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庭教育新观念教育婚姻育儿
“老坟上那棵蒿子”:到底长在那?

“老坟上那棵蒿子”:到底长在那?

作者: 田园泥土香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8-05-27 23:36 被阅读1012次

 “老坟上那棵蒿子”:到底长在那?

昨天晚上,一个母亲打电话说:“12岁的儿子,打着补课的旗号,经常去网吧玩游戏,丈夫经常说,咱家祖坟没长上大学这棵蒿子,不知道你让孩子上培训班有什么用?刚才,孩子的爸爸,就孩子玩游戏,我们两个还发生争吵,还是说,家里面祖坟没长学习的这棵蒿子,我一听发火了,你天天说的这些是啥话?没长蒿子,那好,我明天就回老家在你家里老祖坟栽上一棵学习的蒿子好不好?要是学习还是不好的话,我就多栽几棵行不行?我丈夫,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就扇我一耳光,说我侮辱他们的祖坟,为此,我们两个人又打了一架;武老师,老坟上面那棵蒿子,到底长在那?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对于孩子的教育,我现在该怎么办?我经常看您的文章,尤其是您写的母亲教育方面的,让我受益匪浅,要不然,就丈夫打的耳光,要是以前的脾气,离婚是小事,我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的,希望能够得到您指导。”

我告诉她,老坟上那根蒿子,完全是“骗人的、忽悠人的”封建迷信,不要相信,教育好孩子,一个是父母的教育理念,一个是夫妻关系很重要的,不过你今天晚上做的很好,原谅了丈夫,没有上纲上线,这就不错,最后,我提出一些建议,她说一定要慢慢做到。

关于“老坟上那根蒿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尤其是,农村的人们,基本上都知道。

原因是,只要是“人家孩子学习好,人家孩子考上958、211大学,人家谁升官,人家谁发财”,人们就会说,那是“人家祖坟上长着那颗蒿子”,接着,就是什么“一命、二运、三风水....”等。

是的,现实生活中,,比如,子孙“升官发财、升学就业、家道中兴”等,人们往往会迷信地认为其祖坟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叫做 “老坟葬得好”,人家“祖坟上长着那颗蒿子”,人家“祖坟就会冒青烟”,反之,也会归咎于祖坟的风水不好,才出现孩子不学习、好玩游戏等问题。

事实上,古往今来,很多人对于老人坟地的选址是非常考究的,相信祖上坟地风水的好坏——“老坟上那根蒿子”有没有,将影响子孙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好像,人家孩子这些成果,都与“老坟上那根蒿子”有关。

果真如此吗?

下面,我们看一看,命运与“老坟里面那棵蒿子”有关吗?

看一看,命运与“老坟里面那棵蒿子”有关吗?

看到没有?

人的命运与教育有关系。

人的命运与“老坟里面那棵蒿子”,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可是,现在,孩子学习好不好,升学就业,非要往“老坟里面那棵蒿子”上面扯呢。?

下面,我们首先看一看,何谓蒿子?

一、何谓蒿子?

蒿子,【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植物类,可食用,常用于配料。为一年生草本,高达1.5m,全株黄绿色。茎直立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顼被短毛。”

 那么,“蒿子”与“祖坟”有什么关系?

二、“蒿子”与“祖坟”有什么关系?

关于 “祖坟那棵蒿子”,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版本很多,不过,基本上都是关于没良心财主想要个儿子,最终自己就是没有得到儿子的与“蒿子”有关传说。

接着,我们再看一看“祖坟上没长那棵蒿子”传说。

 从前,有个财主名叫巫山狼,外号“望人穷”,他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家中虽有三妻,四妾,可是,男花女花没一枝,他为了生后的香火问题,整天急着还要讨个小老婆。

