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舍不得、害怕大部头和长久等待:国外经典名著读赏感受认识以及购藏经验教训
@笑独行[文]
舍不得可能耽误读赏一流或者最重要的经典名著;害怕大部头可能与一些一流大部头必读书擦肩而过;而长久等待则可能让我们的读赏希望和计划落空泡汤。
——题记
千万不要舍不得、害怕大部头和长久等待:国外经典名著读赏感受认识以及购藏经验教训2006年6月至7月,大叔我曾为让自己的读藏学思小集《书林揽秀》的内容不至显得过于轻薄和零散而对自己赏读与购藏国外经典名著的旧账作了一次彻底的清算和审查。这对于我这个年过五十、学无专长的“槛外”读书人来说,其难度实在是不亚于海上搜救或海底打捞。因为作为我此生的一笔“糊涂账”,过去三四十年的读书经历多数已随着个人历史的烟尘消散在不可回放的时空中,要说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就非得穿透时空的迷雾去烛照“黑暗的河流”不可。结果,我便花了近两周时间撰成一篇“超级冗长拖沓流水账巨文”——《关于国外经典名著读藏的旧账清算与欠债忏悔》,又花了近一周时间修订和订补。
而在因“超级冗长拖沓”而不得不分为上下篇的《关于国外经典名著读藏的旧账清算与欠债忏悔》一文的最后部分,为了让这篇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忏悔”重任并带有“考镜源流”性质的清审报告不至于在冗长和沉闷到难以卒读的地步之外,还留下结构不完整、认识不深刻的缺陷和遗憾,我也简要缕述了自己在国外经典名著读书和藏书领域里摸爬滚打的经验和教训,并勉力对三十六七年来教训多于经验的读书感受和认识作了一番归纳总结。对于其间的归纳总结,我自认为还是相当切要和比较到位的。兹摘取编录于此,以与圈中好友和同好书友分享。
千万不要舍不得、害怕大部头和长久等待:国外经典名著读赏感受认识以及购藏经验教训先说说我藏书的经验和教训吧。当然,应该说,我在藏书方面实际上是只有教训没有经验的,还不只是教训多于经验的问题。既然如此,我就简单一点,只说三点教训吧。
首先,“可买可不买的不买,可卖可不卖的不卖”。这还是我早年从一位漂洋过海的同窗师姐那里得来的原则教训,但我却始终没有掌握运用好,以致个人藏书就像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其次,藏书的目的一定要明确,藏书的标准一定要固定。因为为读书而藏书与为藏书(也就是收藏)而藏书在选择上肯定是大异其趣、大相径庭的。标准的高低宽严是次要的,最紧要的是标准要一以贯之,千万不可“反复无常”,否则就难免像我一样“自毁长城”了;
第三,无论藏书的目的是阅读还是收藏,都必须讲究版本。不同的只是,就阅读而言,版本首重完整,强调内容品质,看的是性能价格比;就收藏而言,版本首重稀缺,强调外观品相,看的是投入产出比。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都必须学习辨别和鉴定版本的知识,否则就可能轻则读了真“垃圾”贻笑大方、重则买了假“宝贝”抱恨终生了。我个人在不经意地购买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时也收藏了少量“不讲究”的版本,最终还是要处理掉,这就又造成金钱浪费了。
然后再说说我读书的感受和认识。且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我自认为还是很有心得体会的,经归纳总结,大致有以下六条可与各位圈中好友和同好书友分享和探讨:
第一,千万不要有舍不得心理,也就是类似于好东西舍不得吃的心理。我不知道是否也有个别同龄书友曾经与我有大致相当的心理,反正在我早年的读书经历中是存在这个问题的,而且还相当严重。具体地说,就是一流的外国文学名著有点舍不得读赏(好象是怕读完了就没有了,而当年能读到的外国一流文学名著中译本也确实还不是很多),于是就总是先挑二流甚至三流的读,不管是买的还是借的,甚至对于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也不是先读最重要的,而是先读相对次要的。比如冈察洛夫的传世名作,我不是先读《奥勃罗莫夫》,而是先读《平凡的故事》,又比如乔治·桑的传世名作,我也不是先读《康素爱萝》,而是先读了《安吉堡的磨工》。也就是说,把不够好的先吃了,把足够好的给剩下了。于是,这也就妨害了我更多地读赏外国一流文学名著。
