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中,我谈到了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的那些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概念,以及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感悟。经过对比与熟思以后,发现自己的思考与作者的思考存在着不小的距离。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距离?这是因为个人专业的问题吗?还是自己对人生理解的问题。
显然这几种情况都存在的有,从书中可以看到那些作者所举到的事例,与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现实情况是如出一辙的。通过读书可以借鉴作者的提示,根据这些提示来思考,从其中获得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与做事的方法,进而来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到了书中描述的三角化关系,其中的“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是三角化关系中的衍生出来的一种解决办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这两种方法来处理问题,因为不知道正确的解决方法,我们会很自然地用这样的两种方法来处理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更好地解决问题,只是我们并不知道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我们今后有什么利弊,只是觉得暂时地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就好。
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些事例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的把问题归结于对方,或者归结于自己。因为对方没有顺着我们的意思而迁怒于对方,或者因为对方的强大,我们改变不了对方,而迁怒于自己。前一种形成的原因常常是两个人的地位相等后一种原因,这种情况常常出现于同事、夫妻、朋友之间。后一种情况常常是两个人的地位不平等,这种情况常常出现于父母与孩子、上级与下级、恋人之间。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就是不分对错。在我们的头脑中,一直存在着对错的思维,不是你是对的,就是我是对的,这样就有一方是错的,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把双方放在一个对立的位置上。当这一种对错思维主导着自己分辨事物本身的时候,就进入了,不是你的错,就是我的错的圈子当中。也就是说,如果存在对与错的区分,那么就不会跳出谁对谁错的纠结之中。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头脑之中就出现了一些彷徨,我就在想难道以前自己的思考都是错的吗?难道不应该有一个对错之分吗?其实这样想的时候就是一种对书中提到的观点的思辨,只是自己的思辨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已,对自己认知的误区,只是看到了,并没有深切地体会到,只是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就已经让我有一种拨开迷雾的感觉,这其实也是一种肤浅的思考模式。
如果我们仔细去思考我们的那些思考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考漏洞,如果把我们的思考写出来,就更容易发现那些思考的漏洞,这也是为什么要学以致用,书本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因吧!从书中看到的那些实例,也许没有现实中遇到的丰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那些实例去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揣摩其中的那些道理。
比如说做父母的头脑中都有一种权威思想,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一些拥有权利的人也会认为,在自己的权利范围之内,都属于自己的私有范围。即使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也会有,夫妻两个认为对方是彼此的私有财产这样的想法。对于自由私有财产的管理,经常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也就属于正常现象。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跳出一种思维状态,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思想是不是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改变不了别人的思想,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的认知。在书中作者提到,每个人都是自由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边界,如果打破了这种边界,就会形成一锅粥的状态,不分你我彼此看似是一种和谐,其实是存在着很多隐性的问题。
受到那些隐性问题压抑到了人们,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别人,也不知道该如何的亲近别人,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这样固然是好心,但是却让自己陷入了另一种无奈。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士在路上碰见了一只流浪猫,于是就把它收养回来结果,第二天她又遇见了一只流浪猫,她又把它收养了回来,就这样,她每一次遇见流浪猫,她都会把它们抱回来,只有这样,她才觉得安心。可是她的生活,却被这些猫所困扰,自己成了猫奴。
但是生活中不是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吗?人们觉得有些事情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就把它们埋藏在自己的心里面,知道某一天心里再藏不住爆发了出来,别人才知道他原来是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开始的时候别人并不认为她是有委屈的,而是认为他这样做是心甘情愿的。
下级不是上级的附属品,妻子也不是丈夫的附属品,孩子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只有获得更多的自由与平等,才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独立的人格。有的人会说,难道我们的关系不能更好一些吗?难道我们的亲人有了难处?我们不应该为她付出自己的所有吗?
对于有难相帮与帮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每一个人要把握的度,如果一个人选择去独立,你非要去帮助他把所有的事情完成。这样做并不是在帮助他,而是在压制他。相信每一个人都不愿意永远的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或是在一种屋檐下的形式过日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一些好的消息都想会分享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这么做只是为了想给他们分享我们的快乐。但是常会有一些情况出现,比如说有朋友会质疑你的选择是否对错,有亲人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你说的这些事情。每个人对你分享的消息,认识的不同,产生的反应也会不同。这些都是正常情况,如果你因为他们的不理解而感到苦恼,就是在用前面讲到的那两种思维模式在思考。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点点的长大,不仅是身体上的长大,还有心智模式上的成长。我们不知道要走多久的路,才能成为那个“了不起的我”,虽然不知道要走多久的路,但是我相信如果能够勤于思而敏于行,就能够不断的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进一步增长自己的思维模式,向着成为一个最真实的自我靠近,成为那个了不起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