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刚做完实习,她向我吐槽单位里的同事。她说仿佛到了单位里,大家都不自觉地圆滑起来。
每天堆成山的文件,早上内涵十足的点头问好,都像是打上了社会的标签,她说:“单位里那个话很多的哥哥,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食堂,都很会说话,我估计这辈子都学不来的了,我每天就只能给文件混在一起。”
比她晚些参加实习的我,对我即将要入职的单位还一无所知,我除了听她抱怨并不能为她做些什么,反而因为这些“社会事”瑟瑟发抖。
我有点心虚地回复她说:“我估计也学不会这么会讲话,不过我希望你毕业以后不要变得太沧桑。” 这不仅是我对她的希望,也是我对自己一个不成名的小要求。
我曾经很反感家里亲戚问我读什么年级,因为无论在我回答大一大二还是大三之后,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醒我“还有一或两年就毕业了哦”“要开始工作赚钱了哦”。
当我还觉得象牙塔是我充分依恋的地方的时候,我真的很不想要听到我将要步入社会的事实。一方面是我不想承认我在成长和老去,一方面是我畏惧社会赋予我的义务和责任。
可是换个角度想,社会带给我们的东西,除了更重要的任务之外,还有我们在学堂里不能完成的蜕变和成长。就像锦鲤在小溪里是不能锻炼的,一定要游进大海,才能看见龙门和波涛汹涌。她给我们的挑战更大,给我们的回报也更多。
不要在大学做三件事情,别在满课时忙兼职,别在宿舍刷淘宝,别在图书馆玩手机。这些事情应该留在冗长的余生,四年那么短,只能用来诠释青春。
大一的时候刚接触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他们毕业离校的时候,我还很矫情地模仿毕业生口吻写了篇文章,然后看到一个师兄在朋友圈发了一双关于毕业的小诗,瞬间就被感动了,我才明白,只有真正要走的人,说出的再见才最打动人心。
有个师兄在朋友圈晒他四年前,写给四年后自己的一封信。开头一句“见信好”让我忍不住笑他文绉绉,可是看到最后,我竟然有些哽咽,他说“嘿,再见了,那个纯真的男孩,无论你现在如何,都希望你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
可能我们现在是无法回到大一,去写一封信给现在的自己,可是已经算是社会人的我们,可以写一份信给大一的我们,用开头一句“见信好”,告诉他,走出校园的人们是有多社会,告诉他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人竟然离开,告诉他快要踏出校门的自己,有多心酸和快活。
最美好的四年当然不能只用一句“毕业快乐”来敷衍告别,这四年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学了什么,也不能用一张毕业照来概括。
在大家都高呼青春、怀念青春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后青春”的人来默默奉献,我们期待社会上的中流砥柱给我们关于现实的信仰,这一群被小青年仰仗的人,就是已经毕业踏出校门的“社会人”。
社会是所更大的大学,愿每位社会学生,都在社会大学顺利入学,成功毕业,原每位社会学生,奔走红尘,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学堂里意气风发的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