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一定需要等待。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
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解读:
这一篇开始解读《孙子兵法·军形篇》,上述为《军形篇》的第一段,本段直接指出了本篇的核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很多的时候,我们不断努力,增强自己的实力,以求打败对手。但是,明明有时候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却依然败于对手,为什么呢?这取决于本段最妙的一个字——待。
对于这个“待”字,这里有三种情况,当己方有压倒性的优势时,那就不需要等待了,直接摘取胜利果实。这里重点分析另外两种情况:一种是己方和对手实力相当,另一种是己方实力低于对手实力。
对于这两种情况,“待”字就起了作用,这里的“待”当然不是被动地等待,是主动式的积极等待。
当双方实力相当,“待”的目的是在等待对手露出破绽,而在等待的同时,自己还需积极努力,要全力超越对手;当己方低于对手实力,“待”的目的是养精蓄锐,增强实力,等到己方实力超越对手的这一天,如果一直不能超越对手,那就一直等待,不能妄动,一旦妄动,必然失败。这才是《孙子兵法》中“待”的真正含义。
历史上关于“待”的案例很多,而正是耐心的“等待”,才使这些案例的主人公最终获得成功。
前面说过的“卧薪尝胆”,其主人公越王勾践,天天品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受辱之苦;天天睡在柴禾上,提醒自己不忘亡国之痛。
勾践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在“卧薪尝胆”中全力增强自身实力,历经磨难,最终打败吴国。如果勾践没有这样耐心地等待,他可能早就被夫差给灭了。
再看看楚庄王的“一鸣惊人”,楚庄王登基三年,没发布一项政令,整日打猎游玩、饮酒作乐。手下的大臣只看到了他的表面行为,却没有了解他的内心动机。
楚庄王的这一举动,其实是为了为了观察朝野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最后他成功肃清朝野,励精图治,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
透过楚庄王“一鸣惊人”的背后,这一系列治国措施,正是《孙子兵法·军形篇》中“待”的精髓。
这里还需提到的一个人是司马懿,虽然他没有完成三国统一,但大部分历史学家分析认为,他是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出道时,众多英雄中,他完全排不上号。跟曹操、刘备、孙权比起来,他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最终却领导司马家族成为最后大的赢家。
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他经得起等待。他在曹魏政权中,不显山不露水,一直隐忍到最后,待到曹操死去,再一步步篡夺曹魏政权,最后为司马炎称帝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得不佩服他“待”的功力。
这样的案例还很多。比如晋文公,逃亡在外19年,耐心等待,没有放弃,终成霸业。孙膑被庞涓残害,他装疯卖傻,苦苦等待,最终获救,成就一世英名。司马迁受宫刑,狱中苦熬,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下,写下《史记》,从此流芳千古。
当然,透过系列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我们更应该看到“等待”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能“待”的人却越来越少,整个社会中充斥着浮躁,越来越多的人总想着寻找捷径,总想一夜暴富、一夜爆红、一举成名……
结果是,我们只看到别人成功的光环,完全忘记别人背后“等待”的心酸。所谓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典型的例子,别人“待”了十年,而我们只看到了最后闪耀的一刻。
大多数人希望成功是常态,但往往事与愿违。《孙子兵法》告诉我们: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现在看来,这句话字字珠玑。
成功路上,人生必须学会等待,也许在等待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消极的思想。所以,我们要付出百万倍的努力,鼓足千万倍的勇气,以积极的等待去面对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