第二,应该尽早鼓起勇气干掉大部头必读书,尤其是自己确认想读的。因为在读书方面似乎也存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现象,而且就像我在前面已经提及的,可能还有一个不在最适合读书的年龄段“攻坚”就错过了最佳读赏时间的问题(我想,我这应该不算是自我开脱)。我就是当年看到大部头书有畏难情绪,从而采取了避重就轻的“迂回策略”,所以与一些个人至今仍然非常认可的一流大部头必读书擦肩而过了,如今虽然有点懊悔,却又缺乏足够的意愿,实在是下不了决心再去读赏了。其间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托尔斯泰的传世名作,我就没有先读大部头的《战争与和平》,而是先读了小部头的《复活》,然后读中部头的《安娜·卡列尼娜》(当然,这同时也与当年中国对这三部名著的评价——重要性排序为《复活》第一、《安娜·卡列尼娜》第二、《战争与和平》第三,正好与西方的排序相反——有关),然后就没有然后,长久地也许还是永久地把《战争与和平》给剩下了。
第三,千万不要长久等待,无论等待的是大块的时间还是合适的时间。因为大块的时间——不管是为了条件更宽松还是为了心情更从容——通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合适的时间——不管是更合适的心境还是最合适的机会——则几乎可以肯定是没有可能等到的,而我们的意气却经不起消磨。这就是说,如果把希望寄托在机遇的出现上或把计划做到不可控的将来去,那么这希望和计划就多数是要落空泡汤的(这应该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在这一点上,我也是有深刻教训的。比如说,大学时代的我就曾经指望大学毕业后能够在对口高校里从事目录学教学工作(当年的大学本科生要实现这一理想确实还是有现实的条件和可能性的,当然,最后这一理想在我是变成梦想了),因着教学工作的需要,能够更有读书的心情甚或能够把更多的业余时间花在读书方面。
第四,读赏经典名著一定要朗声诵读,即使条件不许可,也应该默读。总之,不能只是看,更不能一目十行地浏览,眼到、口到、心到是必须的(其实口到也有利于心到,还有助于帮助我们保持读赏的耐心和毅力),同时还要告诫自己,读赏经典名著只是为了修身养性,只是为了心灵和智慧的愉悦,能记住多少甚至能不能记住都是不重要的。遇到一本书的一个章节或一个段落中有不容易读懂的地方,能弄懂了再往下朗读当然最好,如果急切之间弄不懂,那也不要紧,可以继续往下朗读,等到整本书读完再说,甚或等到整本书读完也还是弄不懂,那也无所谓,可以把弄不懂的地方暂时搁置一旁,等到有机会弄懂时再说。与此同时,尽可能不要因不容易读懂的地方太多而中断一本书的读赏,更不要积累太多这样的不成功案例,以免在有意无意中形成对于将来更多更好地读赏经典名著有害的挫折感和畏惧感。在避免遇到读不下去的经典名著方面,我个人的经验是在决定读赏一本经典名著之前必定做足关于这本书的功课(就像在下决心追求一个貌似心仪的女人前必须做足功课一样),一方面不去挑战公认的“天书”(因为我自认为只具备中等智力),比如我在前面已经提及的《纯粹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和《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另一方面也排除完全不合个人趣味的经典名著,总体上感觉还是相当富有成效的。
