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可谓颇受争议。她从后宫走向前朝,在六十七岁的时候推翻李唐皇室建周称帝.尽管儒家历史学家对她进行恶毒攻击和抱敌对态度,但武则天却用出色的政治天赋、高超的政治手腕向她统治的国家和臣民交了一份优秀的政治答卷。武则天一生的政治功绩令很多男性皇帝都是无法与之相比。
武则天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父亲武士彟原是一个木材商人,后来弃商从戎结识了李渊。因为在李渊起兵反隋过程中屡有功劳,所以被列为“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隋朝宗室之女,史书记载杨氏并不是那种有妇德的大家闺秀,四十岁的时候才嫁给武士彟为继室,武则天是杨氏的次女。
武则天十四岁的时候,入宫做了太宗的才人。而正是这个在后宫妃嫔中不太高的职位,让武则天有机会见识到了政治的魅力,旁听了太宗治国安民的众多高端政治课程,也为她由后宫走向前朝做了知识储备。
唐朝时期,才人在内宫的地位不过中等偏下,但才人的职责却是其他嫔妃所不及的。其他嫔妃只要容貌美丽、性情温柔、贞德贤良就成,而才人却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才能胜任。“才人”的主要职责是记录妃嫔们的饮食起居和蚕桑之事,向皇帝报告她们一年中的收获情况。才人还要参与皇帝在内廷中接见大臣的公务活动,有时还要充当书记员做记录,代皇帝起草手谕。这个职位更像今天的“机要秘书”。
公元649年,太宗李世民驾崩,武则天依例与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
截止到此为止,武则天的人生轨迹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她后来命运的转折来自于两个人的助力。第一个就是刚刚登基的高宗李治,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李治曾一起侍疾,武则天和李治的暧昧就是在这时候开始的。
第二个助力武则天的是高宗皇后王氏,当时王皇后正和萧淑妃玩宫斗,王皇后处于下风,她急需一位盟友增强战斗力。
太宗周年祭祀的时候,高宗李治率嫔妃前往感业寺祭拜,再次见到了武则天。王皇后看到高宗对武则天余情未了,非但没有吃醋,还非常开心,武则天不就是她寻寻觅觅的盟友嘛。在王皇后的安排下,武则天被接回宫,先被册封为昭仪。
正如王皇后所期望的,高宗的注意力的确转移到了武则天身上,萧淑妃失宠了。但她很快就意识到,武则天是个更加难对付的角色,尤其是生下儿子李弘以后,武则天几乎成为后宫的专宠。
这时王皇后又想起了萧淑妃,她转而和萧淑妃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武则天。两人经常在高宗面前诋毁武则天。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做法不但没有使高宗冷落武则天,反而激起了高宗的保护欲。生下儿子后不久,武则天被册封为武宸妃,这是高宗新弄出来的封号,地位仅次于皇后。
武则天当然也不是善类,她早在回宫之初就在皇后和萧淑妃身边安插了眼线,监视她们的一举一动。在太宗身边做才人的时候,武则天就见识过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后宫虽然全是女人,但只要一着不慎,自己就可能会落得比感业寺出家还惨的下场。
后来,武则天又生了一个女儿,王皇后作为后宫之主自然要来探望,就在王皇后离开后,小公主暴毙了,武则天直指是皇后害死了公主,王皇后百口莫辩。
高宗决定废掉王皇后,改为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但遭到了舅舅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反对。虽然高宗最后放弃废后,但王皇后俨然和废后无异,皇后的寝宫和冷宫一样。
武则天的小目标当然是当皇后,她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好在朝臣中有一些识时务的大臣,当时朝廷有个叫李义府的官员,他见高宗很想册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又那么得宠。他觉得把赌注压在武则天身上准有好处。于是上书高宗请求册立武后,高宗看到这份请奏很开心,重重赏赐了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
恰好这时候,王皇后的老娘看到女儿失宠,又干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她跑到女儿宫里搞了个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武则天的眼线将此事报告给了高宗,这等同于宣判了皇后的死罪。
李治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王皇后和萧淑妃最后双双惨死在武则天手上,死后甚至没落个全尸。
武则天终于如愿成为皇后,长子李弘册封为太子。此后,武后开始逐渐培植自己的势力,朝中支持武后的人越来越多。
又过了两年,武后觉得时机成熟,是时候该修理一下那些老臣了。在她的出谋划策之下,高宗又将长孙无忌等老臣罢官贬出京师,长孙无忌这个最大的威胁也被武后铲除了。
公元660年,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代为处理朝政。这对武则天来说,无异于打开了她政治欲望的大门。她强势而有主见的个性开始渐渐暴露出来,在朝政问题的处理上和李治多有分歧,二人之间渐渐出现了裂痕,这也导致武后差点被废。不过最终武后洞察先机,软硬兼施让高宗放弃了废后的念头。
李治风疾始终未见好转,武后向李治建议让她一起上朝,临朝听政。二人合称“二圣”。此后,武则天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李治久病不愈,下诏命太子李弘监国。李弘个性和父亲李治有点像,性格温顺善良。当时李弘有两个异母姐姐,她们的母亲萧淑妃因得罪武则天而被废黜杀害。两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宫中,李弘上书高宗请求释放两位姐姐。李弘的善良之举导致武后对他心生嫌隙,武后觉得太子虽是亲生,但与她并不是一条心。
