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科学探索与创新读书原创文字集
【元认知】阅读心理学:面对一本书时的潜意识是什么?

【元认知】阅读心理学:面对一本书时的潜意识是什么?

作者: 沛文沛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13:22 被阅读54次

    当你面对一本书时你的潜意识是什么?

    当我在读书的时候,我在享受什么?我有什么自我认同的地方?我有哪些自己并不觉知的潜意识?重新提出问题是重新认知的基础。于不疑处生疑,乃是精进之法门。譬如吃饭,譬如睡觉,这两个再稀松平常的事情被王石先生重新赋予意义和新的觉知。

    2016年12月31日晚,在罗振宇“2016跨年演讲”上,作为串场嘉宾,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与大家分享了他践行“终身的学习者”的感悟和体会。
    如何成为“终身的学习者”,王石从“吃饭、睡觉、打豆豆(锻炼)”三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谈起。

    吃饭

    吃饭事小,聊天事大,不仅拉近了彼此距离、而且学问大长。
    没有人不会吃饭,但怎么个吃法,却大有学问。王石在出国学习期间,强迫自己不吃中餐,只吃西餐。就这么个小小的改变,坚持了三个月,让王石脑洞大开,不仅认识了众多朋友,口语能力迅速提升,而且让他很快融入了当地文化,就连在当地生活多年的教授都自叹不如王石懂得多。王石表示,就是因为该教授不吃西餐,下班就回家吃中餐,缺少了与朋友聚会聊天的机会。在美国,吃西餐很快,但吃完西餐总要在一起聊上二三个小时,你要提前离场,都不好意思。吃饭事小,聊天事大,不仅拉近了彼此距离、而且学问大长。

    睡觉

    能保证睡好觉的背后是“心态”,有了好心态,天大的事,也不算个事。
    睡好觉,对保持精力很重要。王石表示,别让他闭上眼,只要一闭眼,那就是睡着了,无论是在车上,还是在飞机上,既使再颠簸的路途,也是闭眼就着。在他看来,闭上眼,1分钟内必须睡着,如果3分钟内没睡着,那就是失眠。王石一次失眠都没有过。他说,能保证睡好觉的背后是“心态”,有了好心态,天大的事,也不算个事。

    关系学视角

    我和书什么关系?

    我和写书的人是什么关系?

    我和出书的人是什么关系?

    作者,出版社,销售商分别希望获得什么?

    快速阅读并不像大家平时说的那么神秘,它是个只要掌握方法就很快能学会的技能。学会了这项技能后,你会发现,你对书本不会再有恐惧感,你和书本的关系,会从以前那种集邮式、完成任务式的关系,变成帮助式、陪伴式的关系。《怎样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张凯

    电子阅读,纸质书的阅读心理差异

    电子阅读因为可以非常方便的查找,标记,怕错过的心理少。而同时电子材料给人一种,快消品的感觉,场景不是像图书馆,书房那样正襟危坐,很有仪式感的阅读,所以更加随意。阅读所附加的心理束缚更低,阅读的速度更快。

    社交媒体阅读的心理

    快速浏览微信朋友圈的文章的时候,并没有心理负担。不觉得自己可能会错过什么,这和阅读纸质书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纸质书阅读的时候是一页一页进行的。

    阅读的心理类型

    享受型:故事类,科幻小说,情景类的作品,容易产生沉浸感。容易产生情绪的愉悦性享受,这是适合人的大脑的底层操作系统:情绪,也就可以长时间运行。对于享受型的阅读,往往向看风景一样,希望慢速或者匀速运行。

    非享受型:高等数学,量子物理,很少有人说我享受吧!除了马克思会会在累的时候做做数学题休息。对于非享受型,也就是非情绪愉悦型的阅读。潜意识里都有逃避的一个线程在告诉你,要不要切换,要不要切换。

    而在原始大脑的判断,往往就是情绪占据主导。因此对于非愉悦型的阅读,可以通过速读的方式判断其中的预约点的分布,价值点的分布。比如我之前看物质的化学结构式是很愉悦的。知道分布了,也就是提前在阅读的沿途给自己准备一些糖果。而不至于在一本书,费劲看完了,发现根本没有糖果,产生持续的失落感。

    在你读完一本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欲望是增强的。比如《暗时间》,我在读完之对认知心理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在你读完一本垃圾书之后,尤其是所谓的名人推荐之后,尤其是当代畅销书,发现其实不过如此,言之无物(太多了,就不点名一一说了)。你会产生本能的情绪排斥,这一段时间的阅读欲望会下降。这是情绪转移,而我们又不自知。

    图书产业链

    认识出版业之后,一个工作人员一年要负责出版十几本,甚至更多图书。觉得写书,出书更多就是一个工业化的流水,和记者采访,主持人主持节目,没什么区别。为了出版需要非得把20页能写清楚的东西写成100页。