物色来物色去,最后,他竟把心思用到家中十八岁的丫环春梅身上,春梅是个几经转卖,无依无靠的穷孩子,生就一身犟脾气,任死也不答应巫山狼这个老东西的要求,而巫山狼是个“炸虾不等到红”的人,靠着自己钱势,哪能容得春梅这一枝,他气极败坏,心毒手狠,决心要置春梅于死地,幸亏巫家佣人李大妈帮忙,春梅才逃出虎口。

 一天,春梅逃到河边,求摆渡的张小送她到对岸,张小见春梅衣不遮体,骨瘦如柴,非常同情她,过了河,张小对春梅说:“大姐,这里近无村庄,远无客店,天色已晚,又要下雨,一个妇女的走晚路很不安全,今晚就到我家歇歇,明天再走吧。”春梅有些犹豫,张小接着说:“你我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穷人顾穷人,兄妹相称,不去避那嫌疑。”

经这么一说,春梅才留了下来。

 张小是个孤儿,家中穷得叮当响。春梅看他能吃苦,心肠好,暗中对他有意,为了这个,春梅翻来覆去一夜未合眼。

第二天,她起得很早,先把钉头屋的里外扫了一遍,接着升火烧水。张小起来一看,不知如何是好,春梅也有话在舌尖上滚来滚去难出口,最后,还是春梅鼓足勇气说:“张大哥,你要不嫌我,我不走了,在你这里一辈子。”

张小连忙摆手:“我穷得这个样子,头枕耳朵睡,身铺筋巴骨,怎能委屈你呢?”

春梅说:“我不图钱不图物,图的是象你这样的人。”

张小点点头,不好意思地说:“你能耐得穷守得富的话,我们没意见。”这样,他们就在一块过起了日月。

 哪知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婚后半年,张小突然得了暴疾,不幸死了。这时,那春梅的心,难受得象小刀子戳的一样,天天到丈夫的坟上痛哭。

一次,春梅哭着哭着,倒在坟上睡着了,梦中张小来到她面前,对春梅说:“你有孕在身,一定要保重自己还有,你得千万记住,我坟头上要是长出蒿子,生的是男的,起名叫张蒿;长出花朵,生的是女孩,起名叫张花,不管是男是女。都要抚养成人。

叫他(她)为祖上争气。”春梅醒来才知是梦,再注意看去,坟头居然才出一棵笔直的蒿子。后来,春梅果真生了男孩,取名叫张蒿。说也奇怪,这孩子从小就很省心,饿了不哭不闹,吃时不拣不挑,靠他母亲讨乞的稀汤薄粥。熬过了三冬六夏。而后,春梅又去给人家当佣人,钱挣给儿子读书,张蒿刻苦学习,终于金榜题名,做个清官,深得老百姓的爱戴,一致夸赞他家祖坟上的蒿子长得好。

 张家祖坟上长蒿子的事,被巫山狼知道了,她想蒿子既有这样大的好处,何不在自家的祖坟上也多种几棵呢?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巫山狼埋下的蒿种不发芽,移来的蒿苗不活棵。

这时,他的肮脏心又来了,带着狗腿子,拿刀专程到张蒿父亲的坟上拼命砍蒿子,边砍边说,我家好不起来,叫你家也好不下去!”对你讲,实在蹊跷,被砍倒的蒿子,马上又长了起来,而且砍得快长得快。这样把巫山狼气得当场翘了辫子。

这时,周围的老百姓,无一不高兴。还骂巫山狼这个缺德的“望人穷”,他家“祖坟上未长那棵蒿子。”

后来,对那种没良心、没好心,不争气,辱祖的人,就说他家“祖坟上没有长那棵蒿子。”

这种说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流传故事,可靠性可想而知,可以说是一个假新闻。

 他能够流传下来,是对于“没良心、没好心”人的一种谴责,并不是说,考上大学,升官发财,“祖坟上长那棵蒿子。”

可是,就是这个假新闻,就高科技的今天人们还常常说,考上大学的人、当了官的人,都是因为“祖坟上长了蒿子”,什么,学习好、官越大,蒿子就越粗,真是不可思议。

祖坟没有那根蒿子的原意就是,你没有那个”命“,就不要指望你自己会得到。

 如此,问题就出来了,比如西藏,我们知道——

在西藏,死了以后,基本上是“天葬”。   

“天葬”人邀请自然界的鸟类来啄食尸体的“天葬”,是西藏藏族人民的古老风俗。 200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天葬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这是我国政府自1985年以来第三次专门发布关于保护西藏天葬台的公告和通知,这为天葬这种藏民族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丧葬习俗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这样的“天葬”,哪里还有祖坟上蒿子的说法?

