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终于看到了《影响力》这本书的最后一章--稀缺原理。昨天,带着问题看了权威原理,今天再带着问题看书,似乎就目的明确多了。下面是我想到的10个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解析和思考。
1、什么是稀缺原理?
数量少的说了算。G.K.切斯特顿说: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他,自然就会爱上他了。
我们常说:物以稀为贵。东西越少,似乎价值就越高。譬如,古董越来越少,那价格越来越高,哪怕没什么实用价值。哪怕印错的纸币,因为数量少,也能成为人们眼中的珍品。

2、静态的稀缺
我给稀缺分了静态和动态的。那些本来就少的,譬如黄金、钻石,本来就是稀缺之物,由于供求关系,价值很高,也不足为其。那些本来数量就少的,因为一直都很稀缺,反倒不会让我们特别有购买的冲动。
3、动态的稀缺
动态的稀缺,我觉得是人为控制物品的数量,让你眼睁睁看着东西从充足到稀缺,让你心里产生对失去东西的恐惧。
作者说,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统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作者之前从没有想走进市中心的摩门教堂,但因为看到报纸上说,教堂新修好后的几天,整座建筑都允许参观,包括那个特别的禁区暗室,他就特想去看看,觉得不赶快去看一眼禁区,以后就不会有机会了。一种本来对他毫无吸引力的东西,仅仅因为以后恐怕看不到了,立刻变得迷人起来。
物品数量的减少、最后期限的到来、机会的减少等,都会让人产生恐惧,从而刺激我们赶快作出成交的决定。
4、稀缺性原理发挥作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第一点,稀缺性原理钻了我们思维捷径上的漏洞,一般来说,难于得到的东西,一般都要比能轻松得到的东西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以程度,迅速判断它的质量。而实际上,根据稀缺来判断价值,大部分时候是正确的。好东西,人人都想要;人人都想要,也就是好东西。
第二点,当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Jack Brehm)提出一个理论: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人类在丧失个人控制权时做出的反应。
根据这个理论,只要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胁,保护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他们(以及与其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愿望愈发强烈。一旦物品变少了,我们的选择自由就越小,我们就越想跟这种限制对着干,就会比以前更想得到它。
5、稀缺原理适用的最佳条件有哪些?
每个影响力武器都有其发挥最大威力的条件,从一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
沃切尔的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实验,让一群消费者偏好研究的参与者给饼干质量打分。有一半评分者看到罐子里装着10块饼干,另一半则看到罐子里只有2块。正如稀缺性原理的预测,参与者吃的饼干属于仅有的两块之一时,给出的评价更高,觉得其更美味、吸引力更大、价格更贵。也就是同样的饼干,因为稀缺,人们做出了不同的判断。这一点,其实跟之前的结论差不多,越稀缺东西越好。
这个实验稍加改动后还有额外两点发现。第一方面是较之一贯短缺,参与者发现饼干从充足到稀少,人们的反应更强烈、也就是我理解的动态稀缺。我们最受不了眼睁睁看着东西变少,而不能占为己的恐惧。
第二方面是,参与竞争稀缺资源,有着强大刺激作用。买房子时,你对房子犹豫不决,销售人员说,还有其他人也看中了这套房子,是不是就让你产生了紧迫感,逼着自己下决定?潜意识里,我们都不喜欢东西被别人抢走的感觉,当觉得别人在抢的时候,我们也会冲上去争。特别是在拍卖中,人们会丧失理性地加价,价格会越拍越高,哪怕是再英明的人,也会有失误的时候。
总结一下,稀缺原理最适用的条件有:看到资源从充足到稀缺,参与竞争稀缺资源,都会产生强大的刺激性,迫使人们作出选择或成交。
6、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应用了稀缺原理?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稀缺现象,不知道是真的稀缺还是假的稀缺,但都刺激了我们的选择。
双十一大促,还剩最后2个小时,你会不会赶紧下单,抓住最后的优惠期?17年的双十一,我就在最后1小时买了很多东西,一些根本用不到,或者为了凑单,又买了一些超额的东西。
买车时,销售人员告诉你,这种颜色的车现在仅剩最后一台了, 下一批到货要几个月以后了,你是买还是不买?
