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现象的频繁出现一定是我的“机体智慧”在传达着某种警示信息。这其实与作为生理症状的疼痛、咳嗽、发烧等没有什么两样。
您的光明 让我目盲
G278的16车在列车的最后,我买的2C是一等座,但上车后却没有找到,待询问,列车员就把我带到了观光车厢,原来我的座位和票面标明的并不相符。
上车就看手机忙着回复一些信息,待启动离开青岛后老远我才抬头看向窗外。
坏了!我又“掉向”了!——心中十分清楚车是自东向西跑着,但我的感觉却正好相反。我习惯性地看了一下表,6点48分,彼时那轮正在升起的太阳就挂在我的西南方。
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到不是从东方升起的太阳了!
对那些没有掉向经历的人很难甚至是不可能说清楚什么是掉向,就像跟那些没有吃过辣椒的人无法说清楚辣椒是辣的没有什么两样。每当我问“该如何帮助一个掉了向的人”时,那些没有掉向经历的会提出诸如“让他看看指南针”、“告诉他正确的方向”等方法,岂不知掉向的人心里十分清楚东西南北在哪个方向,只是却“方向感”出现了错误。
心理学将这个错误称为错觉。此“错”不同于我们将根本就不存在的色彩“错”看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也不同于将作为纯心理现象的声音“错”当成了物理现象;错觉的本质不是“错”而是“觉”,错觉是一种知觉而非感觉。
知觉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与此相关,“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错觉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只要具备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教科书上还说——提请看官注意:“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错觉是客观存在的,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
就是这句话,让我将掉向当作一种特殊的错觉,因为它的确不具备“固定倾向”,也不能算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正因为如此,我都怀疑它是不是该算是一种错觉。
不知为什么,我近几年总是掉向,在苦恼的同时也曾查过很多资料。但知识的增加并没有改正或减少我掉向的几率,但对一些生活中的错觉现象有了更开阔的思考,比如我经常思考“两小儿辩日”中的那个孔子当年都不能回答的问题:早晨和中午,我们哪个时候离太阳更近一些?
当然,我和孔子的不同在于:不是给两小儿以答案,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他们“为什么”。
这是个很烧脑的问题,好在科学已经解决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问题,只是我们总是想当然并未引起注意,或者不想烧脑罢了。
从理论回到我遭遇的掉向,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训练已让我相信,某种现象的频繁出现一定是我的“机体智慧”(organismic wisdom)在传达着某种警示信息。在我看来,这其实与作为生理症状的疼痛、咳嗽、发烧等没有什么两样。我曾经解过很多有普遍意义的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求助者反复梦到某个人或某个场景,那提示着这个梦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其象征物也就更容易找到。
找到这一页 复习“机体智慧”重复,一定有重复的原因;重复,也必然存在着重复的目的。咨询经验告诉我,归结原因常常是没有用处的,因为原因都发生在过去,过去已经一去不复返;而心理助人采用的是促使当事人基于当下并指向未来,即寻找某种症状出现的目的,最终在寻找的过程中便可接受症状,通过与症状和解的方式让内心的冲突消失。
掉向,我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者问:我想通过掉向这种“症状”达到什么尚不为我所觉察的目的呢?
就是在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入眠的,一觉醒来车已到济南,睁眼再看,东西南北,清清楚楚,我的向又掉过来了。
唉!对于飞速,我只有一声叹息!请问:是什么纠正了我的掉向呢?
网友评论
我们需要感觉,又不能完全相信感觉。像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早晨和中午,我们哪个时候离太阳更近?凭感觉去判断,往往得不到正确答案。用头脑去思考我们当然知道同一天,早晨和中午,我们离太阳一样近。
如果我们执着于感觉,会成为强迫症患者,也就不再中庸。在某种意义上,中庸不是平庸,而是中正,不走极端。是一种平衡的人生。
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掉向也是,头脑里知道是往东走,感觉却是往西。后来不经意闭了下眼,就调过来了。
对我来说,掉向的时候在头脑分析后,闭目抽离一下现场,就能导正。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后者是整体。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客服的。错觉是客观存在,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像霓虹灯就是利用了视觉上的错觉。
有过这样的体会,早上似睡似醒时,眼睛没睁开,大脑已经清醒的时候,会有一瞬间,你搞不清楚,你睡在哪,特别是睡前是在床的哪一头,我一直也很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只要你睁开眼睛,瞬间就能从迷瞪的状态清醒起来。如果把这一刻比作来访者的状态,那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来访者迅速睁开眼?
对布置的作业,先按图索骥,熟悉晨文中的基础理论。再找一个点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2、两个小儿辩日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比对方厉害,我会不置可否😀
3、掉向的人需要帮助吗?他们为什么都能找到家呢?