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内外赞誉,但却体弱多病,在一次随帝后出行途中猝然离世,有些野史也说李弘是被武后所害。
李治改立自己与武则天的二子李贤为太子,李贤也是个非常贤德的太子,而且能力很强,监国期间处理政事让高宗很满意。
正是因为李贤太能干了,所以才为自己招来了祸端。李贤在太子任上干了四年,因为“谋反”之罪被废,最后被流放到偏远的巴州,走的时候连御寒的衣服都不给带,这当然也是武后的杰作。
高宗又立武则天第三子李显为太子,武后继续摄政。高宗驾崩以后,李显继位为中宗,册立韦氏为皇后。
高宗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当时的情况是,有无遗诏,朝政大权实际已经掌握在武后手中了。
李显登基后,想任命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遭到大臣的反对。李显生气地说:”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武则天以此为借口将李显废黜为庐陵王,又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
李旦虽然登基称帝,但他实际只是个傀儡。武则天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李旦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朝堂上皇帝的龙椅空无一人,武后在帘子后面临朝听政,决断政事。
武则天临朝听政也并不是没有人反对,宰相裴炎曾上书请武则天还政于李旦,结果被武则天以谋反罪斩首。此后,再无人敢提还政之事。
为了堵住悠悠众口,武则天假意下诏,表示要还政于皇帝。李旦知道这是母后在试探自己,便数次上表,极力推辞,请求母后继续临朝。武则天顺水推舟,“勉为其难”接受了李旦的请求,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武则天年纪越来越大了,但距离登基称帝还有一段距离。为此她加紧步伐筹谋。先是杀了流放在外的废太子,免得有人打着太子的旗号造反。接着大封武氏娘家人,武则天把她五代以内的族亲,男的都封为王,女的都封为王妃,同时还准备建立武氏七庙。根据礼制天子七庙之说,武则天已然将自己当成了皇帝。
之后,她又将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升为宰相,将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庆的儿子武三思升为兵部尚书,通过这一文一武把国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公元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此后,一代女皇开启了她杀伐决断的政治生涯。
武则天当政期间,打击门阀、扶持士族、开创科举、广揽贤才,同时整顿吏治,严惩腐败,广开言路,注意纳谏。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弊政、促进了政治清明。
武则天还是个心胸非常宽广,惜才爱才之人。早年上官仪曾主张废后,武则天以谋反罪杀了他。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随母郑氏发配入内庭为婢,上官婉儿聪慧善文,后来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还有一个大才子骆宾王,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的时候,骆宾王曾写了一篇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当时不少人都被这篇文章所煽动而加入到讨伐武曌的队伍中来。武则天看到这篇檄文后大加赞赏,拍案而起,叹息道:让这样的人才流落,这真的是宰相之过啊。
武则天作为李家的媳妇,取代李唐建立武周,势必引起非议。为巩固统治,武则天重用酷吏,使用严酷手段打压反抗力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果所告的并非事实,也不问罪。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正是是通过这种高压统治,武则天登基称帝,完成武周代替李唐的平稳过渡。
武则天晚年不得不面对继承人的问题,武承嗣、武三思二人争夺太子之位,武则天内心也很矛盾,不知太子之事该如何处理。
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在经过多方权衡之后,武则天最终决定立李显为皇太子。
武则天宠幸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因为年纪大了,老病缠身的武则天长时间不能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下降,二张兄弟逐渐开始插手朝政,陷害朝臣,甚至干预册立太子之事,这就引起了政局的复杂化,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也因此空前紧张。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陪伴在侧。宰相张柬之率军冲入内廷,佯称二张谋反,杀死二张,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随后徙居上阳宫,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同年底,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死后与高宗合葬乾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