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业电影,它的逻辑是一个线性的过程,甚至你可以把它简化成一个公式。
许荣哲在《故事课》里曾提出过一个通用的“故事公式”:
目标→障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
当下最流行的几部电影像《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等,都可以用这个电影公式,把它的逻辑很好的总结出来。
我们拿近期很火爆的黄渤的《一出好戏》为例,看看商业电影的逻辑是什么样的:
电影《一出好戏》剧照1、目标
黄渤梦想靠买彩票发财,迎娶暗恋的舒淇。
2、阻碍
公司团建途中忽然发现中奖,结果遇到海啸,被困荒岛,彩票兑奖时间有限,如果不能按时兑换,彩票将作废。
3、努力
黄渤用尽各种方法想要逃离荒岛
4、结果(一般都是不好的结果)
黄渤和表弟逃离荒岛,结果发现世界已经毁灭,只好再次回到荒岛。
5、意外
上天的一次“鱼雨”,让黄渤成为荒岛最富有的人。
6、转折
(1)黄渤成为岛上的“王”
(2)黄渤和表弟无意中发现了轮船,原来世界并没有毁灭
继续转折
(1)黄渤和表弟选择蒙骗其他的人;
(2)黄渤良心发现,而表弟选择继续错下去。
7、结果
黄渤策划了一场大火,让大家看到了真相。
黄渤不仅回归了良心,最终也获得了芳心。
2、
无论是文艺电影还是商业电影,它们的本质都是“讲故事”。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文艺电影,它们都符合“故事公式”的套路。
但是文艺电影在“套路”的过程中,它不是一条逻辑到底,而常常是多条逻辑的叠加。你会发现,文艺电影的逻辑和商业电影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的故事公式套了和没套一个样,或者换句话说,你很难用一个公式把一部文艺片的核心逻辑整理出来。
我们以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为例,通过“故事公式”来进行分析:
电影《霸王别姬》剧照1、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程蝶衣有两个目标:小时候是成为“角儿”,后来的目标成了“段小楼”。
2、他的阻碍是什么?
开始的阻碍是台词,总把“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错说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后来的阻碍变成了“菊仙”。
3、他如何努力?
这种性别的错位,他无论挨多少打,都无法把台词说对。
这种性别的错位,他无论对段小楼多好,都留不住他。
4、结果如何?
结果一:那爷来找戏子,蝶衣却又把台词说错,失去了给张公公演出的机会。
结果二:他和段小楼分道扬镳。
5、有什么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段小楼用烟袋把他的嘴搅破了,于是他开窍了,再也说不错台词了。
袁四爷出现了,取代了段小楼,他们成了红尘知己……
6、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程蝶衣成了角儿
和师哥彻底决裂
被判汉奸罪又被释放
京城解放了
袁四爷被毙了
小四成了造反派
文革中被批斗
互相揭发
菊仙自杀了
文革结束了……
7、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程蝶衣自杀了,最终点题“霸王别姬”。
3、
大家发现了没有,从“故事公式”这七步来套的话,商业电影往往非常好套,因为它变化再多,也是从一条线索派生出来的。
而艺术电影它在每一个环节,往往都有至少两条线索,尤其到了最后的意外部分,甚至变成了多条线索的叠加。
商业电影为什么吸引人?
因为商业电影是一条线性的进程,虽然它有曲折,有转折,但是它始终是单线推进。这样观众可以不用太动脑子,跟着情节走就可以了,看着简单、舒服、痛快。
艺术电影为什么更迷人?
因为艺术电影,它的情节推进是多维度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推进过程,它揉杂了时代、情景、行业、性格、心理、冲突……等多种因素,每一个因素都是情节走向的关键。
艺术电影你看完之后,往往会觉得看不懂,因为它太复杂了,东西太多了,你看一遍,很多东西你是意识不到的。太烧脑了,于是浅层的趣味性就降低了。
我们如果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在表达上的区别,可能会更清晰。
我们对“认知”的认识也分两种,一种是传统认知的“二元论”,一种是现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
什么是认知二元论?
这个理论由笛卡尔提出。他认为,认知只和头脑有关。头脑就像一个生产线,源头是外界的事物,通过“感性”把东西传输给大脑,然后在大脑这条生产线上,对“感性”逐步进行加工,形成数据、信息、算法,最终生产出“理性”的产品。
我们前面说的“故事公式”的七法则,就是这样的一个类似生产线的过程。
什么是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和二元论的观点恰恰相反。具身认知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的认知不仅仅只跟头脑有关,实际上,认知跟我们的身体状况以及身体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密切相关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和身体相关的因素,都会导致我们认知的不同。比如温度、颜色、心情、声音、环境……
艺术电影的加工过程更像“具身认知”,它和商业电影那种线性加工的过程完全不同。
商业电影就像造汽车,它是由一道道前后相随的工序做出来的。
而艺术电影更像做菜,它既是一个线性的,通过一道道工序把菜做出来。同时也是共时性的,中间有不同的食材、调料和火候的影响,这两个过程共同形成了一个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