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37904/ab40101a4efa3cfb.png)
一
在讨论北大高材生控诉父母万言书之前,我想先说说多年前我读的池莉的一篇小说——《你是一条河》。
小说的主人公辣椒在三十岁的时候,丈夫猝死,突然之间就坠入了生活的地狱,想死但不能够,她死了,几个孩子怎么办?为了这几个孩子她只能咬着牙挺完自己的一生。
从此拼了命干活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剁莲子,搓麻绳,拣猪毛,干一切能干的,只是后来即使这样,还不能养活这八个孩子,她没有办法,开始和粮站的老李苟合,来换孩子们吃的粮食,但这毕竟也不是长法。
后来她欣喜地发现自己可以参加献血队卖血挣钱,为了这个献血的名额,她甚至拿出自己陪嫁的金戒指来打通关节。没有人知道她到底卖了多少次血,也因为卖血她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
而她的孩子们,却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在用自己的血液滋养着他们。在这样粗糙的生活状态下,她变得更加粗砺,麻木,野蛮,市侩。她从来没有,也没想过要从心灵上关爱她的孩子们。
她对孩子唯一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即使是自己的姑娘骂起来也是“婊子长婊子短”的。她不懂她的孩子,而她的孩子也并不理解母亲的辛酸。
其中最乖巧懂事的女儿冬儿,瞧破了她和老李的好事,她狠狠地甩了女儿一记耳光,粗糙野蛮的她对冬儿的细腻温柔有一种天然的敌对意识,因为那是她完全不了解也不具备的情怀,她甚至为此在冬儿最喜欢的书里,啐了一口浓痰来报复。
这直接导致冬儿在考上大学后,就和这个家做了了断,她也像现在人们热议的这个高材生一样,在一封给家里的信里历数母亲的劣迹:
老李的夜半送米,福子的夭折,得屋身无分文的出走,贵子的孤僻,艳春的缺少家教,社员的偷东西,孩子们褴褛而肮脏的衣服,头发里的虱子,满地的痰和渣滓,家具上随意擦上的鼻涕......
她把这一切归咎于自己那个没文化的母亲,鄙俗,丑陋,无知。她发誓再也不会和这个家联系。
直到多年以后,她也做了母亲,半夜醒来,她才在空调的轻微的嗡嗡声里和自己的丈夫第一次说起母亲。
也是在这个时候她才真正的理解了母亲,明白很多时候母亲也是情非得已。生活这么冷酷坚硬,一个有八个孩子的母亲要让孩子和自己一起活下去,根本精巧细致不下去。
只是当她明白的时候,她的母亲已在这一夜孤独地死去。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就是这个小说里的样子,天天生活在一起,彼此照顾的只是对方的日常,却无法进入彼此的内心,不经意间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二
我仔细看了这个北大高材生对父母的控诉,其实和豆瓣上“父母皆祸害”的吐槽一样,都是抱怨父母的坑是自己的阴影,只不过加上什么“北大”什么“高材生”的噱头,他列举的父母种种劣迹就显得格外突出而已。
应该说在学习成绩方面,他确实是高材生,不然就不会考上北大,不会在国外就读排名那么靠前的名校,但除了学习成绩,他其他方面确实也乏善可陈。
我看了看他列举的父母对他伤害的事情,觉得也并没有什么死虐的情形,和我自己比一下,我母亲当年打我们兄弟从来都是插上门来揍,还不许哭喊。而我父亲根本用不着插门,在他面前根本就没长敢跑的胆,有人来告我们弟兄的状,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先揍自己的孩子一顿再说,远比他的父母要简单粗暴得多。
可是我却从来没有想过,父母的教育有什么问题。我们那时的父母大都是这样对待子女的。我现在倒很想故意淘个气,让他们再打我一顿,只是母亲已经没力气打我们任何一个了,而父亲也已经不在了。
如果说时代不同,环境不一样,没有什么可比性,那拿我教育儿子来说,应该就没有什么时代差了。他说的他父母对他做的那些事情,除了下雨天送伞,基本上我对我儿子都做过。
小学的时候我儿子和同桌不和,也让我找他们老师给他调桌,我也同样是和他说“你要学会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人远远比喜欢的人要多”。
