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新闻,说美国时间4月14日,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城站,因为地铁列车电力出现问题,停在隧道里了,当时地铁和车站被困1200人达三个小时,车站内有一男子情绪激动,于是警察用电击枪将该男子制服,不料周围群众误以为发生了枪击案,随即发生恐慌四散逃跑,当时情况一度失控,连在车站附近的百货商场闲逛的民众也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开始仓皇逃跑,结果导致十六人受伤。
这个事件本身并不新奇,国内发生过后果更为严重的类似事件,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这次事情发生在美国,说明这类事情与国情、国民素质没多大关系,它一方面反映出公共场所安全防范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投射出人类所具有的一个共通的心理特性,那就是从众心理。
当你置身在一个公共场所之中,当你周围的人都有一哄而散、拼命地四下逃窜时,你会怎样?是跟着跑呢还是停下来搞清楚情况再说?在这说淡定,先搞清楚状况的都是牛人!
从众心理是人类经过进化保留下来的一种心理本能,是和我们的身体、生理机能一样伴随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之中的。
我们本能地以为,别人都说好的就应该是好,别人都这样做绝对就没问题,照着做就是了,所以,我们也把这样的行为称为“随大溜儿”。
越是置身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中,或者对一些事物没有把控的情况下,我们越会选择随大溜儿。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读书达人推荐的图书,图书畅销榜上的冠军,众多名人专门撰文推荐,热到没读过都不好意思说你爱读书了,结果买来一读,发现生涩难懂、了无生趣或者大失所望,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人家畅销榜上的第一名不会是假的,那么多人买,那么多人在读,还都说好看,难不成自己买了假书。
其实,名人推荐只不过是在营销,冠军榜上的销量就是读者的从众行为,大家都说好看,谁敢说不好看试试。
从众行为看上去好像是一种为了保证自己不犯错误而采取的比较保险的一种选择,但实际上它的正确率与它的人数却正好相反,当然也有可能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我们有所帮助。
当我们有意识在犯着一些错误时,比如上学逃课、上班迟到、偷偷溜出去逛街等,会故意拉拢其他人一起,让这个错误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错,所谓法不责众心里,但是错误的就是错误的,不会因为犯错的人数多就能改变错误的性质。
而在我们出门吃饭时,尤其是在陌生环境里,不知道哪家饭店的饭菜可口一些,这时我们多半会选择人多的饭店,我们会觉得那么多的食客都不会是傻子,不好吃不会那么多人。
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上也是采取这样的方式,但说实话正确率也不高,因为那些食客也不过是和我一样的心里,而聪明的商家说不定更懂得利用我们这样的心理,早就采取各种手段,让他们的饭店看上去异常地火爆。
吃饭上当常发生在异地,上当的多是游客,这在旅游城市见怪不怪,所谓名声在外,游客们慕名而来,花上几倍的金钱和时间也要吃上一口这人人说好的美食,多数人不敢怀疑“这就是闻名天下的那什么”,而费了那么大劲、花了那么多钱,有几个舍得说不好吃的,只有当地人会躲在暗地里偷笑:“果然出门的人智商低,舍得花钱人还发傻,我们本地人没一个去那吃饭的。”
不仅商家会利用这一心理行为,我们自己也会在消费时主动暴露这一弱点,我在网上购买东西时,首选的条件就是“销量第一”,鬼知道我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
利用从众心理最为娴熟的就算广告商了,他们研究透彻了我们这一弱点,并煞有介事地进行引导,“我们是全球销量第一”、“全世界的人都在用”等等成了最好使的广告词。
总之,随大溜儿,人云亦云都是不可取的从众行为,我们应该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否则,说不定下一次被人群踩在脚底的就会是我们。
造梦弄人 一个浪漫了一辈子的大叔
爱写作 爱雕刻 爱生活 关注造梦坊 一起聊聊更多的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