如此 “天葬”,西藏的人就不能考上大学?

况且,国家正在改革旧的殡葬礼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提倡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的葬法,改革的目的是破除看风水、选坟地、搭灵棚、摆路祭、出大殡、打幡摔盆、烧香化纸、收送挽幛等迷信和铺张浪费现象,大力提倡文明、俭朴、节约办丧事的殡葬礼俗。减少铺张浪费的靡靡之风。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风。

在“树葬、海葬”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为人民树立了榜样,真是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

所以,老坟上那根蒿子,完全是“骗人的、忽悠人的”封建迷信。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靠老坟上那根蒿子,而是靠父母的一句话。

为什么这样说?

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对话——

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孩子问母亲:“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和我们不一样?”

母亲微笑着回答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钱。

 他说:“小时候,我也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但是母亲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

如果她换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可能是另外的一个我。

其实,我们说的话都在撒着不同的种子,善良的语言成就他人一生! 一方面,白人母亲是对黑人司机的尊重和善待,黑人司机的母亲的话语体现出了因自己是黑人的自卑,另一方面其次说明他们的言行对孩子成长的不同影响。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是一个黑人。

奥巴马之所以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于他的母亲强调“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奥巴马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忍受同学如潮的讥讽和嘲笑,在别人眼中,奥巴马是个不折不扣的怪胎,那个时候美国的种族歧视曾非常严重,作为黑人的孩子,种族歧视带来的伤害,学校里的小伙伴把有着黝黑皮肤、满头卷发,再加上一副肥胖身材的他喊做“黑鬼”,奥巴马跑回家向母亲要钱买香皂,想洗掉皮肤的黑色,但母亲告诉他做黑人一点也不需要自卑。

不过,他的母亲知道,并不是几句话就可以抵消的,他的母亲开始未雨绸缪,这个目光远大的女人为了让儿子不忘掉自己黑人的根,总是在晚上给他讲一些黑人的故事,把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音带回家,一遍一遍地播放,让小奥巴马听,她也经常带回民权运动的书籍和美国著名女黑人歌手马哈利娅的录音。  

奥巴马母亲如此用心教育儿子,可是,奥巴马十几岁的时候,还成了一个瘾君子,和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

 家境是贫穷的,肤色是被人嘲笑的,前途是无望的,成功的道路曲折得连路都找不着。  

青春期的奥巴马过了一段荒唐的日子,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比如逃学、吸毒、泡妞等,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子”。  

这些,没人知道拿他怎么办,许多老师都预言:“美国所有州的监狱随时向他敞开!”  

可是,奥巴马的母亲没有放弃儿子的教育。

想一想,如果不是奥巴马母亲,有智慧之心教育自己的儿子,奥巴马,就不可能成为美国总统。

是母亲,没有让奥巴马脸上没有贴低人一等的标签,才让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那么,何谓“标签效应”?