4、可不可以认为有强迫倾向的人是富有机体智慧的人,冥冥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指挥着他,不受理性支配😀
1、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
2、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3、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4、每种错觉的产生都有它特殊的原因,不能用一些原因来解释所有的错觉。
A、掉向不需要特定条件,坐车睡觉不一定掉向、低头看手机也不一定掉向;
B、掉向没有固定倾向,在同一条路上掉向,可能性不止一种,东西方向的路可能知觉成“西东”“北南”或者“南北”,还可能是“完全没有方向感”;
C、“掉向”再找回来,可以是回到熟悉的地方(比如回家),也可以是在陌生的地方第二天一觉醒来(利用的可能是大脑中已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图式)。
比如霓虹灯看着色彩斑斓循环往复,其实不过固定发光体有规律的变色罢了,我们解释为颜色的流光溢彩。
掉向呢,似乎没有目的,无法解释,就是迷失在感觉中一般,如同穿越迷雾重重,如果给个解释,我想是对熟视无睹惯性思维的提醒吧,毕竟这个世界不过主观臆断产物,别固执,别自恋~
您文章里关于叙述掉向经历的关键词:
“忙着回复信息”“老远”“十分清楚”“不是第一次”“不知”“近几年总”“苦恼”
截取您上面图片的话“ 根据自身机体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这种经验及相关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机体智慧提醒人随着智慧剩余越来越多,身体也“成熟”透了,频繁的车马劳顿,身心疲惫,机体发出讨厌适应新环境信号。但是,在其位所以have to(不得不),出差难免的。掉向也就难免了。
鉴于您常说的咨询师给出的方法一定要有可操作性,给您减少掉向的建议如下:1.减少出差次数,在自己熟悉的环境范围活动。2.适度用脑,保持充足睡眠,坚持有氧运动,吃动两平衡。
看了您的文章不发表意见就觉得是犯错了,说了说不到点上,就觉得更错了。😓有谁知道笨学生的惶恐啊!?
感觉过程涉及将刺激(如针刺声音和闪光)转变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形式(神经信号),就像移动电话将电子信号转变为你能够听到的声波一样。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为传入大脑的感觉信息赋予意义的心理过程。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错觉告诉人们,所看到的世界经过了知觉的过滤,而非现实客观世界。所以,人们不只是感觉真实的世界,更是通过知觉解读世界,刺激变成感觉,最后变成知觉,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人们在体验之中寻找意义。是我们将自己想出来的意义加在了感觉体验之上。
4 如何帮助一个掉向者?
人一旦掉向,是不可能转过来的。所以试图帮助转过来是徒劳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内方外圆”,用二套方向生活,自己的,他人的。
5 不同意老师的“有强迫倾向的人是些掉了向的人”。理由如下:强迫观念患者能够体验到思想或驱使是自己的,是主观活动的产物,有受强迫的体验。主观上感到必须加以抵抗,反强迫与自我强迫同时存在;对于这种不正常有自知力。这一切,发生在患者的头脑中,与客观世界没有关系。
而掉向体验不到任何驱使,是人的主观对客观世界方位感产生了错觉。内心没有强迫反强迫冲突,不会产生痛苦。
“机体智慧”、“有机体评价过程”,首先这个智慧是蕴含于过程之中,是有机体与周遭环境、社会关系发生互动中所产生的经验,经验内化后,形成一种近似本能的对环境和关系的反馈能力,评价的标准是机体对环境和关系所产生的满足程度,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这种评价过程,自己觉察不到,也难以被理性纠正。但是通过对自己的探索,特别是了解到自己是满足感从何而来,是可以帮助自我成长的。看到关于冥想和打坐,这是机体对于自身探索的一个方面,向外的荣誉、金钱、爱情的满足是否确实是机体所需,以及满足后的趋于平常,如何能够更好的内化为自身的养分?给自己一定时间的向内探索的体验,应该可以与这个世界更好的共处吧。这个问题以前从未思考过,感谢李老师给了一个新的角度,望指正,谢谢。
5.如果我说“有强迫倾向的人”都是些掉了向的人,您是否同意?请选择您的视角,陈述您的理由!
不同意,有强迫倾向的人有很多人是有自知力的,能够很理智的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但是到了强迫动作的环境下无法自控,即使有自知也无法自控,有强烈的内心冲突。所以我认为强迫倾向并不是错觉的掉向。错觉的产生与理性无关,与不同的观察者无关,只要条件满足必然产生,掉向如果作为特殊的错觉,也许会与观察者体验者相关,但是与理性无关,自知也不必纠正,没有内心冲突。
一群人走得远,知道那么多人都掉向,以后再面对掉向,心理就没那么孤独了,因为有人跟你一起恍恍惚惚(尤其是,李老师也掉向👏 )
打小就掉向,我爷爷也掉向,但我有办法,带我爷爷去看电影,进入前我就分辨清楚,回来应该往右走,于是,在自己掉向的情况下,信心十足地把往左转的爷爷拉回来
我也不知道掉向是不是属于错觉(因为有时也不掉,不属于“具备条件则必然产生”,但确实“通过主观努力无法克服”)也不知道我的机体智慧是否体现于此,反正掉向时,或者朋友送回来,或者站在那里等我儿子来接就是了
“掉向”有啥不好?挺好的呀!
