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Y已经十多年没见了。那天在天桥上偶遇,于是就近到附近的咖啡厅聊了一会儿。
女大十八变,真是认不出。不过能在一个家乡以外的地方重逢,这就是所谓的缘聚吧。
Y是老师眼里很难管教的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如此,即便她是个女生。
初中的时候老师被举报说乱收费,全班唯独没有去安慰老师的Y被老师罚扫操场,于是Y果断去举报老师滥用职权,这件事情在校园内传开了,结果是她初三下学期就不去学校了;高三那一年,不想上晚自习的Y带头逃课,老师几近崩溃但是不能直接逼她走。和老师相看两厌的Y选择在开学领完课本后,就和老师说拜拜。
总之,那时的Y在我们学生圈子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很多男生做不出来的事情她都做过。即便是后来老师多次找家长到学校面谈,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谈到当年同窗往事时,这个话题不可回避,我当然好奇问道:“你家人呢?他们那时也不干涉你吗?”
“哎,当时我家没人管的住我啊……七八岁的时候就会讲道理,不输给家里的长辈了,从小就会借用权威的力量,看,书上都是这么说的。”
“我记得我早恋的时候,直接把日记本里丢书桌上,从来不忌讳爸妈看到,也因此挨打了很多次,有一次我妈把我打急了,让我认错。我就凶着回答, '恋爱是我的自由!错,我可会服输了,是我错了我认错比谁都快。但如果不是我的错就别想我认。'”
Y从来不是那种屈服于权威的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后来听她说起甚至到了后来找工作,也因此碰壁不少。
“现在想想,那时候自己说的还真是头头是道呢。”,长大之后的Y依旧是一副伶牙利嘴,不输当年。
在后来的交流中,我们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
中国的教育把有很多个性的孩子都改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样子,鲜有个性。那些少部分的被称为叛逆的孩子,更早地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与不喜欢的。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清楚地表达了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可惜恰恰触怒了家长。
2.
不知不觉,我们从小时候侃到了现在,期间Y还不忘调侃我小学时写诗的糗事。
除此之外,更多时候我扮演的是那个竖起耳朵,端着咖啡,一个倾听者的角色。
因为和Y相比,我没有那么多的故事。我和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是别人家长口中的乖孩子,不打不闹不逃学,不喊不叫不打游戏,直到现在也是在既定轨道上不快不慢地行驶着。
如今二十出头的Y不同于在校读书的我,早就离开家乡,换了好几份工作,期间多次与老板撕逼,现在自己一个人工作在外省。
我开玩笑说:“你个女孩子家,是不是太能作了?”
“人生无作不欢嘛,有时候想想自己可能真的是投错胎了吧!哈哈”,Y似乎对这种言论也不避讳。
“说实话我倒是对自己很自信,可我爸妈一直担心我这样嫁不出去。我对男生的要求也不高啊。活的,一米七,不要太瘦不要肌肉男,有上进心、责任、希望、诚实、善良、对了还有一点好玩。身边找不到,那我就只能出去找喽。”
我调侃道:“你这条件还真算不多呢。”
“恩,期间有试着处对象,但是我这种性格大部分男生吃不消,本来就不是那种小鸟依人听话型的。”
“他们都说我不是个好女生,我也没想过成为乖乖女。”
我说:“你的总结陈词实在是精彩!”
3.
杰克·凯鲁亚克在自己的小说中《在路上》有这样一段话:
他们在街上跳跳蹦蹦,我则脚步蹒跚地跟在后面,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
那天我读完这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Y,我从你身上学到的远比这多得多。
最近还有一部改编自安妮宝贝同名小说的电影《七月与安生》,讲述的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儿,在13岁那年,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的故事。
如此相似的经历在我身上同样发生,越长大越发现遇到一个人,懂你的词不达意,领会你的欲言又止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而当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自己的面前,发现对方却是和自己性格截然不同,真是个不大不小的惊喜。
后来自己长大慢慢明白,彼此身上有对方不曾有过的美好,那正是我自己想要弥补的缺憾,所以刚刚遇见就像旧时老友,彼此吸引慢慢靠近了。
Y,谢谢你的故事,要知道你一点都不平凡。
你是那个在别人眼中疯疯癫癫,却一直在坚持过自己生活,有趣的人。
而我,还是那个喜欢记录的执笔者,每一个如你般美好的存在,都让自己不甘心放弃好好生活的努力。
讨人欢心难,做自己简单。
愿君平安喜乐。
董小洁er,95后在读工科狗,赖以文字为伍,喜欢记录生活和成长进步的点滴,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
如果文章对您有益,关注一下点个❤再走吧。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