三、何谓“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标签效应”应用实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

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

由于他们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心理学专家们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 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标签效应【百度百科】)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古往今来的儿童“抓周”,就是一种标签效应,这种活动称之为“抓周”或“试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习俗,现在我国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这项不科学的害人的传统民俗。

在《红楼梦》里面,宝玉抓周,就是“标签效应”。

四、宝玉抓周,就是“标签效应”

《红楼梦》里面,贾宝玉抓周的故事,就是标签效应, 宝玉“那年周岁时,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

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政老爷便不喜欢,说他将来是酒色之徒。因此便不甚爱惜。” 贾政对于宝玉因此就认定他“将来是酒色之徒”,给他贴上这个标签,是缺乏教育依据的。甚至可以说,贾宝玉长大后真的亲近女性、热衷脂粉,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这个标签有关的。

不幸的是,宝玉长到十几岁时,果然厌恶男人,钟情脂粉钗环,喜欢跟姊妹们混在一起。

 他还常说一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再加上,贾宝玉有一个让世人无法理解的爱好——吃胭脂,这个行为不能说成是性取向问题,只能说是熊孩子好奇的不良习惯,是一种模仿。 这种“抓周”,是寄托了上一辈对下一辈子的希望。

比如,家里面,两个孩子,大的是姐姐,小的是弟弟,那么,弟弟有时候会好奇的穿姐姐裙子衣服,这是很正常的吗。

再比如,东晋时期军事家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女孩子紫罗香囊。

那么,谢玄的叔叔:如何撕掉谢玄“喜欢佩带紫罗香囊”标签?

 五、谢玄的叔叔:如何撕掉谢玄“喜欢佩带紫罗香囊”标签?

 谢玄是谢裒之孙,谢奕之子,谢安之侄,是东晋时期军事家。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

 不过,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紫罗香囊”。

《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于此遂止。”

 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女孩子的紫罗香囊,谢安对此很是担心,但为了不让他伤心,于是便在一次和他作游戏的时候,将紫罗香囊作为和谢玄博戏的筹码,把香囊取到手中——他假装和谢玄赌博,把香囊赢了过来,然后偷偷又把它烧掉,并劝说他以后别带这种东西,谢玄很听谢安的话,于是从此也不去佩带这一类物什。

 这个故事是讲谢安和谢玄的。

 谢玄小时候喜欢戴着紫罗香囊、挂着覆手,感觉到很好玩。

他的叔父谢安知道从长久来说,这个爱好可能不为社会所容,但他又不想伤害小朋友的小心灵,所以就想了个办法。

 一般的说谢安,对于侄子不宜佩戴紫罗香囊处理方式,可以直接把紫罗香囊夺过来丢到垃圾桶;或者羞辱他、女辈之流;可是,谢安没有这样做,却选择了一个游戏的方法,让侄子高高兴兴的接受。

如果说,贾政不自觉地用自己的儿子宝玉做了一次负面的“标签效应”的教育试验,那么,下面这位心理学家就用一群孩子做了一次正面的“标签效应”的教育试验。

如果,贾政像谢安那样,不给宝玉贴上“女辈之流”、“酒色之徒”的标签,那么,宝玉这个“聪明灵慧”的儿子,就像孙子一样文武双全。

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应该像罗森塔尔试验那样,给孩子贴智慧之“标签”,“骗”孩子我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学生!

下面,我们就接着看一看,罗森塔尔试验,智慧之“骗”的“标签效应”,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意义!

六、罗森塔尔智慧之“骗”的“标签”:让无数个“智力一般”的孩子成为“优生”!

罗森塔尔实验,智慧之“骗”的“标签效应”。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当大家都赞叹这项试验时,罗森塔尔才对老师们说出了实情:其实他对名单上的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些学生是他随意挑选出来的。这就是教育心理学史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标签效应”。

 为什么谎言会成真?为什么“标签效应”会发挥作用?

原因是,罗森塔尔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他在大家心中有很高的权威性。 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校长和老师们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这份名单对老师们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们对这些学生的期望和评价。 这些积极的期望和评价通过老师日常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了学生,也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了这种期望,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有前途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逐渐朝着心理学家贴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标签发展。 这就是,罗森塔尔试验智慧之“骗”的“标签效应”的“暗示”教育的力量。

今天的教育,我们很多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在走让“聪明灵慧”的孩子在成为“草包饭桶”、“猪头笨蛋”的“标签效应”的“暗示”教育之路。

事实上,上面的那个打电话或者的母亲,说他丈夫常常“老坟上那棵蒿子”,是负面的“标签”,如此“暗示”教育孩子,就是真正“神童”孩子,也会成为“差生”的。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老坟上那棵蒿子”之“标签”:让无数个“聪明灵慧”的孩子成为“差生”!

