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和自己亲近。
可有时候孩子宁愿和小伙伴谈心,也不愿意跟家长交流;有些话愿意跟奶奶说,却不愿意告诉爸爸妈妈……
那作为教育的主体——父母,我们得主动想想办法,来促进和孩子的沟通。
在理解、尊重这样的大原则基础上,我们可以再分享一些促进亲子间沟通的小事项:
一、除了我们说的话,肢体语言也是沟通的重点!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以表示对孩子的尊重,除此之外,摸摸孩子的头、拉着孩子的手、适时的给孩子拥抱和亲吻,都是增加和孩子之间亲密和信任的方法。
当然了,也一定要注意,如果孩子在和我们说话聊天的时候,我们总是左顾右盼、低头玩弄手机或是和别人说话、做别的事情,那么孩子也能够从你的肢体语言里读出:啊,妈妈现在很忙、爸爸心不在焉、他们并没有在专心的和我说话、爸爸妈妈在敷衍我,等等。孩子可是很聪明很聪明的~
二、沟通的时候,尽量谈论具体的事情。
很多时候家长每天从幼儿园、学校接到孩子后的第一句话是:
“你今天怎么样?”
“在幼儿园做了什么?”
“今天学了什么?”
甚至更简单:
“今天你乖不乖?”……
这样的问题比较抽象,范围又大,孩子听了不会太有兴趣,他们要么不想回答,要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要么敷衍你,随便答一答……
问题当然没什么错,但是,如果想促进亲子间更亲密的沟通,就不太有效果了。
爸爸妈妈要是真的想了解孩子这一天的生活,想和孩子谈心,不妨从一些具体的小事开始问起。
比如:
“今天老师有没有教你们唱新的歌?”
“学的歌叫什么名字啊?”
“你可以教教妈妈吗?妈妈想和你一起唱呢!”…
“今天琪琪把她的玩具分给你了呀?”
“那你有没有想分享给琪琪的玩具?一会儿妈妈帮你一起准备?”
这样的问题就显得“走心”多了,孩子不仅好回答,更会觉得我们对他的生活是非常关心和感兴趣的,我们想要融入他的生活,他们当然会更加愿意和我们聊天啦~
三、孩子再小,也需要被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当孩子回家告诉我们他在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了冲突,你是立刻大声呵斥说:
“从小就不学好!还和人打架!只会给我添麻烦!一点都不乖!”
还是走过去孩子身边,好好了解一下他的想法和感受呢?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着急给孩子“定罪”,也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这些行为都无异于给孩子“泼冷水”。我们总得先把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弄清楚,才能够“治标治本”吧?
所以,在给孩子的行为下结论之前,不妨先走过去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
孩子是不是被欺负了觉得委屈所以才动了手?
是不是讲义气的为了帮别的同学出气?
是不是除了动手,孩子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别的办法解决冲突,于是只好动手了?
了解了孩子动手的真正原因,再蹲下,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进行交流:“原来是这样啊!妈妈知道了,你也很痛、很委屈呢。”
当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接受了他的情绪,才会更愿意和我们交流,告诉我们他的想法和感受。这时,再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可是你这样和同学打架很危险,你和那个同学要是受伤了怎么办?妈妈很担心呢,那位同学的妈妈也会很心疼的,你觉得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吧!”
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和做选择,孩子要是想出了不错的注意,赶紧尊重孩子的想法。
四、有时候家长一着急,有几句话特别容易脱口而出,千万注意:
1、生气责怪孩子
经典句型:如 “你之前怎么都不说!” “不是告诉你,不可以让人家随便动你东西呀。”
2、暴跳如雷要找对方算帐。
“是谁?告诉我,让他好看!”
如果不是“校园霸凌”这样严重的情况,只是同学、朋友间的小冲突,那么父母这样的反应,可能导致孩子在同学间的处境更艰难。
3、忽略孩子的告状。不把孩子的抱怨当回事。
和第二种“太过在意”的情况正好相反,家长太小看这件事了,只回应:
“小孩子,多大点儿事儿啊!”;
“你是男孩子,坚强一点!”;
“你要自己去面对!”
我们的情绪太激动、或者太漠视,都难以得到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
只有我们能平静对待孩子发生的问题,还能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有办法解决,非常“靠得住”,孩子才信任我们,才愿意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心里的想法告诉我们。
孩子在外面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或者此时此刻正处在伤心、难过、失望的情绪中,他好不容易决定回家告诉你,跟你倾诉,面对这样的信任,家长一定要珍惜!你第一次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以后还敢不敢、愿不愿和你沟通。
有任何育儿问题,可以在评论里留言,我真的真的会回复哦。快关注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