----可以一脸懵懂无知地问:“啊?哪里呀?我分不清方向呐!你带路可以吗?”
----可以惨兮兮又理直气壮地打电话:“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你,你,你,快来接我!”
----可以瞬间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哎呀,你也掉向啊,同病相怜呐!”
----可以拍着胸脯自豪地说:“老是掉向,终于找到原因了,随我爹,铁铁的!”
瞧,在一众方向感极强的亲们面前,竟是如此与众不同!
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的“掉向”感觉,像李老师说的“太阳从西南方向升起”,也像生活中在“掉向”的感觉里做的违背原则的事。
例如,小到小学生迟到旷课、打架斗殴的小混混、烟酒过度的普通人,大到网络信息犯罪、三股势力、某些国家发动战争等。
“掉向”是少数人在特殊状态下的歪曲认知。既然是“歪曲”认知,那就是相对于“正确认知”而言。
做为普通人,发现问题远远不如解决问题更重要。就像我们会使用手机就行,不必过于关注手机运行原理。
探究“掉向”的原因,不如多去改正“掉向”的方法。
老师我是不是跑题啦?😇
感觉是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对客观物体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形成了对于这一物体的知觉,直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会产生,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错觉所产生的歪曲,还带有固定倾向,错觉是客观存在的,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2.重新思考“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子回答不了的问题您该如何回答?
早晨中午不同时间看太阳,只要在那个时间看,就产生了大小不同的错觉,与距离远近没有关系。
3.体验式理解“机体智慧”。
当人原有的时间方位上,没有注意到变化时,最容易发生掉向,就比如我们坐车,若是不看着车外方向的变化,下车时还在原来的方向的感觉里,就发生掉向了。这是对自己原来方向感的记忆,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比如,以前吃惯了北方的肠胃,一下子突然改吃男方饭,就会不适应,辣椒吃多了会拉肚子,这也是一种机体智慧。当一个人极度饥饿的时候,不能吃得过饱,这也是机体对饿的自我保护。
4.思考:如何帮助一个掉向者?
把掉向的人蒙住眼睛,领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突然睁眼,方向会变过来。或者让他到熟悉的环境,也会掉过来。若一时掉不过来,就接受,在那种方向感觉下生活,丝毫不影响生活的质量。
5.如果我说“有强迫倾向的人”都是些掉了向的人,您是否同意?请选择您的视角,陈述您的理由!
有强迫倾向的人,必须一遍遍的重复,他的身体才感觉舒服,才能满足身体感觉的需要,就如同掉向,那一阵是最舒服的方向感觉。当他接受他有这种症状时,如同他接受自己掉向,内心就不会纠结、冲突。然后剩下的就是掉向到一定的地方自然会掉过来,强迫症经过治疗自然会治好,只是时间机会早晚的问题。
“有强迫倾向的人”都是些掉了向的人,竟是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不敢说一定同意,对我好像还真是的。
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次很执着的掉向经历。几个朋友一起去朋友A家,他家据说是住在东户,可不知为什么,只要站在他家门口,我的脑袋自动转成了“西户”,如果让我找,也能找到这儿,可是在我的脑子里这是“西户”不是“东户。
无论别人怎么跟我解释,我总是转不过向来,就像当初看赵丽蓉的小品那个“司马光砸光,司马缸砸缸”一样顽固,看着一群朋友在我眼前“群魔乱舞”地解释着,试图修通,我很是很执着地认为是西不是东。甚至有个朋友C很认真地带着我重走一遍楼道,然后一层一层地指导,这是东是吧,这层还是东是吧?我点着头认可着,可是只要站在A家门口,又成功地转成了西。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那是“西户”了,不是因为我转过向来了,而是再不承认我就是一个傻子了,再不承认也对不起朋友的那份热心了。可是我至今还是不明白它为什么不是“西户”,而且那次经历着实让我“受伤”,我一直纠结在为什么我就不知道?我错在哪里了?为什么我连东西都分不清了?甚至有点“穷思竭虑”了。
老师的这篇文章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模式,问题发生的时候,我好像也总是执着在,为什么我会是这样的?总是强迫而执着地要看到为什么,而不是想着如何解决,也不是想着要看到问题是什么,更不会接受我就是这样的人。
当我看到也终于明白:我就是那个有强迫性倾向的人,也是那个一直掉向的人,是否症状会缓解,也不会那么纠结了?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或许能治了我的“病”?是否也是一次意外的收获?!
多年了,我经常性的梦见某个人,一年大概得四五次吧,梦里他一直都是冷冰冰的,醒来后总是心口堵的慌。直到时隔20年再联系到他,打了一通电话,5年来只梦见过一次,醒了也不难受了。这是传说中的疗愈🤔
常掉向,求拎😌
关于“掉向”的解释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为什么需要这个解释?在众说纷纭中,老师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