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德国第79天。
晚上复习考试,烦躁得一匹,跟友人聊天,事后一总结,竟然回到“佛系”上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交换生,在众多留学生类型里,可能算是最尴尬的了,本科阶段只能交流一个学期,硕士阶段额可以交流1-2学期不等,以是否获取双学位进行区分,要拿双学位就得至少“折腾”2个学期也就是一年吧。博士不了解,从前有位学姐是博士,以未能出国交换抱憾终身,只能默默祝福她国内项目早日完结吧。
从身边的中国同学的生活状态里,逐渐可以感受到,有两种较为明显的现象。一种是除了上课、考试平时见不着他人的,换句话说这人每周都有活动。还有一类几乎是“家里蹲”,你说在学习吧,推开门一看,要么在刷微博要么在逛B站,腐宅一个。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两种极端例子中摇摆,但我真有同学可以做到凑一个土耳其5日游就翘课的,一学期的课出勤率只有30%不到。
我无意评价不管极端与否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和观点,我只希望每个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好。
回到交换生的身份来,其实两个学期的时间,听着很长,过起来感觉时间超快的。自己经历了以后才发现,基本适应新环境乱七八糟的一个学期也即将结束了,而再次回头张望,那时那个还在国内的你,立下了所谓的豪情壮志,都一一实现了么?
就像《士兵突击》里许三多强调的一样,人生活着就是为了有意义,多做有意义的事情。既然大伙都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尽管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没有进入像哈佛、剑桥、牛津一样的高等学府被很多人理解成出国“镀金”,那我们在国外的时间和精力到底该怎么分配才不虚此行呢?不管是“学无止境”的学究派还是“玩无止境”的乐天派。大家想过这个所谓的“终极问题”了吗?
以一个交换生的身份试着来回答一下。
1.外语水平的提升。用很多英语大V的观点来讲就是,外语水平不用出国也能锻炼,出国是“借口”,但既然我们已经踏出国门,这种水平提升不一定非要是雅思/托福/GMAT/GRE分数上明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对话、课堂教学、文档处理、文案阅读上这些“软实力”要比过去那个自己要有所提升吧?具体提升到什么标准不在这里讨论,但反过来讲,这些软技能的提升,以前类似雅思6.5到7.0的桎梏是不是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
对于二外,看个人的定位了。曾经在国内我立志一年内要把英语&德语搞个七七八八,来了以后才发现too young too naive,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抓主要矛盾,不要和客观规律作对。这也是我题目中提到的佛系的重要原因。
2.独立生活的能力的养成。不管身为留德华的你处于高中/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阶段,还是年少/“年老”。独立照顾自己的起居、和孤独作伴都将是在异国他乡自始至终都要面对的问题。
一开始,你做的饭,难吃又难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迭代更新,到了2.0阶段,入口没问题,外观还差点意思。到了3.0阶段,美味和外观并存。接下来,就是对各种调料、辅料、食材的撩拨,天人合一的境界,想想都兴奋,不是么?
一开始,觉得一个人很兴奋,过段时间觉得刷脸书、推特都无聊了,最后又回到中文社交平台上。什么冥思、打坐、听书、阅读、健身、跑步,脱口而出。在这种相对封闭的个人环境里,用什么或者借助什么工具跟外界发生联系?其实这么来看,互联网思维的养成好像也不是一件多么高深的事情?!
如果你是“书呆子”,闲暇之余把自己学的知识英译中放在油管中,分享自己复习考试、上课学习的经验,“高大上”的平台就不说了,快手、抖音了解下?
如果你是“乐天派”,每次出去玩,来一份攻略,住宿、美食、路线、沿途、风景、人文,可以做的事情这么多这么有意义,还可以发简书上啊!
最后,回到题目上,点一下题。所谓的佛系,不是没有目标和方向,而是尽力简化生活中的目标,是断舍离,是在匆匆忙忙地做完加法再做一次痛苦的减法。我们这些普通人,一年之内,能做成1-2件事情,其实都很了不起了,干嘛给自己定了那么高的目标就束之高阁了?要么整个人像是上紧了的发条去运转,要么“残忍”砍掉认为不重要的。跟自己较劲、僵持远不如和自己妥协。
最后,写给自己的,不再因为自己当初订立了多么宏伟远大的目标而感动,而是让自己躬下身来,日拱一卒地慢慢前行,每天都能感受来自生活和自己努力的馈赠,这种与孤独作伴的生活我相信是最棒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