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绪溢博士的讲座中有一句话曾经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在用过去的知识教学生,却想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大意),沈祖芸老师的得到课程中也提到类似的说法:如何培养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解决者来适应不确定的未来?我想我们教师要做的应该是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为本 ,让每一个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拥有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核心素养。
我想从我的课堂开始一点点的改变,6月19日,我和三年5班的娃娃们第二次尝试了信息技术融合课——《面积估算的策略》,这周主要复习《面积》,我每节课都有体验、探究和思考的部分,期末考不会考这些,但我想这些关于数学的方法和能力对孩子们一定是有所帮助的,这节课我借助了麻吉星魔法课堂系统,课堂上吹起了许多思维的泡泡,这些泡泡碰撞、融合、创造,让我看见了学生的思考,架起了课堂间美丽的彩虹桥。
一、建立表象
我请学生从身边事物介绍面积,学生能够从这些实际物体的表面出发建立起面积单位的表象。
课件原本设计的是扑克牌,试上一次发现,咦,反馈器不正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吗?学生自然而然的去摸一摸反馈器的表面,自然而然的把反馈器与手掌面(大约1平方分米)比较,从而确定反馈器的面积应该选择平方厘米做单位,这也是提供估算策略的脚手架——估算要有表象的支撑。
反馈器小妙用这里我用了抢权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汇报,小朋友很喜欢这个不确定的“举手”小功能。
二、 创造学习新状态
王绪溢博士《数字时代学与教》的第16篇文章《融合反馈系统的发现式学习法》中提到“布鲁纳认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提到了矫正性反馈可以通过制造认知冲突与创造学习新状态来达成。
在第二个教学任务中我请学生们估算A4纸的面积,尝试了二次作答,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创造学习的新状态,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二次作答数据图湖水蓝柱状图为第一次作答,这次的作答学生是猜一猜,学生作答数据的分布较为分散,接着我请学生拿出A4纸,想一想怎么估算能比较准确呢?再和同桌交流想法。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后采取相应的估算策略后进行二次作答,橙色柱状图可以看出集中于6平方分米这个选项,我在A选项随机挑了两个学生看了作答记录,采访他们第一次你是怎么估的,第二次你又是怎么估的?两个在选项中随机抽中的学生都告诉我第一次凭感觉,第二次是用手掌面去铺来估算的。
明确了估算凭感觉是不严谨的,我们应该有依据的估计。我接着问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上台演示了用一拃(大约1分米)量A4纸长和宽的方法。
学生上台展示方法二次作答的目的是想体现数学的严谨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失衡再到新状态的过程,对他们而言一定是深刻的学习体验吧~
选项如何设置更合理?
1. 平时我们的选项是3项,设置为5项合适吗?
2. 选项的顺序合适吗?
3. 陈蕾老师数字有序挖坑选项,我没轻易尝试,1平方米、2平方分米、4平方分米、9平方分米、600平方厘米?
4. 选项从学生现场生成,取整数和其他选项来设置更合适吗?如果没有我想要的6平方分米我该怎么处理?或者因为是估算,出现5或7这种干扰太大的情况我该怎么处理?A4纸的实际面积为630平方厘米。
学生二次作答具体情况这里设计意图是把面积的知识串起来。2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有个进率间的转换;1平方米的表象如果建立清晰,可以很快排除这个选项;4平方分米和9平方分米就是一大一小的干扰选项,凭感觉估计不够清晰,5个选项各有设计的目的和原因,能让我看到具体学生错误的原因,我是上午第一节课粗浅的问了别班的学生确定了这几个选项,以后应该做好前测统计后加入教师的思考后设计选项会更严谨。顺序之间的调整主要是把6平方分米提到第一个,而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避免学生盲猜中间项为正确答案。
接下来的几天课,陈蕾老师建议我用反馈器连接我的电脑(刚好我5班的投影屏幕不可用,学生看不见屏幕),换试题进行估算,看看数据的分布,把这些疑惑弄清楚~
三、收获与不足
最后请学生们独立思考后同桌合作估算课桌面的面积,上传两种方法的展示视频并进行投票,小铭聪明可爱单纯,平时的课堂他的的参与度不高,但这节课他全情参与主动学习,我想这是我应该要反思的地方,课堂究竟要怎么设计才能让孩子主动积极的参与,这也是以后的课堂应该经常出现的美好。
我猜你也是开心的吧~但因为时间不够,后续的方法多样化没有展示以及没有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归纳出面积估算的策略:可以选择熟悉的合适的面积进行估计,如A4纸、数学书的封面等或者先估计出长和宽的长度后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等。林汉铭老师给了我一些建议,后续还可以拓展,二维的面积公式怎么与长和宽的一维建立起联系~
黄煌老师在评课时抛出问题提问我,帮我理顺了我课设计的结构,以任务出发,找准支点,做好数据决策,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给予人文关怀。
这节课我存在许许多多的不足,团队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是我开始意识和开始改变的方向。回顾这些问题 ,我应该要加强规则感和时间感的建立,这些也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忽略的:
1.明确反馈器使用规则。学生把反馈器当玩具而不是学习的工具,第一次迟按第二次依然迟按,而且闪动更多了。我该调整的是:问题出来后请学生想清楚再按,如限时思考和限时投票;学生按完就放桌面;闪动太过频繁可以提醒等。
2.规范同桌交流要求。王博士建议:“同桌说一说,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最好规范一些,老师指导语要很清楚,例如说话顺序、时长、内容(先说自己的答案,再说为什么)”,是的,我平常对这块训练也不到位,只让他们左边说完右边说,接下来的几天可以训练下这块~
3.加强教师的时间感。我对课堂的时间把控能力比较弱,以至于这节数学课很重要的归纳能力学生没有得到训练。那这节课第一个环节本意是设计学习单进行可能会节约部分时间(太迟了我有点懒就没打印学习单);在学生质疑环节,还是训练太少以及我如何更好的捕捉信息选择放大还是忽略这点我也做的不够会多花一些时间;以上规则感建立不够浪费了部分时间,任务设计时间也不够合理;如果争取到这些时间,学生的能力发展会充分一些。
平时可能都是用第一系统上课的我自以为我很理性,哈哈,我可要好好训练自己专业的直觉来上好每一节课。
让我们看看小朋友的思维泡泡吧,有了这些思维泡泡,课堂五彩缤纷——
让我想想 我用手掌铺一铺估一估 同桌协作 让我用手指尺量一量收获很多,感谢团队中的每一个你,我们一起继续尝试和不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