    而读过的一些经典的开创行业的论文不过寥寥数页。比如开创区块链时代的中本聪的论文,香农的布尔代数的论文。诺贝尔奖的很多论文也都是几页。

    为读书除魅

    被媒体塑造的认知。名人作序的产业化。

    | 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
    读书很重要这件事,我们经常听到,比如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修身养性,能获得知识,能塑造价值观,总之读书就是千好万好,书里的知识就是珍宝,这就容易让你对书本产生敬畏感——让你觉得,我如果不逐字逐句地读完,那我就有可能不理解作者的思想,就有可能丢掉一些很宝贵的东西;让你觉得凡是写进书里的内容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名言警句,要是我看不懂,那是我水平不够,和作者没啥关系。
    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
    你看,书是怎么来的?每一本书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既然作者在某个社会大背景中,那他一定受这个社会整体背景知识的局限;而且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不是只要印在纸上的东西就有价值,市面上有大量的书,其实没有他们包装出来的那么有价值。
    如果你觉得一本书死活看不进去,死活看不懂,不一定是你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比如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其他文字转化成汉语,总有一些语意的丢失。
    也许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一个当时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你当然看不懂作者为啥关心那个问题了。
    也许是作者就为了凑字数,把一堆材料修修改改编著成一本书,就一个事情翻来覆去地说,故意营造一种重要感。
    也有可能作者连自己想说啥他都不知道,他就是不顾读者的感受在那自顾自地表达,东一句西一句让人不知所云。这些原因都有可能造成你没有耐心,读不下去,这很正常。
    出版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早就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其中很多原因都会导致文字信息过于冗余,明明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事,就是要说几百页。根据我的经验,一本非虚构类的畅销书,有可能80%的内容都是在堆积材料,20%的内容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其中,可能只有1%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不过话说回来,你能有这1%的收获就已经赚了。
    这里不是说读书不重要,读书很重要,它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你就没有办法超越时间和空间地和一些牛人进行社交,这是很大的一笔损失。
    只不过呢,单个一本书的重要性通常没有大家口中吹嘘的那么厉害,你不用跪在书的面前,而是应该用很轻松的心态,就像和一个比你年纪稍微大那么一点点的老朋友聊天那样,化繁为简,听他怎么说就好。觉得好的地方,收下,装到自己的身体里,把他变成自己成长的养料;觉得不好的,果断扔掉,不用留恋,美好的事物那么多,不用对着一本书死磕。所以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是提升阅读速度的一个关键。 
    书是为谁服务?
    书不只是为了读者生产出来的。我在图书馆做过四年的志愿者,某一年某领导为了评级出书,学校图书馆购买了几百册。内容上,假大空,言之无物,学生也没谁借阅。
    很多书的背后其实包涵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并不纯粹是为读者服务。《怎样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张凯

    书是怎么来的?

    写书者的动机,千奇百怪,我们很难识别。但如红楼梦这般增删十年,雕琢一字的功夫,今天怕是少见。

    速读的必要性

    | 有的书只需要你速读
    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读书慢,通常看上二三十页要一天的时间,其实我想说的是,慢不是问题,有的书就是要慢,有得部分也需要你慢下来,慢说明你在线性地读,这其中可能伴随着思考,可能伴随着顿悟,可能伴随着琢磨,可能伴随着联想,慢慢地读没啥问题,但是快不了就是个问题。
    因为有的书就是需要快快看完。
    比如说,你可能经常会遇到那种包装得特别好的书,觉的这本书品相不错,封面的设计,讨论的主题,作者的背景,网友的评论好像都不错,结果拿回来一看,哎呀,什么内容都没有,满书都是一些大而无当的话,要么就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说了500多页,遇到这种书当然就快速翻完就完了。
    再比如你可能会遇到一些老的经典书,书的名气非常大,写得也好,但是作者讨论的问题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再比如一些概念前些年提出来可能会很牛,但是现在提出来明显就已经过时了。
    所以,对于一些可能名气大,但由于各种原因,营养有限或现实意义不大的书,你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去看看它,但没必要花太多时间投入。很多书你是需要绕过去的。《怎样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张凯

    读书有没有方法,有没有套路?

    读过很多书,也能讲出很多书里面的一些好东西,但是就读书这个事情本身,有没有套路,方法基础,还是不能说出个123来的。也就是说,读书缺少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读书之所以低效,一方面是习惯,另外一方面和的方法有很大关系。

    不怕错过

    一开始就抱着非常虔诚的态度去开始阅读一本书,往往不得善终。因为时间成本太高。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怕错过一些精彩内容。因为有这个怕的心理,读书的效率就变得非常低下。

    防御心理

    把感受排除在意识之外。把读书的困难,理解障碍,对于时间的消耗,对于其他娱乐性事务的挤压等等排除在意识之外。也就不承受读书本身的心理负担。

    精读和速度的平衡

    李笑来在得到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间有多次提到逐字逐句的阅读的重要性。从阅读的全局性来看,这只是阅读的一个方法。而不应该成为阅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在建立了速读的基础之上,需要精读的时候,在有些段落逐字逐句的阅读。既不应该弃如蔽履,也不应该奉为圭臬。

    再看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原来觉得一本书买了没有看,觉得心生愧疚,对不起自己花的这些钱。其实也没有必要,很多书的命运就本该被打入冷宫,被遗忘是宿命。

    读书的成本和收益

    以经济学的思维来“功利性”的审视读书这个事情,花掉的钱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容易测量。收益,我个人有一个模糊的评价框架,就是新的摄入在知识网络中能够穿透的层次。和更多已有的认知监察,形成新的节点。

    再次重新理解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输入不仅仅是速度,密度增加。通过速度的调整,改善输入质量,也提升输出的质量。

    此前一篇《写作心理分析》

    拥有阅读的上帝视角

    有一些时候,我发现我非常关注,给大家都都说好的图书,提出不同意见的人。我觉得他们的观点有意思。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提供了信息增量,而夸奖类的评价,没有任何信息增量。

    原来选择书,都是作为【读者】身份的交流,没有站到这个链条的其他角色:编辑,出版社,作者的背景,动机等多个角度考察。理解的侧面,角度都比较单一。现在有了这些社会经历,会站在更多的角度来去看一本书,不被人言所惑。金圣叹四才子书,会心处,不亦快哉!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少一点奴才式的阿谀取容,多一点自我本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元认知】阅读心理学:面对一本书时的潜意识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av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