报课程时,老师只招20个学员,现在仅剩3个名额了,你还会犹豫吗?
想去看电影,发现心仪的电影即将下线了,会不会促使你赶紧买票?
超市里的车厘子,今天最后一天打折,会不会促使你购买?
7、商家如何利用“稀缺原理”来销售?
根据稀缺原理适用的最佳条件,商家会人为制造稀缺,如物品数量越来越少,促销截止期限越来越近等。我们网购时,会看到距离团购结束还有几小时几分钟几秒钟;所选择的书籍仅剩3本;前100名让利100元,后面的人数越多,价格越来越贵等。
其实,我们在报课程时,就常会出现,前50名多少价格,后面随之涨价;或者在6月1日前报名,享受早鸟价等。只要是销售,成交环节很多都会运用稀缺原理。
8、如何避免被“稀缺”套路?
要想避免被影响力中的武器套路,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独立的思考。
1)、当我们因为被人为制造的稀缺所胁迫,情绪高涨时,我们要提醒自己,冷静一下,当心陷阱,别一时冲动丧失了理智。 我自己就因为这个吃过大亏,想想都是泪啊。
当处于恐慌、狂热的状态,我们是很难作出明智的决定的。
2)、问自己:为什么想要那件东西?提醒自己,我们到底是想占有物品,还是想去使用它。
在饼干实验中,研究人员还做了改动实验,发现:当人们看到饼干从充足变为稀有,尽管明显更想要稀缺的饼干,却并不认为它比供应充足的饼干更美味。就是,哪怕渴望程度会随着稀缺而提高,但也并不能让饼干变得好吃。
喜悦并非来自对稀缺商品的体验,而是来自对它的占有。
在碰到稀缺压力时,要分清楚情况:倘若拥有它,能给你带来社会、经济或心理上的好处,那就利用其稀缺性来判断该为它付出多少钱,;如果是因为看中它的实用价值,仅仅想看它、用它、玩它等,那么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看、更好用、更好玩了。
9、稀缺原理对打造个人品牌有什么作用?
虽然每一行业都有佼佼者,我们也可以使用稀缺原理,凸显自己的稀缺性。譬如,卖减肥产品的人很多,但是既懂中医养生又懂减肥的人就比较少。也就是,打造自己跟别人差异化的地方,让自己显得稀缺。
做个人品牌咨询师的人很多,但是能深耕一个细微领域的人很少,或者既懂个人品牌打造,又懂心理学的很少。我们都可以想想自己的稀缺性,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别人做得特别好,也可能他比较稀缺,也就比较贵。
10、朋友圈中如何使用稀缺原理来促成链接?
前几天,我看到Molly学姐发的一篇朋友圈,她在最后说:我会在未来一周内,根据这两个月的个人品牌专题学习,整理一份《打造高价值朋友圈》手册,如果你正好需要,欢迎找我领取。六一福利,仅限今天。
如果六一节那天,她的朋友圈看到了,估计会趁着“六一福利,仅限今天”来链接她。我是昨天翻看她的朋友圈的,当时没看到她这句话,我也就去找Molly学姐了,她说:虽然已经过了领取时间,我还是记得你一个哈。看到这个,我觉得好开心啊,觉得她人好好。
倘若,Molly设置的领取资料没有加入时间截点,我的喜悦程度就不会那么高。
其实,从数量上、时间上来动脑筋,写出产生稀缺压力的文案,应该也不难,接下来我也要试试。
我是小欣,你身边最有温度的“定位变现咨询师”。我现在每周开放3个免费一对一咨询名额,这周已经满了,下周还有空位。如果你想明确定位、摆脱现阶段的迷茫、实现副业变现,欢迎添加我的微信(shoupam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