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之后,就有意地控制自己读小说——当然推理小说除外,毕竟爱好要坚持。
并不是假装自己的时间有多宝贵,只是那种沉浸式阅读小说的快感背后,总有一丝丝恼人的惶恐和不安。大都市下的焦虑,无解。
所以,前年的时候,在深圳的机场第一次看到那套上下红蓝两册的《长安十二时辰》,冲着马伯庸的大名,驻足翻了一会儿,又咂着嘴放下了。只因这是一本小说。
而今年年初,同样是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甫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拜读。因为在几年前就读过其中发布在网上的第一篇——《徽州丝绢案》,马伯庸对历史细节的深描细画,对历史真相的抽丝剥茧,至今记忆犹新。
直到这个夏天,《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彻底燃爆。各大官媒、自媒争相报道,膜拜不断、好评如潮,“年度最佳”已成定势。本就通过《街舞》大红大紫的四字弟弟,又通过这部剧圈粉无数。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238/75fd826685cc9253.jpg)
剧作开篇的那个长镜头,真的让我印象深刻,毕竟我在长安读了四年圣贤书,西安之于我堪称第二故乡。
镜头的高度还原之下,从长安的城墙楼坊、市井街巷,到人物的服饰穿着、称谓动作,画面栩栩如生,观之身临其境。
剧组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原作马亲王如出一辙。除了很多人已经知道的——李泌芙蓉道冠的子午纵簪、唐代女子不戴耳环耳坠、还原自画作古籍的叉手礼等,还有一处很多人并不一定知道,而我为之疯狂打call的地方。
剧中的望楼传信,并不仅仅是随便翻翻,给几个镜头就了事,而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真正地设计了一套密码系统!
知道这一点的时候,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日本作家松田行正,以及他那本同样充满细节和强迫的《零》。
同样是细节控的我,到这里对剧组才算是真正的折服,大呼良心。
对场景的还原,对细节的雕琢,对布景的挑剔,再加之四字弟弟和前夫哥的在线演技,使得每一帧都有不输大片的即视感,满屏都是扑面而来的满满诚意。
年度最佳,实至名归。
于此同时,看到西安因为这部剧而旅游热度大涨,我也面上有光,吾心甚慰。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238/4f81b09a2ec7ed04.jpg)
虽然作为一部剧,《长安十二时辰》已经几乎无可挑剔,但如果和小说原作相比,情结还是不敌小说的半成功力。
其实把影视剧和小说在情节上进行比较,本就不甚公平,除了文字和图像对感官影响的本质区别之外,影视剧的审查毕竟比小说本身要严格太多了,别的不说,单单从这部剧集的一再延档、删改也能看出。
在后记中,马伯庸说他之所以创作《长安十二时辰》,源于他在知乎回答的一个脑洞问题:“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
此帖还在,马伯庸16年2月2日回复此贴,《长安十二时辰》17年1月1日出版,鉴于其质量之高,不可不惊叹亲王的高效。
《刺客信条》大家都不陌生,剧情、冒险、动作类的游戏神作。即使没有玩过也肯定听说过,毕竟前面法鲨主演的电影,被无数粉丝骂得狗血喷头。顺便提一句,我最爱的动作类游戏是《鬼泣》,创作灵感来源于《神曲》。
马伯庸说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唐朝的长安,这座开放、多元,当之无愧的盛世长安。后来越写越兴奋,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乎就有了《长安十二时辰》。读罢全书,不知道书中的刺客鱼肠,是不是一开始马伯庸脑海中的那个刺客形象。
作为历史小说,书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李隆基和未来的杨贵妃等皇室周边人物自不必说,还有诗坛名人贺知章、岑参等,庙堂名人李泌、李林甫、元载等。也有一些我们并不熟悉,被作者从史料中拎出来的“小”人物,比如我们的主角张小敬,比如他身边的姚汝能。
读书的过程中,那么多历史真人陆续登场,我想到的竟是一位外国的文豪——大仲马。
大仲马曾说,“历史是什么, 不过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
无论是讲好故事的能力,还是对历史的拿捏能力,马伯庸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古董局中局》等众多作品都可证实,后者《显微镜下的大明》更是可见一斑。所以,马伯庸能写出《长安十二时辰》,也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马伯庸对历史细节的把握,“怎么喝茶、怎么吃饭、哪里如厕、怎么乘车,女子出门头戴何物,男子外出怎么花钱,上至朝廷典章制度,下到食货物价,甚至长安城的下水道什么走向、隔水的栏杆是什么形制,等等”,绵密细致之极。
剧作承接了马伯庸的这种细致,做得同样极致。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238/e1f11d28265a7ab3.jpg)
全书的情结设计跌宕起伏、高潮迭起,逻辑推理思维缜密、环环相扣,更难能可贵的是,结构非常紧凑,读来不忍释卷,始终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紧张感。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古代反恐题材的快节奏孤胆英雄戏”。作者把剧情做了切割,就像美剧《24小时》的分集方式那样,每半个时辰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
的确,在翻开目录的时候,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24小时》,这部中学时候看的美剧。只不过,张小敬的处境,可比杰克·鲍尔要糟糕、艰难得多。
翻过目录读下去之后,感受到这种扑面而来的快节奏,这种感觉令我很不适应。因为类型小说中,我读了大量的推理小说,而推理小说的故事都是徐徐展开的,因为需要在叙述中埋入各种线索和证据,而不像《长安十二时辰》等书,一路燃到底。
这种节奏感和紧张感,让我想起了读丹·布朗《达芬奇密码》时的感觉,压得让人喘不过气,读罢高呼过瘾。
![](https://img.haomeiwen.com/i4696238/3608a2d6e5603a41.jpg)
行文至此,“不剧透”就像一幅手铐脚镣,无法再深入地分析情节和细节,只能到此。
此时,《长安十二时辰》的剧集刚到16集,尚未完结,阙勒霍多尚未临世。即使早早地读完了小说,还是会满怀期待、一路追完。
中国不乏马伯庸这般出色的作家,但缺少《长安十二时辰》背后这般古装剧的剧作团队。近年来有了《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等良心古装剧,未来的作品还是值得期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