七、“老坟上那棵蒿子”之“标签”:让无数个“聪明灵慧”的孩子成为“差生”!

为什么会有“老坟里面那棵蒿子”之“标签”,让无数个“聪明灵慧”的孩子成为“差生”这个说法?

 2017年3月18号,一个母亲打电话,在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后,她非常泄气的说,这些年来,总是感觉到她的孩子,在怎么教育也是白搭,改变还是差生的局面。

问:为什么?

答:她家里面父母亲都相信,只有“老坟里面长那棵蒿子”、才能“祖坟冒青烟”,“祖坟没有那根蒿子”,就是孩子没有那个考上大学命,家里面祖坟就不会冒青烟”。

 问:“老坟里面长那棵蒿子”是什么?“祖坟冒青烟”是什么意思?

 答:“老坟里面长那棵蒿子”就是人家祖坟里风水好,孩子,不怎么学习就能够考上大学;“祖坟冒青烟”,就是光宗耀祖,人家孩子能升官、能发财的意思。

 问:你相信这些吗?

 答:我们这里很多人都相信,有的父母为了孩子考上好大学,常常让风水先生看莹地,拔坟,我们父母常常说“穷人搬家、富人拔坟,越拔坟,越富;穷人,越搬家,越穷,你要在问为啥,那是人家风水好。”

问:你说的真是有道理,不过,我冒昧的问你一句话,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答:我没有考上大学,初中没有毕业就打工了,我是姐姐,我学习不好,弟弟妹妹学习也不好,都没有初中毕业,我父母说,就是我家里“老坟里面没有长那棵上大学的蒿子”;我的邻居的孩子喜欢玩游戏,他父亲打他孩子,孩子的爷爷说,家里祖坟上压根就没有那棵蒿子秆,你就是把我孙子打死,也考不上大学,你小时候,不喜欢学习,我打你,你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我的天呀,真是不可思议的教育理念。

最后,我告诉她,“老坟里面长那棵上大学的蒿子”有没有?

有的,你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老坟里面长那棵上大学的蒿子”,其实,你与弟弟妹妹,都能够考上大学的,是你父母给你们贴上“考不上大学”标签——“老坟里面长那棵上大学的蒿子”,其他的都是骗人的,并且,我把上面的“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对话告诉她,让她放下电话慢慢的回味思考,是不是这个道理,希望,不要让她在走父母教育孩子的这条路。

不过,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初中生不相信“老坟里面那棵蒿子”。

9年前,一个初中生,是我朋友的儿子,他说,在家里,他爷爷曾经说过“我们老坟里没有那棵蒿子,是不会有大学生的”,考上高中以后,写信告诉他爷爷“我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您说的这句话是错误的。”

去年,我们又见面啦,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提到“老坟里面那棵蒿子” 上面,他说,我考上大学以后,我爷爷已经去世,不过,我去爷爷那里,又找到我给他写的那封信,现在,我非常珍贵的保存起来,如果,我爷爷知道我考上大学,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我曾经问他,你为什么不相信你爷爷说的话?

他说,我相信孟子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说的是每个人的德行都可以像尧舜那样。

是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的是封建社会的贵族并不是天注定的,谁都可以取而代之。

俗俗语说:“‘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这是在《红楼梦》第六十八回,王熙凤说的。 毛泽东曾经也说过“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是古人有言,其人叫王熙凤,又名凤姐儿,就是她说的。” 这些哪里有什么“老坟里面那棵蒿子”之说?

下面,是是上面初中生1999年9月份,考上高中时给他爷爷写的一封信的截图,在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初中生是如何不相信“老坟里面那棵蒿子”,如何考上大学的雄心壮志,这个初中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生。

这里说的“蒿子”是带有宿命论的成分。

你无论如何努力,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不好。

 实际上,“老坟里面那棵蒿子”之“标签”,可以说,大部分人里面都有。

不是吗?