心里却想,凭啥老师就要给你调桌?学生那么多,老师哪有义务要让你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我也是老师,深知调桌况味,当然不会让同行为难。他缠得紧了,就一句话噎回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想调桌,自己找老师”。
这样最终的结果是,他和他同桌后来关系超好,到初中都差点成了彼此的初恋。
我也给他戴过有假发的帽子,并且拍过照留过念,他自己也觉得很好玩,即使现在一有机会,就拿出照片来跟他表姐嘚瑟,说自己即使是个丫头也比他表姐好看。
我也同亲戚笑话过他,各种笑话,什么丑啊笨啊怂啊,直到现在还会,但他也全都没有在心里装过,也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因为他知道这是玩笑话。
大多数的父母应该都是这个样子吧。对孩子拍拍打打,一路笑骂着过来,而大多数孩子也应该和我的儿子一样,并不会把父母的“恶行”桩桩件件记在心上。
因为有彼此的爱,即使偶有不理解,相处也不会跑偏。
所以说这个高材生的问题,其实是出在他自己的性格上,读完他的万言书,就知道他并不是大多数孩子阳光活泼的性子,就象后来他父母反省的那样,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他既懦弱又阴沉,既内向还偏执。
他父母当然也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性格的这些缺点,而差别对待,或者意识到了却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要知道“挂一漏万”,最容易出现在孩子的学习阶段,因为大多数家长只心心念念着“学习成绩”这个“一”,却忽视了其他的“万”。他们是关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种关爱却不是孩子需要的关“心”。
“小学而大遗”这个慨叹已经响了千年。
三
其实他的万言书就已经暴露了他的性格的诸多缺陷。
我当年在外面读书时,我父亲送我上学的第一天,就到当地的同学我王阿姨家里,嘱托我有事情多和王阿姨商量,此后王阿姨周末或者过节常常叫我去她家吃饭。大快朵颐之外,也确实抚慰了我离家的孤单。直到现在我依然对王阿姨心存感激。
这位高材生的父母应该和我父亲的想法一样吧?只是想让孩子在外地多个人照顾,正常的孩子怎么会想到“管制”两个字?一个外人哪里有义务管制他呢?只不过是基于老朋友的情意照顾晚辈罢了。而这居然成了父母管制的罪状。
可是有的时候他又是格外呼唤父母的管制,譬如调桌,他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做霸道家长,替自己摆平这件事。而这个要求原本就是错的,他的父母只是拒绝陪着他一起错,我不觉得他父母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妥,这恰恰证明他父母的理智和修养。
还有就是亲戚对他的取笑,作为一个学习成绩超棒的孩子,亲戚嘲笑他不会“剥鸡蛋”,其实更多的是在说白璧有瑕,哦,原来你也有缺点。只是与人交往的一些缺陷让他读不懂这层意思,或者要求自己一切都完美的他根本不允许这样地夸赞。
作为妈妈,稍微懂一点人情世故的,这个时候,是绝对不会替孩子圆的,相反为了照顾亲戚的自尊心,可能还会讲一讲你的糗事。但这并不是嘲笑,只是在说我的孩子也没那么优秀,也很平常的啦!
当然这还是为自己的孩子骄傲,可惜他并不懂这些。他读到的只是母亲的嘲讽。他对他父母的种种指责,只是让我更多地看到他的偏激,傲慢,无知,甚至病态。
我个人觉得他这样控诉自己的父母,是有自己的私心在内的,只是他并不自觉。倘若他事业有成,一帆风顺而不是现在的屡屡受挫,也许父母的这些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而他父母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关系的闹僵就是从他的不如意开始的。
从心里面他一直觉得自己还是那个超棒的自己,他不能接受自己是有缺点的,是自己某些地方的不优秀导致自己的不如意。
我没有问题,我怎么会有问题呢?即使有,那也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我父母的问题!
