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如果有,大家一起做也没有意义,我们也无法成长。人只有经历逆境才会成长,才会真正认识自己。所谓患难见真情,逆境识自己,当然也识别人。是人才,到哪里都是人才;不是人才,到哪里都不是人才。
作品就是人品
无论你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无论你做什么事,都要符合道。如果不符合道,就要付出代价。人在付出代价后,往往会抱怨。早知道现在的结果,为什么当初不注意起因呢?世间万事万物有因必有果,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这样做事不会有善果。要想知道事情的结果,只要看当初的起因和动机是什么。比如大家一起做事,如果最初的发心是正的、善的,就会有善果;如果最初的发心带着恶意、邪念,最终肯定是恶果。
作品如同人品,你的内心是什么样,你的作品就什么样,你的素质、修养、品德、品味、心胸、器量都体现在其中。
行业的信仰就是这个行业的道。一个人的信仰就是检验他的道德、品质、素质、修养、品位的工具。
没有好的理念,就没有好的习惯。一个人从小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为人处世的理念,肯定不会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世的习惯。大家经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些错误和我们的智商毫无关系,完全是粗心大意导致的。我们的心量、境界、道德、品质往往就体现在出问题的时候,只有这时候才能看出我们的胸襟、器量,才能体现我们是否有信仰。
外表的举止就是你内心的显现
修行人就应该以多种形式修炼,让自己成为多面手,能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不同的众生面前。所谓的修行,就是能适应各种环境、各种场合、各种不同的众生。
两个人在一起犯错误,是因为两个人的智慧都不够。如果一个人有智慧,错误肯定不会发生或者延续。就像古人说:你和一个傻子同走在一个独木桥上,是你给傻子让路,还是傻子给你让路?两个人的关系僵持了,谁有智慧,谁有心量,谁的境界高,谁先妥协,谁先改变心态、变换手法,谁就先解脱了,彼此的关系就不会僵持下去了。只有笨的人、固执的人、我执重的人才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改变。因为抛弃了自己的观点,他的内心就没有立足点,没有依靠了。所以他不敢抛弃,不敢空掉,不敢变成无我,总是死死地抓住自己的观点。
大家要活在当下,把握好每一个当下,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当下。否则,你哪一个当下都把握不好。
凡是长相比较圆润的人,做事也比较圆融。长得有棱有角、五官很有立体感的人,做事棱角也特别多,很容易卡壳。内在圆融,外表就圆润,内外会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如果你每天都渴望自己圆融,内心始终保持这个心念,久而久之,你就真的会变得圆融、柔和,相貌也会变得圆润。
你对外面的事情负责,是因为你内在有一颗对自己负责的心。一旦这个力量由外转向内,在你修道的时候,你也会对自己负责。
其实说把心收回来,这只是一个方便善巧的说法。实际上心根本不存在发出去、收回来之说,因为内外是一体的。你会做外面的事,说明内在有一个“会”的力量。人、事、物不存在内外,它们是一体的。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显示的是同一个东西、同一种力量。因此,想看你的内心,就看你的外表;看到你的外表,也就看到你的内心。所以修行到了最后,就是看我们的言行,看我们的举止。
一个人的修为单靠诵经打坐是炼不出来的。你和人过招多了,你的修为就出来了;你借事炼心炼多了,你的修为就提升了。只有做事才能让我们变得圆融完善。你做的事越多,你适应的就越多,你的功德福报也就越多,你悟的道理才多,证的境界才高。你越把自己封闭起来,你的我执会越重,你的力量也会越小。
一个人之所以一辈子做事都做不起来,或者做起来又倒掉了,失败了,就是因为他没有变,不会变,或者变的力度不够。实际上变的目的是为了不变,你要想不变,就要先学会变。只有变,你才能适应,才能存活,才能发展。
修道就要发心,发心就是奉献,发心的目的就是为了炼这颗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