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守旧、刻板,应该没有谁喜欢这几个词吧?形容人的固化,死脑筋,进而决定了这个人要被判断价值低。与之相对的就是成长、创新、灵活,形容人具有该类思维,也决定了这个人大概率被判断价值高、有潜力。
你是哪类呢?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小丽也跟你一样,内心对成长型思维的向往不容置疑。但却有一个致命的bug,导致无法脱掉固定型思维的外衣。
小丽在职场打拼十多年,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职员。期间,也会因自我怀疑而否定自己;也会因自我否定而放弃现有职业去转型;也会因转型后的适应期又循环回自我怀疑。兜兜转转又是五年过去了,惊觉自己还是在原地踏步。
职场中,很多人也都像小丽一样,到底这个bug是什么呢?成长型思维的伪装又是什么呢?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人无论任何公开场合,不管自己说的对不对,都会直接发表自己的想法。而小丽也一样特别想抓住每一个公开讲话的机会,却总是在犹豫说不说,害怕说错时就会就给了别人。
小丽反思:难道我想在领导面前表现的更完美有错吗?扎克伯格在创业初期,在脸书的办公室墙上贴了一条标语——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这条行动准则,就是要激励每一位员工按时交付,快速行动。公开场合的表现也同创业一样,错失了先机,就不会再来。
完成,是自我对过程的执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自身系统pdca不断去优化。也就是说,从感知、认知、决策到行动的过程,才是最具成长型的价值点。而小丽,在意的不是成长本身,而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小丽觉得:万一我说不好,被别人嘲笑怎么办?在做的又都是领导,多没面子。当我们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时,追求完美就会成为我们积极思考的绊脚石,也会成为懒惰的借口。喻颖正再人生算法一书中写道:当人想太多,就会在乎即时结果,太在乎别人的评价。真正的冒险家并非只是胆子大,或者能力强,而是他们能够接受有些冒险不会有结果。
越是在意别人的评价,越容易固步自封。导致自己总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而行动,忽视了他人的价值和过程的价值。相对而言,真正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收获更多。因为他们很少担心自己看上去是否聪明,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我们应该把好事和坏事都当作成长必须经历的磨练。用稻盛和夫的话说: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