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对联诗词对联培训那些事
你会正确使用对联中的虚词吗?这里有几个例子

你会正确使用对联中的虚词吗?这里有几个例子

作者: 曾联惠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11:31 被阅读660次

    曾小云(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讲师)

    前几天,我在点评“中蕴杯”马文化征联一等奖获奖作品【延伸阅读:“中蕴杯”马文化征联获奖作品之我见(上)】时谈到虚词的问题,觉得意犹未尽,想继续谈如何正确使用虚词。

    这是魏燕鸣老师的一等奖作品:

    生涯寄韩昌黎之叹,风骨凭李长吉以怀,纵槽枥低嘶,犹似萧萧鸣北塞;

    踏遍其几万里平沙,洞穿彼数千年烽火,愿甲兵尽洗,不辞日日放南山。

    以下是我对其不足的点评:

    如果要吹毛求疵,此联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几个虚词下字不稳,还需再推敲。“风骨凭李长吉以怀”似乎理解起来不是很通顺。究其缘由,恐与“凭”“以”这两个虚词表意模糊有关。下联前两分句“踏遍其几万里平沙,洞穿彼数千年烽火”,“其”“彼”两个虚词,似乎有凑足字数的嫌疑,不仅不能起调节语气的作用,反而显得冗余。

    关于“其”“彼”两个虚词,我也想过换什么字更好。结论是,这里根本就不需要虚词。如是,则首分句就要改为七言。当然,也还有其他办法。

    虚词用得不好,可能带来文气疲弱之弊病。看看这副仓颉杯·颂仓颉征联大赛【延伸阅读:《仓颉杯·颂仓颉》海内外征联大赛评奖揭晓】一等奖作品:

    造字符而利众生,论功不在炎黄下;

    传文化以兴华夏,尊圣原于孔孟前。

    此联作者是甘肃刘志刚老师。前面的连词借用骈文的标准句式,没有问题,出在下联后分句的“于”。上联的“在”,有人可能认为是介词,但我觉得视作动词更好,显得语气更肯定、更坚决,更铿锵有力。下联相应地也应该承续这种气势作结,起码不能更弱。而用“于”字,显得语气就疲弱了。如果“在”字有一百公斤,那“于”字就只有一公斤,这样就显得失重,有可能导致整副对联不稳。常江老师认为,对联的本质是矛盾均衡。【延伸阅读:常江:对联的本质是矛盾均衡】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字数和空间之内,力求达到矛盾均衡的最佳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虚词。失衡,于其他文体可能问题不大,但对对联来说,应该不是一个小问题。

    如何使这副对联达到矛盾均衡?将虚词改为实词是一个办法。我跟学员提出建议:将“于”改为“居”,变为“尊圣原居孔孟前”。这样,“居”字更加有力,其重量可以达到一百公斤,和上联的“在”势均力敌。全联失衡的问题就解决了。

    有学员提出疑问:改“居”是有力,如变成动词,虽可以跟介词“于”相对,但人们会不会觉得不工?我觉得不会。首先,“在”本来就可以看作是动词;其次,如果能够达到全局均衡,允许部分破缺。相对前者的本,后者只是末。在难以兼顾的情况下,我们要抓住重点。在对联的各要素之中,内容比形式重要,对仗比平仄重要,节奏点比非节奏点重要,气势比辞藻重要。

    再看江苏“纪念中国共产党95华诞”征联【延伸阅读:江苏“纪念中国共产党95华诞”征联评审结果】一等奖作品:

    峥嵘岁月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坦荡胸怀共,后天下之乐,先天下之忧。

    这副对联作者是山西温本理老师。亮点在后两个分句,引用今人和古人成句,一俗一雅,丝毫无违和感。但我认为虚词“之”字似可斟酌。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有天下之乐而乐”,此联直接截取前面五字,缩为“后天下之乐,先天下之忧”。虽然理解得通,总觉得话没说完。前面用“之”字,显得“乐”和“忧”的重量不足。就像书法中的捺笔,收束得不够厚重、从容、有力。

    范仲淹,源自网络

    如何用五字更凝练、更准确地涵盖范公原文七字表达的内容?前代联家作出了示范。来看看前人对联引用这句名言是如何处理的:

