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有人将其尊为四大名著之首,历史给与了它极高的评价,《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在国内文学界,《红楼梦》也一直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可逾越的巅峰。《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并不只是一部言情小说,他更是一部对封建王朝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概述,这已经超越了言情小说的范围。《红楼梦》内容非常广泛,里面涉及了各个学科和领域,如建筑、服饰、民间习俗、谚语、灯谜、诗词歌赋、饮食、书画,礼仪、官制等等。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中国人骄傲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也是研究中华文化不可忽视的宝藏。
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叫得硕亭的,在其所著的《京都竹枝词》中说道:“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见在《红楼梦》问世不久,谈论《红楼梦》就已经是一种社会风尚了。我最早在初中开始阅读《红楼梦》,初读时懵然不知其所云,再读,似乎有所得。在此后的时间里我自己也记不清自己读了多少遍,我翻阅了几种不同不同版本的《红楼》,阅读了周汝昌,刘心武等老前辈的红学研究著作,在不断得地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于宝黛钗三人的婚姻众说纷纭,大多数都认为宝玉黛玉私自相爱,违背封建礼教,不被亲人看好,林黛玉性格孤僻,体弱多病,最终香消玉殒,然后顺理成章宝玉和宝钗结婚,实则不然,我个人认为其实贾府里有很多人是支持二玉结婚而非二宝,何以见得呢?
《红楼梦》之宝黛钗婚配之谜初探在整个贾府(包括宁国府和荣国府)中,地位最高的人无疑是贾母,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在贾府之中因为贾母的存在,宝玉的婚姻并非直接由其父亲贾政和母亲王夫人做主,按照规矩须得“老太太示下”,贾母的态度对宝玉的婚姻无疑起着决定作用,人们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就是黛玉是反封建的,宝钗是拥护封建的,而贾母呢,她是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宝塔尖上的人物,可以说她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封建,基于这一点,大家就认为贾母自然喜欢乖巧懂事的宝钗做自己的孙媳妇,而且很多人都把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结合在一起分析,在后四十回中,高鹗安排了“掉包计”,写了贾母喜钗厌黛,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就是采用的这种结局,因此娶钗弃黛似乎成了公认的颠扑不破的事实。
但是,我对于贾母在宝玉娶妻的问题上对钗黛二人的取舍有不同的看法,当然我也尊重大家的看法和理解,但是我要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和大家交流。
宝玉的婚事形成风波最早是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讲的是临近端午节,贾元春(贾宝玉的亲姐,入宫成为皇帝妃子)派太监给贾府的老太太,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送颁赐的节礼,按照节制,本来这也没什么稀奇,但是,这回的颁赐,宝钗的那份和宝玉的完全一样,品种多而且高级,但是黛玉的则和迎,探,惜一样,要比宝玉宝钗低一等级,例如宝玉认为最能衬托出女性胳膊之美的红麝串,她就没有,这是什么意思?是无意还是故意?若论亲疏关系,无疑是黛玉与贾府更近,黛玉的母亲和宝玉父亲是亲姐弟,而宝钗则是宝玉姨妈的女儿。而且过节宫里颁赐的节礼都是严格按照封建礼仪进行甄选的,什么样的地位颁赐什么级别的节礼,由此可见元春的意图很明显,她是在指婚!可能有的人会说贾元春可以下旨更明确的指婚啊,我猜想她可能是考虑到当时宝玉的年龄尚小,另一方面考虑到家中长辈的意见,虽然她贵为皇妃,可以名正言顺的为自己的弟弟指婚,但在那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她还是要顾忌家中长辈的意见,毕竟父母,祖母都还健在,她只是宝玉的姐姐,她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从“元妃省亲”那回贾母率合族女眷在贾府门前迎接元春,并施以大礼,参观大观园后,在贾母正室之中元春欲行家礼,被贾母等拦住,可见元春家族礼仪观念是非常强的,所以她只能含蓄的表达自己意思。
按说,元春通过端午节颁赐,表达出了让二宝结合的意思,以贾母丰富的阅历,一眼就知道元春的意思,如果贾母也有这个打算的话的话,尽可以顺水推舟,可是从接下来的几个章节就可以发现 ,她对此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她是年纪大了,头脑迟钝看不透元春的意思?我感觉这是不可能的,贾母何许人也?王熙凤和贾母比就像孙猴子和如来佛斗法一样,可见贾母笑脸之下的过人智慧,所以我认为贾母这是在装傻,你元春并没有明确指示,只是个暗示对吗?那么,很不好意思,我就不接你这个茬儿,贾母不接茬,王夫人(宝玉的母亲,四大家族中王氏家族的人),和薛姨妈(王夫人的妹妹,薛宝钗的母亲)只能暗中着急,却也无可奈何。