第五,想要有的放矢地读赏经典名著,必须借助推荐书目和书评书话。在这里,所谓有的放矢,我指的其实就是做到心中有数和富有成效,力求在深入考察和综合判断一本书的必读性和可读性基础上展开有系统、有重点的读赏,从而有效避免和杜绝由选择失误导致的受挫体验。其间,最根本的办法自然是首先检读相关专史,比如文学史、美学史、哲学史、思想史、心理学史、社会学史的专著或教材;其次查考相关专科参考工具书,比如百科全书、人物传记集合、经典名著提要(值得一提的是,我个人早年曾非常受益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外国名作家传》和《外国文学名著提要》等三种参考工具书);然后重点参考大师名流、专家学者的专科推荐书目,适当浏览相关书籍的书评书话(如果是文学名著,作为对理解和吸收的补充,事后还不妨再观赏一下相关文学名著改编电影,如果有的话)。当然,这就要视一个人读赏经典名著的具体需求和爱好而定了,如果没有特殊需求或特别爱好,那就不妨采取更直接的办法,也就是重点参考大师名流和专家学者的专科推荐书目,适当浏览相关书籍的书评书话。至于我自己,各种推荐书目和书评书话著作不用说也是让我非常受益的。这应该也跟大学时代我学的是图书馆学专业有关吧,因为目录学不但是我最喜爱的专业课之一,还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指引着我读书治学的方向呢。
第六,相对于读赏中国古典名著,读赏国外经典名著更需要讲究版本。为什么又是讲究版本?因为中国古典名著好歹都是汉字,就原文来说,遇到校订不精或校对不良的版本,无非也就是多一点鱼鲁亥豕之谬,就注解来说,遇到注释不到位甚至解读有错误的版本,我们也可以撇开注解,自己利用《汉语大字典》、《辞源》之类的工具书(包括网络上的《汉典》)来解决问题。而国外经典名著呢,对于限于外语水平只能阅读中译本或限于种种条件只能以阅读中译本为主的国内读者来说,就不得不依赖中译文本的准确性、地道性和通畅性,不能不仰仗译者的中外文文字功底和文学水平了。关于讲究版本的重要性或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只要百度一下“哪个译本好”就能了解一个大概了,而这也正是人民文学和上海译文的“网格本”以及一些出自老一辈翻译家之手的译本备受各路书友追捧的主要原因。那么,所谓讲究版本主要应该看什么呢?笼统地说,无非是一看译者(水平),二看出版社(专业性),三看内容制作(品质),四看外观制作(品相)。我在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总之,应该说看译者比看出版社更重要。
千万不要舍不得、害怕大部头和长久等待:国外经典名著读赏感受认识以及购藏经验教训作者注:该文系根据陈致成读藏学思小集《书林揽秀》自序(原题“一个“槛外”读书人与经典名著的关系史”)和上辑文稿《舍不得心理和占有欲妨害读好书、多读好书——关于国外经典名著读藏的旧账清算与欠债忏悔(下篇)》摘要编录。原文写作于2016年6月18日至30日,同年7月两次修订和订补,而2018年7月25日又校订一项涉及两部外国文学名著品流判断的文字。又及,《书林揽秀》自序在谈及我关于“三十六七年来教训多于经验的读书感受和认识”时还说了一段与此有关的话,一并摘录于此:“当然,应该说,虽然大致相通,但国外经典名著的赏读与中国古典名著(即国学经典名著)以及现代经典名著的赏读在方式方法的讲究上还是有所不同的。其间不仅有语言文字的区隔和陌生所带来的理解和接受上的困难因素,还有它们各自对于我们人生和职业的重要性之差异因素。毕竟,作为中国读书人,我们不但生长在中国,以汉语为母语,同时绝大多数还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由此,中国经典名著尤其是国学经典名著对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说,意义和价值便在很大程度上大于和高于国外经典名著,比如《论语》、《老子》和《红楼梦》的意义和价值就大于和高于《圣经》和《战争与和平》,或《白鲸》,或《浮士德》,或《悲惨世界》,或《大卫·科波菲尔》。而既然意义和价值更大更高,那就更得精读以至再三赏读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2018年8月)
【舍不得心理和占有欲妨害读好书、多读好书_原创:笑独行_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笑独行发布于)2016/7/5 21:49:47】1395次点击
千万不要舍不得、害怕大部头和长久等待:国外经典名著读赏感受认识以及购藏经验教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