就现在,谁家孩子学习好,大人就会说,那是人家祖坟上长着那颗蒿子呢!!

 由此可见,“老坟里面那棵蒿子”之“标签”,让无数个“聪明灵慧”的孩子成为“差生”!

所以,不要相信,“老坟里面那棵蒿子”,孩子的“标签效应”要不得。

 那么,我们的教育者,应该给孩子贴什么样的“标签”?

八、我们的教育者,应该给孩子贴什么样的“标签”?

 我们做父母的大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这个是没有错误的,关键的问题,我们的父母,如何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那就是,在我们父母心里面,对于孩子,应该贴上几个不同的“标签”,孩子才能产生好的神奇“效应”。

1.给孩子:一贴“定行”之标签

“定行”,肯定孩子行!孩子,一定行!希望孩子“爱读书”,首先,父母就肯定孩子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看书”的孩子,那么,我们父母在自己心里,就要“定行”这个概念。

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也可以用罗森塔尔实验智慧之“骗”,骗孩子喜欢读书。不过,骗孩子喜欢读书的方法很多,不在举例。

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

 2.给孩子:二贴“装行”之标签

父母给孩子贴“装行”之标签,就是孩子一装,就会慢慢学习就行。

 如何让孩子“装行”?

父母在心里给“定行”以后,孩子就慢慢开始“装行”,对于“装行”这个习惯,孩子起初,是不自然的,他这个时候的“装行”很可能是“假装”行的,有点抵触心理,这时,我们的父母应该有意识的把孩子,成为人家的孩子,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告诉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此刻,他就没有“假装”的心里、没有“假装”的必要,孩子就开始真心尝试一下爱读书的滋味,这一读书不要紧,他真的把自己“装”成爱读书的孩子。

 我们知道,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真是这样,假话说的多了就有可能变成真话。孩子“装”成爱读书多了,慢慢就会成为真正的爱读书啦。

3.给孩子:三贴“看行”之标签

 在孩子“定行”、“装行”之后,父母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会有“一看就行”的感觉。父母,在怎么看,孩子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天长日久,孩子慢慢就会喜欢读书,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4.给孩子:四贴“信行”之标签

信行,就是父母相信自孩子行。父母,一旦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孩子,就会相信自己就行!“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人,一定要有点“自信”,相信自己,就一定能行! 5.给孩子:五贴“能行”之标签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这是冯巩牛群相声“小偷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经典台词,这句俗话反映了一种不良社会现象,但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放在心理学的范畴来分析,却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不但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更脱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

  实际上,给孩子贴上“积极的标签”,就能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暗示教育是神奇;给孩子贴上“消极的标签”,只会促使学生向消极方面发展。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任何老师都不可能在他们未成年时就能够预知他们的未来。

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给学生贴上“好”、“坏”的“、“差”的、“恶”的标签”,人为地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与“坏学生”等。 更不能说“你是一个笨蛋猪头学生”、“没见过像你怎么这么笨的学生”、“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还不如死了”等这样的话,否则,是不利于我们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有时候甚至会毁掉学生的一生。

 举一个例子:2015年年教师节,郑渊洁仍以惯例,装一车礼品,怀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到赵老师家探望。交谈间,再次聊当年赵老师对自己的成长影响,没想到,赵老师竟然流下了热泪。

 此时,郑渊洁有点不知所措,他忐忑地询问:“赵老师,是我,哪句话没有说对吗?” 赵老师擦了一把眼泪,摇了摇头,深含悔意地说:“每当看到你,我就特别后悔!后悔自己,当年为什么没有把全班52名学生,往死里夸!”(郑渊洁给我讲的小故事 遂平一中 肖醒悟 博客 2015年12月30日)