为什么贾母会支持二玉结婚,而王夫人,薛姨妈却费尽心机要促成二宝婚姻,仔细想想便可得出答案,贾母因为年纪大了,所以贾府中的大小琐事都是由王熙凤管理,而王熙凤也是王氏家族的人,她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倘若再让薛宝钗嫁给宝玉,贾母去世之后这贾府就全在王氏的控制之下了,所以尽管贾母知道黛玉有些小性等缺点,但是从整个家族的利益考虑,黛玉还是最佳人选。
《红楼梦》之宝黛钗婚配之谜初探在第三十回里,宝玉和黛玉又因为“金玉姻缘”事闹得不可开交,这次是闹得动静很大,可以说是闹得沸反盈天,最后惊动了贾母,贾母当时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她说二玉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在古代“冤家”可是“夫妻”的代名词啊,她还说自己没有一天不为他们两个操心,说她咽了气,就眼不见心不烦了,说着说着自己也哭了,由此我认为贾母一直在为二玉的婚姻保驾护航,但是那两个不懂世事的年轻娃,却不懂贾母的苦心,非要胡闹,但即便是这样,只要贾母一息尚存,她还是会倾尽全力地让二玉这两个冤家聚头。
《红楼梦》之宝黛钗婚配之谜初探贾母的意图其实在贾府中已经是人尽皆知,书里一再点明: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就跟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当黛玉说她贫嘴贱舌讨人厌后,王熙凤又说,你给我们家做媳妇,少什么?你瞧瞧,是人物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还是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辱没了谁呢?按说王熙凤是利益关系上,是王夫人那一头的,但凭着她的乖觉,她已经看的很清楚,有贾母做主,黛玉会嫁给宝玉的,这是一桩早晚都会出现的事情,于其做无谓的对抗,倒不如早点接受,讨得贾母欢心,毕竟贾母才是贾府真正的最高女主。
《红楼梦》之宝黛钗婚配之谜初探第六十五回中,贾琏的仆人兴儿跟尤二姐,尤三姐介绍府里的情况,说宝玉的婚配已经有了,只未显形,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两人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一开口,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贾政作为父亲,虽然有最大的发言权,但他绝不会忤逆贾母的意思,而且从书里也可以发现他常年外放为官,很少过问家事。王夫人呢,如果贾母非常明确的表达出她的决定,她当然也只能硬着头皮服从。
贾母心中的天平倾斜表现的最淋漓尽致的一次,是在第四十回,贾母领着刘姥姥等一行众人到大观园各处游览,先到到了黛玉住的潇湘馆,文中细致的描绘了潇湘馆中的摆设布置,刘姥姥看到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还以为是公子哥的房间呢,贾母笑着告诉刘姥姥这是她外孙女的房间,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来贾母对黛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都很满意,吃完午饭,贾母一行人来到了宝钗住的蘅芜苑,宝钗住的地方,贾母是头一回进去,以前书中只写到院中景色,其它情况并未细写,情节发展到这个地方,才细致的介绍了屋内的景象,说的是进了屋子,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具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插着几支菊花,并两部书,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被褥也十分朴素,贾母看到此情景是怎么个反应呢?她的反应非常强烈,说,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若来了亲戚,看着不像!不像,就是不像样子,有失体统,贾母下面的话是一句比一句厉害,她还说道,年轻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些老婆子越发该往马圈去了!这是非常严厉的批评,通读全书,贾母对儿媳妇孙媳妇众女子等从没有过如此尖锐的批评。大观园中的诸位公子小姐都知道贾母领刘姥姥要来大观园中游览,因此我怀疑宝钗有故意而为之的可能,她就是要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是如何的艰苦朴素,用无声的语言告诉贾母,看,我要比你那只会耍小脾气而不会过日子的外孙女强多了,谁知道自己的做法并未得到贾母的认可,反而遭到一顿严厉的指责,她那样的布置让贾母感到触目惊心,以贾母这么多年风雨可以很容易猜透宝钗的心思,她无非是想借此机会赢得众人的好感,这下子贾母可受刺激了,所以她脱口而出,像我们这样的老婆子,越发该去住马圈去了,所以贾母根本不会让宝钗这样工于心计的女嫁给自己的孙子,谁知道自己死后之年贾府会被她们合起伙来折腾成什么样子。
《红楼梦》之宝黛钗婚配之谜初探但是,从脂砚斋的批语来看,二玉最终没有结合,我认为是因为,在宝玉结婚之前,贾府就开始败落了,在第一波打击来临时,贾母本身年事已高又因为受到惊吓而去世了,贾母一死,黛玉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宝玉的婚事王夫人就可以一手操控了。贾政陷身政治漩涡之中,本来就惶惶不可终日,哪有更多心思去考虑宝玉的婚事,王夫人跟他说宝钗好,他本来对宝钗就不反感,再加上王夫人又是宝钗的亲姨妈,双方知根知底,又是亲上加亲,他没有反对的理由,薛姨妈更不必说了,自然是顺遂心意,满心欢喜。贾母离世,失去靠山且又病重泪尽的黛玉,魂归离恨天之期不远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