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日翻书,竟然翻到了苏轼这首古词,心中颇有些感慨。我们这代人了解三国历史,多数还是从罗贯中的那部《三国演义》中得来的。正史似乎倒是少有人问津。
受《三国演义》文风的内在情感影响,在悠久的时间里,刘备是正义良善一方,曹操和孙权是枭雄和狡诈小人的代表是深入人心的。
在我们脑中很多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的形象都源自《三国演义》。只是这些形象可能和真实历史中的形象相差甚远就是了。
也许有着“江东美周郎”美誉的周瑜就是典型之一吧。因为《三国演义》,我对周瑜这个人物其实是不大喜欢的。
在罗贯中的刻画下,周瑜是一个有些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心性之人。虽然长相俊朗,但徒有其表罢了。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他处处给刘备一方下绊子,做了很多小人之事。与他相对的是人格完美,其智如妖的诸葛亮。
诸葛亮轻描淡写地化解了周瑜所有阴损招数,上演了一幕幕经典桥段。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等精彩故事至今亦然脍炙人口。周瑜彻底成了烘托刘备一方光辉形象的配角。
但历史上的周瑜真是如此形象吗?正史《三国志.吴志》记载: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
周瑜出身官宦世家,虽然不能说如此家世就一定培养出优秀人才,但想来所受的家教不错,应该不是徒有其表之人。
在三国演义的中的描写,周瑜稍显文弱了些。在正史中则是用了“瑜长壮有姿貌”来形容周瑜。
周瑜是一个军人,正史中形容他英俊而健壮应该是更靠近真实吧。做为孙氏集团的核心将领,他是身深受器重的。
他与小霸王孙策同岁。一直被委以重任,还与孙策同时娶了乔氏两姐妹,成了亲戚。这两位就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心心念的二乔美女。正史中也提到二女的美貌。
在孙策去世后,他又辅佐孙权处理军国大事。孙权对周瑜同样信重,很多对外战争都授权给了周瑜处理。曹操吞并荆州,发生赤壁之战前,又是周瑜帮孙权下定决心,与刘备共抗曹操的。
正史中的赤壁之战,虽说是孙刘两家联手水陆两军共击曹操,但就力量对比而言,是孙权势力硬撼了曹操主力,刘备一方更多是配合罢了。
在战争中也没见周瑜故意给刘备下绊之事。周瑜一直是率军冲在最前头,保护了刘备一方。
三国演义中所谓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之事在正史中是不曾出现的。三国演义中描写周瑜献计嫁孙权之妹孙尚香与刘备,腐蚀其意志。上演了一出“都督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戏码。周瑜差点被气死。
但真实的历史中应该没有此事发生。周瑜确实献计消磨刘备意志,分化他与下属的关系,但孙权未曾采纳。《三国志.吴志》记载:
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之事也未必是真的了。不过演义中的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的章节片段,也许真是依据正史而来:
瑜自引军马追至南郡城下,曹军皆不入城,望西北面走。韩当、周泰引前部尽力追赶。瑜见城门大开,城上又无人,遂令众军抢城。数十骑当先而入。瑜在背后纵马加鞭,直入瓮城。陈矫在敌楼上,望见周瑜亲自入城来,暗暗喝采道:“丞相妙策如神!”一声梆子响,两边弓弩齐发,势如骤雨。争先入城的,都颠入陷坑内。周瑜急勒马回时,被一弩箭,正射中左助,翻身落马。牛金从城中杀出,来捉周瑜;徐盛、丁奉二人舍命救去。城中曹兵突出,吴兵自相践踏,落堑坑者无数。程普急收军时,曹仁、曹洪分兵两路杀回。吴兵大败。幸得凌统引一军从刺斜里杀来,敌住曹兵。曹仁引得胜兵进城,程普收败军回寨。。。。。。却说曹仁在城中与众商议,言周瑜怒气冲发,金疮崩裂,以致口中喷血,坠于马下,不久必亡。正论间,忽报:“吴寨内有十数个军士来降。中间亦有二人,原是曹兵被掳过去的。”曹仁忙唤入问之。军士曰:“今日周瑜阵前金疮碎裂,归寨即死。今众将皆已挂孝举哀。我等皆受程普之辱,故特归降,便报此事。”曹仁大喜,随即商议今晚便去劫寨,夺周瑜之尸,斩其首级,送赴许都。陈矫曰:“此计速行,不可迟误。”
曹仁遂令牛金为先锋,自为中军,曹洪、曹纯为合后,只留陈矫领些少军士守城,其余军兵尽起。初更后出城,径投周瑜大寨。来到寨门,不见一人,但见虚插旗枪而已。情知中计,急忙退军。四下炮声齐发:东边韩当、蒋钦杀来,西边周泰、潘璋杀来,南边徐盛、丁奉杀来,北边陈武、吕蒙杀来。曹兵大败,三路军皆被冲散,首尾不能相救。曹仁引十数骑杀出重围,正遇曹洪,遂引败残军马一同奔走。杀到五更,离南郡不远,一声鼓响,凌统又引一军拦住去路,截杀一阵。曹仁引军刺斜而走,又遇甘宁大杀一阵。曹仁不敢回南郡,径投襄阳大路而行,吴军赶了一程,自回。
在《三国志.吴志》中的记载很相似,只是箭射中的是周瑜的右肋: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肋,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罗贯中以史实为展开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确实引人入胜,当做真史料来看了。也许只有金庸大师的武侠小说有同样效果吧?
三国演义中周瑜三气而亡,正史没有这种记载,而是认可因劳成疾,病发而亡的说法。在他死前还在思考孙氏发展。取荆州望益州可不是诸葛孔明的专利哩。《三国志.吴志》载: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
正史中对周瑜评价是诙谐疏阔,宽宏大量。想来周瑜人缘是不错的,也会与人相处的。所以也不该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气量狭窄。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周瑜可谓名臣良人的典范,相较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也不差分毫。只可惜病亡于三十六岁。罗贯中如此扭曲这样英雄人物,实在有些遗憾。
在元明之前,周瑜一直是正面形象,如何在元明之后成了反面教材,令人玩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