 郑渊洁深情地对赵老师说:我一辈子都感谢您!因为您巧妙地隐藏了这个真相,并一直给我赏识,让我一直在自信中成长,在快乐中追求,才使我保持着巨大的创作激情至今不减。你是我永远的老师!赵老师这才欣慰地笑了。(郑渊洁给我讲的小故事 遂平一中 肖醒悟 博客 2015年12月30日)

 今天郑渊洁的成功,不仅与父母的教育有关,而且还与两位老师的夸奖教育有关,于是,郑渊洁提出“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往死里夸”标签的暗示教育理念。

郑渊洁对子女最著名的论调,就是“孩子永远是对的”,“鼓励可以把白痴变成天才”,“要把孩子往死里夸”。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已经明白了,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去教?

给孩子贴上,一个美好的、积极的、向上的标签。 然后,那就是夸,有目的夸,往死里夸,夸得他想学坏都难! 夸得他死了学坏这条心!!

 父母用艺术的夸孩子,就是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孩子就会产生好的“标签效应”。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老坟上面那棵蒿子”,有没有,有的话,到底长在那?

问:“老坟里面那棵蒿子”,有没有?

答:有!

那么,“老坟上面那棵蒿子”,到底长在那?

 九、“老坟上面那棵蒿子”,到底长在那?

 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老坟里面那棵蒿子”,到底长在那?

 “老坟里面那棵蒿子”,长在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传身教”里面。

“老坟里面那棵蒿子”,是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老坟里面那棵蒿子”,就是好的家教,好的家风、好的门风,这些可以感染身边每一个人。

 “老坟里面那棵蒿子”,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婆媳融洽、妯娌团结、邻里互助、子传孙承、上行下效。

 “老坟里面那棵蒿子”,是不好的家风,也会传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有时候还传染别人家的人,尤其是,小孩子传染力非常强大。

十、结束语 父母必须屏蔽心里“老坟上那棵蒿子”

 基于此,我们的父母,一定不要在说什么“老坟里面那棵蒿子”。

“老坟里面那棵蒿子”,是父母给自己贴上一个不负责的“标签”!

“老坟里面那棵蒿子”,是父母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学习的“标签”!

所以,我们的父母应该统统撕掉贴在自己与孩子身上的“老坟里面那棵蒿子”的“标签”!

相关文章

  • “老坟上那棵蒿子”:到底长在那?

    “老坟上那棵蒿子”:到底长在那? 昨天晚上,一个母亲打电话说:“12岁的儿子,打着补课的旗号,经常去网吧玩游戏,丈...

  • 《要么留要么囚》作者:文荒小女子

    、第 1 章 这到底是哪儿啊? 长歌走了好久,腿都酸痛难忍了,还是在原地。 她长叹一声,索性在那棵树下坐了下来。 ...

  • 人行鬼道-第4章 收脚步

    那鬼魂正是赵叔,他在那巴掌大的坡地上转悠着,而旁边还有几堆老坟。赵叔走了几圈,忽然走到了那些老坟的面前,嘴里发出了...

  • 翻转木马程序之四:

    12,再努力也没有用,我的命没有别人好。 「在努力也没有用,你不是那块料;或者再努力也没有用,你家祖坟上没那棵蒿子...

  • 草长嫩叶 花在开 谁家的饭熟了 风很调皮 轻轻告诉了我 妳藏在那棵树后

  • 在那棵树下等你

    也许你们早就听过,人其实有两个小精灵,一红一白,总是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一言不合的出来打架,在你决定的时候,终有一...

  • 站在那棵大树下

    站在那棵大树下,仰头向上看,阳光透过金黄色的树叶的缝隙,洒落下来,明亮又温馨,心情大好起来。 每当天空灰蒙蒙时,总...

  • 大家都不知道居然蒿子杆还可以这样做

    先给小伙伴看看蒿子杆长像,这盘子里绿油油杆长长的就是它了。 通常,蒿子杆在涮火锅中出镜率最高,其他做法貌似少了...

