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5岁到县城读高中开始,呆在家里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高中时还可以在每月一两次回家回家过过周末,还有就是在寒暑假期间呆在家里。等到了念大学时,就只有寒暑假能回家了。后来毕业工作了,更是只能指望过年时才能回家呆上几天了。再后来,有了自己的家和孩子,加上工作繁忙,回老家的次数就更少了。
本来我还想,回去的间隔越来越长,老家的样子会不会就慢慢地淡忘了。令我想不到的是,随着步入中年,越来越多地想起老家和过去老家发生的事情来。后来一琢磨才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多年在外的打拼,难免会看到周围的很多负面的事情,比如,污染的空气、人心的难测等等。看得越多,就越觉得老家的蓝天白云和淳朴的民风的可贵,越觉得和现在的城市相比,儿时的老家简直就是世外桃园啊!
其实,我的老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叫李家沟。从它的名字就可以了解它的大部分历史和村周围的地形。老家地处在两边高中间低地形的低洼部分,所以名字里有个“沟”字。至于“李家”两个字,完全是因为最早是一户李姓人家闯关东后第一个在村子里盖房开地罢了。滑稽的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李姓反而是最小的族群了。
老家的县城是典型的农业县,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老家的村子里更是只有种地一个营生。由于老家的冬季比较长,超过五个月,所以四季不明显,只有冬夏两个季节。老家这个地方从不连雨,再大的雨也是半天就下完,然后太阳立马就出来了,所以一年的部分时间都是蓝天白云。夏天的时候,村子周围是一大片连绵不绝的庄稼的绿色,再加上清新的空气和蓝天白云,不叫如今的城里人羡慕死才怪!冬天的老家则是换成了另外一副模样,除了蓝天白云一样外,大地被一层厚厚的白雪覆盖,就像无边无际的白色毯子一样。村子的屋顶也是白白的一层雪,如果不是清扫过的街道和院子,连村庄也无法辨认了。
老家是一个比较偏远的村庄,距离周围最近的县城也要六十多公里以上。在以前那个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可以想象出村子是多么的闭塞。当年的老人开玩笑说,中央的政策传到这里都要两年以上。可能就是由于这种闭塞,再加上村民的祖辈都是闯关东才来到这个村子里的原因吧,村民们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形成了非常淳朴的民风。农忙的时节,人们都去地里干活,家家户户都不锁门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谁家丢了什么东西的。现在城里的父母天天担心孩子的安全,害怕孩子过马路不安全,害怕孩子被拐骗等等。我小的时候,住在村里谁家都可以,经常是在谁家玩的晚了,就住在谁家里,父母见孩子晚上不回来也不找,第二天早晨孩子自己就回来了。
现在城里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父母甚至在孩子没上学的时候就开始灌输什么考大学啦、什么前途啦,而且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搞得孩子压力山大,根本谈不上什么童年啦。我小的时候,村庄里的大人们根本不知道还有大学这回事。在他们眼里,上学就是念几年书、认识几个字、然后回家种地而已。正因为这样,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才享受到了美好的童年。由于没有学前班,孩子们在七周岁之前就是玩。各种玩法,在土堆上玩泥巴,夏天雨季在水沟捉那为数不多的、不知被大雨从哪个养鱼池里冲出来的鱼,秋天拎着数不清的夹子漫山遍野去夹鸟,夹到了就几个人凑在一起烤鸟肉吃,要不就去不知是谁家的地里偷几个玉米烤着吃。冬天小伙伴们一起在结满冰的坡道上玩爬犁,坐在爬犁上从高处在冰面上向下滑,越来越快……。更开心的是,孩子们玩的时候,大人们都不在身边,无拘无束的。当然,偶尔发生打架的时候,还是会惊动父母的。按照惯例,父母也不会问谁对谁错,就是把自家的孩子教训一顿了事。
上小学之后,大人们也几乎不关心孩子的成绩。见到老师,大人们总是跟老师说,孩子如果不听话就狠狠收拾,那时候根本就没有禁止体罚这回事。平时作业很少,寒暑假作业也只是薄薄的一本,所以整个小学这段时间,还是玩的多。到了初中以后,由于学校开始重视升学率,作业也慢慢多了起来,但和现在城里的孩子的作业量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啊!
自从高中开始,离老家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但步入中年之后,却发现离老家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了。想来是因为自己经历了沧桑之后,懂得了我们现在生活中最缺少的是什么,比如说童年的自由与欢乐、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彼此的信任、能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环境等等,而这些正是我儿时的家乡所拥有、而且还是免费提供的。我们越来越眷恋的儿时家乡的记忆,不也正是人类曾经拥有后来又失去的、经过反思之后又向往的未来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