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次的积累型整合教学设计之后,一直在思考语用型教学的上法。《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经典美文,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除了精神情怀之外,我觉得最让人称道或者说留在读者记忆深处的,该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就像一提到象征,我们马上想到了《海燕》和《白杨礼赞》,说到托物言志,我们必要以这两篇文章为佐证。所以语用型的教学,应该立足这一写法来组织学习活动。
在我的理解里,“托物”不难,某些时候跟比喻有相似之处;“言志”也容易,把自己的情趣意志写出来即可。难在哪里呢?难在“物”与”志“如何联系起来,如何发生关系,如何相融相生。这一点应该是学生在学用和写作时最不好突破的壁垒。基于这样的理解,再去研读《短文两篇》,就看到了禅修的三个阶段。鉴于积累型文本教学中章法积累环节处理得仓促,把这一课设计成两课时就调整了一下顺序: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题是:当梦得遇见茂叔,教学重点在于积累。教学活动:反复朗读两文,积累语感;创编课后习题,积累词汇;创设情境,积累句式;知人论世,积淀精神。第二课时的教学主题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教学重点在于学用。教学活动:分层朗读课文,体悟两文章法写法的异同;创设情境,探究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写法;学以致用,当堂写作。
这个语用加写作的教学设计写出来,总觉得有一些环节还有些牵强,不太理想。且先记下这一时的所思所想,以便继续研磨。
看山还是山,看莲还是莲
---《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巩固旧知
1.背诵两文。
2.提问重点实词的意思和虚词“之”的几种用法。
3.翻译两文关键语句的理解和翻译。
]二、分层朗读,比较异同
1.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读出两篇文章的层次。你发现两文写法和章法的异同了吗?
2.师生合作,交替朗读课文。教师朗读停下时,学生要及时接上。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读?
3.如果刘禹锡和周敦颐选多种图片发朋友圈,你觉得他们会选用哪些图片,怎么排列?配上什么文字?
再读两文,结合文中句子阐释自己的想法。
师生对话,明确两文写法的不同:类比和衬托,并辨析两种写法的不同。
明确两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相同之处:引出事物、描述事物、寄寓情志。
三、创设情境,学用写法
宋代一禅宗大师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修行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修行
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修行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陋室铭》《爱莲说》两文相同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也要经历这三个阶段。
活动一:初阶挑战---看山是山
1.《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之“陋”的句子是哪一句?《爱莲说》中哪些词句描写了莲花的特征?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出淤泥,濯清涟,中通外直,香
2. 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个句子,你能想象出刘禹锡的房子是怎样的陋室?
3.从“出淤泥、濯清涟、中通外直、香”这些客观描写莲花的词句,你看到怎样莲花怎样的形态?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方法提炼:描述事物,突出特征。
活动二:中阶挑战---看山不是山
1. 再读两文对“陋室”“莲花”的描述句。想一想,刘禹锡写“陋室”突出了“陋”吗?他一直在彰显的是什么?
明确:刘禹锡要彰显的是陋室之“雅”,他从环境之雅、交往之雅、生活情趣之雅来突出陋室不陋、陋室很雅致。
2. 周敦颐笔下的“莲花”是自然界的莲花吗?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明确: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不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莲花,而是渗透了作者情感的莲花。从“不染”“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写花掺杂了主观情感,写花其实是在写人,以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来喻指人的品格。
3.多媒体展示李渔的《芙蕖》,学生阅读比较:同样写莲花,周敦颐写了什么没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李渔写莲花,是客观描述、全面呈现,力求真实具体。周敦颐写莲花有
针对性、选择性,为抒发情志服务。
方法提炼:描述事物,言外有意。
活动三:高阶挑战---看山还是山
1.再读两文描述事物的部分,分别勾画出两文中实写和虚写的词句,观察一下,
你有什么发现吗?
明确:先实写,再虚写;虚实结合。
2.读材料,说说刘禹锡为什么觉得“何陋之有”?周敦颐为什么喜爱莲花?
材料链接: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白居易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评价周敦颐
明确:刘禹锡性情豪放豁达,借陋室表达自己高洁傲岸、不向权贵低头的志向,周敦颐借莲花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风范。一切物语皆人语。
方法提炼:描述事物,物我合一
四、学以致用,当堂练笔
用你学到的方法,写一篇教室铭(座位铭)或者爱_____说。
学生习作。交流、展示、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