  • 2019级微写作63:如果可以重来

    1.张冠男:如果可以重来 寥落秋日,近了黄昏,曲径幽长,长不过陌上行人的孤影。 在那棵柚子树下遇见你。你素洁容颜,...

  • [原创] DataStructure —— 树之道

    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板凳偏偏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到底扁担宽还是板凳...

网友评论

  • 花小趣:老师说的很对,我们的父母一言一行,见识其实就是对我们无形的引导。我们都把成败得失归为命运,坟上的蒿子就像那个无形的捆绑住希望和努力的枷锁。
    田园泥土香教育:@九月花荆 谢谢您的精彩评论,并问好。
  • 猫猫的热气球:归根到底就一个问题:农村人让孩子受教育的意识不强,改变阶层的意识不强,祖坟什么的其实是封建迷信给的借口。
    这类事情出现主要还是个人问题,在我们那边农村,有拼命供孩子读书的人,也有觉得读书一点也没有不愿意付学费的。
    不同的人的思想对下一代真的有很大的影响。
    田园泥土香教育:@亲爱的盒子 谢谢精彩的评论
    何薇舒:@教育人 这种情况很多,父母不喜欢读书学习,孩子基本上不喜欢读书学习,孩子学习不好,就来一个啊Q“老坟上面那棵蒿子”。
    教育人:楼主评论的很正确,的确是这样的,我们那里有个孩子学习很好,初中没有毕业,他父母不让他上学,学校老师去哪个孩子家里几次,他的父母就不同意,认为上学没有用,打工能够挣钱
  • 树人教育ABC:“老坟上那棵蒿子”:到底长在那?这篇文章写的很好,看了以后真是拨云见日,博主辛苦啦!!
    田园泥土香教育:@树人教育ABC 谢谢支持
  • 树人教育ABC: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教育者想让被教育者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看待他、来对待他。

    智慧的父母与老师,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就是把他们的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善良的,孩子呢,这个时候在这些父母与老师面前就“装成”这样的孩子,天长日久,孩子终于“装成”成优秀的,聪明的,有爱心的孩子,于是,父母与老师的教育也就取得了成功。

    如果所有的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

    如果希望孩子优秀,请你“骗”他说,他就是优秀的、聪明的、善良的。

    这是,千真万确的,不相信,实践就知道啦。

    有智慧“骗”孩子的教育,是一种教的艺术,这种‘骗"的教育,才是教育孩子的的最高境界。
    田园泥土香教育:@树人教育ABC 谢谢精彩的评论,赞一个
  • 树人教育ABC:对于“老坟里面那棵蒿子”,我一直都在纠结,有没有?

    现在,我彻底明白了,所谓,“老坟上那根蒿子”,完全是“骗人的、忽悠人的”封建迷信,不要相信,教育好孩子,一个是父母的教育理念,一个是夫妻关系很重要。

    不过,我们可以用“老坟上那根蒿子”,“忽悠”孩子学习,当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老坟上长根学习的蒿子”,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拥有“骗”的智慧。
  • 卡兰诺:支持,点赞
    田园泥土香教育:@卡兰诺 谢谢,并问好
    何薇舒:支持
  • 天下教育:有道理—— 在孩子“定行”、“装行”之后,父母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会有“一看就行”的感觉。父母,在怎么看,孩子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天长日久,孩子慢慢就会喜欢读书,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田园泥土香教育:@天下教育 谢谢
  • 教育的名义:赞一个!
  • 教育的名义:“老坟里面那棵蒿子”,长在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传身教”里面。

    说得好——

    “老坟里面那棵蒿子”,是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老坟里面那棵蒿子”,就是好的家教,好的家风、好的门风,这些可以感染身边每一个人。

    “老坟里面那棵蒿子”,就是“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婆媳融洽、妯娌团结、邻里互助、子传孙承、上行下效。”
    田园泥土香教育:@教育的名义 谢谢,并问好

本文标题:“老坟上那棵蒿子”:到底长在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oi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