    清人郑孝柽挽高凤歧联云:

    为宰相莫行其道,何如为谏官倘行其言,我欲转语质永叔;

    先天下之忧而忧,不得后天下之乐而乐,君真薄命愧希文。

    此联径直引用范仲淹“忧乐”七字名言,照搬不动。为什么作者可以这么大胆?是七言句式纵容所致。

    清人邵恒浚挽张之洞联云:

    是大政治家,是大教育家,后世难忘,公真不朽;

    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斯人长往,吾谁与归。

    此联引用范公名句时缩七言为五言,截取前后凑合而成。不管上联一二分句句脚同字同声,只管按照本句的规则来写,也很大胆。

    近现代人竺鸣涛挽陈其美联云:

    小子何知,犹勉我先天下忧,后天下乐;

    大局未定,尤愿公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清人应宝时挽曾国藩联云:

    举世托安危,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痛此日白马素车,滚滚江潮流日夜;

    大儒作将相,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看到处黄蕉丹荔,纷纷俎豆荐春秋。

    以上两联引用时,采用的是四言自对,没有用虚词,因为不便用虚词。

    清人李彦章阳明书院实用斋联云:

    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

    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

    清人周元鼎岳阳楼联云: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以上两联干脆把十四字浓缩为四字“先忧后乐”“后乐先忧”。

    从以上用例可以看出,当化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如果用五言句式,则常见的是“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我没有见到“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用例,不能说明就没有人这么写。但我仍然建议作者效仿前文所举联例,将“后天下之乐,先天下之忧”改为“后天下而乐,先天下而忧”。这样,庶几可增加“忧乐”的重量。


    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即将开营,现在开始报名。3月初开班,到8月份结束,共计180天。教学内容包括12节精品课、一对一辅导、《对联话》品评等9大内容。为了确保一对一的效果,限额招生。请有兴趣的联友加微信群13576651312

    12节精品课程的主要内容:

    前  言  一个小奖就能赚回学费,你也可以试学这门对联课

    第一节  用13年写征联的经验和教训,换你直走正路、少走弯路

    第二节 关于征联的那些事儿,不写征联也可以了解下

    第三节  “搜”用终生、“韵”用自如的对联神器,原来可以这样用

    第四节  对联写作入门的“潜规则”,你写的每副联都是这么“潜”过来的

    第五节  如果学联者人手一份《对联话》和《楚望楼联语》,还会出现那么多“锦绣”对“辉煌”吗

    第六节  困扰、争论多年的对联平仄问题,这里一句话就总结清楚了

    第七节  还在用词性和结构衡量对联的对仗吗?再不走出误区就晚了

    第八节  不洞悉对联的本质,写到100岁你的水平还在原地

    第九节  对联就是“自带光环”的萤火虫,这个妙喻背后蕴含着什么

    第十节  对联上下联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里有一个你绝对没有听过的说法

    第十一节  什么是“联料”?成联是这样“联”成的

    第十二节  雅俗不是判别“联家语”的标尺

    详情见以下链接:

    一个小奖就能赚回学费,你也可以试学这门对联课

    我们的口号有两个。一个是端端正正学清联,大大方方写征联;一个是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朱自清先生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让我们开门接福,迈步争春!

    先了解一下,请看以前的六节付费课程,共计33元。为与即将推出的12节新课相统一,到训练营正式开班时,这6节课将调整为每节20元。想学的联友和学员尽快上简书付费学习:

    第一课:玉田寺征联这样写,可以大大增加获奖机会

    第二课:“东方太阳城”征联,曾老师是这样写太阳神殿对联的

    第三课:用这一秘笈,曾老师不止“八大山人杯”征联获奖

    第四课:缓解写征联用词不到位问题,用这招见效快

    第五课:关于寺庙楹联写法,这或许是举例最多的文章之一

    第六课:春联是写作门槛最低、获奖最易的一类楹联,同意的请拿起笔来

    先预热一下,请加曾老师的微信13576651312。你不来,我不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会正确使用对联中的虚词吗?这里有几个例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cr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