《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与《科学的历程》其实面对的困境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讲究专业的领域中,“无知”也会提前自量一下自己。想到这里,陈旭麓先生的不得不言和不得言中,深得历史叙述的三昧真火。

    昨日我在一片来自侏罗纪时代的火山岩石上驻足,如果按照地质学的考证,这一片岩石距今至少已有一亿年的时间。在如此难以想象的时间里,这一片岩石历经喷发、冷却、凝固和侵蚀、风化等种种,即便时间流转不止、风雨不停,对于这一片岩石而言,它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被我们讲述出来才能被理解,否则岩石只是岩石,风雨只是风雨,那么自这岩石从地底喷涌而出直到现在,这岩石可曾有只言片语。岩石的故事只有当用我们的概念、语言去讲述时,它才是有故事的。我们赋予它故事,是需要让故事讲述岩石的往事,而不是有关人的往事。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也如此讲述这样的故事:“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中只有人、物、雪、色四样,也可以说是平淡至极了。可是每每读者读到这里,都会从心底间升起一股寒意来。

    一本书也好,一部书也罢,难就难在“平淡”。不是时代的乏味,而是时代给予他们的答题纸太窄了。在有限的纸张间,择其要点记录之,藏之名山,以待后人。这些是历史的后话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是时代给他的答题纸太窄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by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