推卸自己的责任,不肯直面自己的缺陷,说到底这是一个极端懦弱而又自私的人。
四
当记者问他,你考虑过你这样做你父母的感受吗?他毫不迟疑地说“他们是自作自受”。
由此来看,他是知道这样做,父母会很痛苦的,只是他故意以此来惩罚自己的父母。他把自己的行为都定义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而父母是该受惩罚的一方。
同时他也把和父母的沟通看做是给父母的机会,对他们的一种恩赐。养育他多年的父母在他的眼里竟成了乞丐,而他是高高在上的王,任何一点施舍,父母都要感恩于他的宽宏。
这哪里是熊孩子,熊孩子只是会给父母惹祸,而这是直接对父母动刀子!
只是,这个结果到底是谁的错呢?他吗?他父母吗?
也许这谁的错也不是,或者说都有错。他们虽为父母和孩子,却并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对方的委屈辛苦,他们了解的看到的装在心里的只是自己的委屈辛苦。
再回看池莉的《你是一条河》里的女儿冬儿,她对母亲的全部仇恨,是基于对母亲的热爱,她深深爱着母亲,可是她却并不了解母亲,年幼的她并不懂母亲生活的艰辛,即使这不像样子的生活,也已经耗尽了母亲的全部力量。
而这个北大的高材生,他又了解自己的父母多少呢?又为了解父母做出了多少努力呢?怕是一点也没有吧!
他的父母,其实也和小说里的辣椒一个样,爱他,却并不能了解他。不知道或者不在意儿子的偏激和脆弱。
父母和孩子,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好在现在他的父母已经知道问题的所在,就是自己孩子的“不一样”,既然不一样,对待就应该也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孔子也说要因材施教。内向,敏感,懦弱,倔强的他,需要的关心也应该更温柔更细致更绵长。
毕竟骨子里的爱是抹不掉的,只希望这个北大的高材生,能早一天回过头来,看到父母头上的白发,眼角的皱纹都是为自己而长。而千万不要像小说里的冬儿那样,了解了母亲,母亲却已经不在。
知道“爱”这个字的繁体怎么写吗?它的写法是“愛”,里面就有一个“心”字。其实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既然愛,就一定要有“心”,要用“心”,要关“心”。
也只有这样,相爱的他们才不会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彼此知“心”。
让我们期待这一天吧!
网友评论
我大体瞄了一眼,你说那个高才生怎么样怎么样,又是博眼球,又是什么什么, 只想告诉你一点别瞎逼逼。
下面是我在一篇文章的回答; 你要是能做到我说的那样的话,你再来发表你的看法。
开始:
小姑娘,看到你写的这么多,我也没有完全看完。
至于谁是谁非已经不重要了。
至于你们说的为人子女要怎么样怎么样,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什么呢?
重点是牛顿的第二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我认为王猛做的没错,错的是他的父母。
没有经历过王猛的事,所有的人都不能来评论这个事情, 不要说什么养育恩,不要说什么白眼狼之类的东西。
你们谁来说我不对,你就让你父母做一件事就可以了,还不用和王猛的父母一样,
你就让你父母每天给你打电话就行,还不说别的事,就叨叨,叨叨别人家的孩子,每天不定时的给你打1到4个电话。
一天......
两天......
三天......
四天......
.......
十天....
.....
半个月
.........
一个月
........
三个月
.........
半年
......
一年
两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
如果你父母这样的一直给你打电话,然后这么长时间, 如果那个时候你还和现在一样,我告诉你你再来评论,再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否则,就凭你们“看到、听到”的,你们认为的事实,在这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只能对你们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更何况,就算是你们调查清楚了,你们自己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你们还是闭上自己的嘴不要发表评论。
评论结束。
希望他能读读那本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