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二)第30项研究:你再次获得防御

(二)第30项研究:你再次获得防御

作者: 等红绿灯的鱼 | 来源:发表于2018-11-13 21:46 被阅读0次

       (二)第30项研究:你再次获得防御   2017.3.7

    今天通常被认可的五种原始防御机制,压抑、退行、投射、反向作用、升华作用。

    一、关于压抑。压抑的作用就是把烦恼冲动挤出意识层,迫使它们进入无意识状态。但是者这却并不意味着它消失了,只是因为它们被压抑而不能产生焦虑。这是我惯常的做法,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喜怒哀乐,到最后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感受了,像个机器人一样,高效工作却麻木不仁。

    记得初学心理学那会,情绪非常不稳定,这也是我初学心理学的原因。但我通常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的非常满,不给自己任何喘息的机会,这样我的大脑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没有时间去想那些烦恼的事情。

    我的另一个惯常做法,就是压抑自己的爱好,比如我喜欢的古筝和跳舞。因为从小内心里认为这些事离我很遥远,然后不再寄希望,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兴趣,将它从意识层挤入无意识层。可是,它确实没有消失,日常中这些想法似乎真的没有了,可是一有情景触发便能再次想起,然后我又再次使用这种方式将它挤走、忘记。而这些兴趣经过我的多次挤压,仍然没有消失,只是在我的潜意识里越来越清楚。

    经常压抑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后果便是,自己已经忘记自己是否有感受。当情绪有波动时会马上调整,在来不及辨别自己是否有情绪、是何种情绪的时候,它已经被我成功的压制了。当我那段时间情绪极不稳定时,老师经常问我的一句话是:“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我一脸茫然:“什么是感受?”“感受有哪些,如何定位和区别?”是的,那时的我连自己是否有感受及有什么感受都无法确认。我经常问自己就“我有感受吗?我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二、关于退行。看到文中对退行的描述,我最想到的是女人撒娇的样子。但是这种表现是因为爱,举止行为像孩子一样,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行为退化成孩子,希望对方像父亲一样呵护自己。文中有提到“中年危机”时,害怕变老可能退行到青年时期,变得不负责任、开车兜风、试着与女性约会,甚至吃儿童食品。另一个退行的例子,只要婚姻出现问题,已婚的成年人就搬回家跟妈妈住。

    在我国的以往的离婚案件中,35岁-45岁之间离婚率最高。据调查显示,这个年龄段的多因第三者介入所致。有一篇新闻报道称:其中主要是许多正值壮年的男性因事业有成,或成为企业主,或在某一部门担当要职,钱也多了,引得不少想走捷径的花季女子主动投入怀抱,最后有的男子因各种原因无法自拔,选择了与发妻分手。然而,除去部分发妻已成糟糠之妻,夫妻没有共同成长交流甚少外,其中不少部分的发妻亦是社会的中流砥柱,那么他们为何还是会走向离婚的道路。如果结合心理学的来分析,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们无法面对与日俱增的社会地位和身体每况日下的落差!雄性的生命力,有时候需要通过更年轻的雌性来体现,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自己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得之后亦会开始新的顾虑:在我剩余的生命力,是否能陪她到老?

    如果说中年男性、女性出轨至离婚日渐增多是社会问题现象,还不如说是心理现象,因为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物质及其丰富的时代,不再受饥饿、战争、瘟疫的威胁,青春永驻、生命力经久不衰成为了新追求的和社会议题。

    三、关于投射。“这是你的投射”这是心理咨询师经常会说的一句话,而转成一句通俗的话便是“你自己是这样想的吧,还说我?”的确,例如文中提到一个妇女害怕变老,并开始指出她的朋友和熟人多么老,这并不是在表演或说谎,而是真实的相信他们的投射,不这样做他会焦虑。有时候我们以为对方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我们的潜意识在起作用罢了。

    四、关于反向作用。有一则新闻,关于“殴打同志”的恼人的暴力犯罪新闻报道,按照弗洛伊德学派的解释,一个在无意识中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可能会有攻击或殴打同性恋这种极端相反的行为,以回避他们真实的欲望和与此相连的焦虑。也就是说,一个人会在行为上表现出,用超我(道德)压制本我(本能)的极端行为,让它符合大众标准,以求能够融入社会,得到大众认可,缓解焦虑。

    五、关于升华。这是一种境界,这种防御机制不但是被看做正常的,而且人人都希望拥有。当人们适用升华机制,他们就找到了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转化无意识中被禁止的欲望所产生的能量。弗洛伊德主张,既然每个人的本我都包含这些欲望,升华就是多彩生活的一部分,所有我们称之为文明的现象,可能都是通过升华机制而来,比如拳击、裸体画像家、雕塑家。

    通过对防御机制认识和了解,我们对人们行为原因的洞察力将明显提高,可以在自己或别人身上发现他们。我在一边学习此项研究,确实会开始联结自己的一些表现以及身边亲近人的一些反应,一些我不能理解的行为,用防御机制来解释似乎更能理解的多,我觉得这是好事,可是文中最后说道,虽然你在与别人人际交往中防御机制的知识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但必须小心、谨慎使用。但却为解释原因,这是为什么呢?我不明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第30项研究:你再次获得防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dr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