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旁敲侧击地看了很多书。收获颇丰,比如“三十而立”
去年的时候,刚好三十,后来断断续续写了很多关于三十的事情和人生计划。
其实写三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痛楚:靠自己三十年来,实在没一点成就可言。学业的荒废,事业的迷茫,爱情的躲避……甚至到具体事情上,尤其去年创业的失败,已经几次朋友亲人冷暖的不理解,还有对女孩的不敢追求简直就是一事无成,彻头彻底的lower。而又时时想起那四个字——三十而立,简直就像巴掌一样,左一下右一下掴着自己无处安放的尊“颜”。
熬过了一年,终于进入了三十一,原以为三十的阴霾可以一扫而过,自然而然的以为“有了孩子就知道怎么当父母”一样,其实为人父母的路才开始,并且也并不好走。有时候掉进坑里并不是很容易爬出来的,或者等站起来的时候,想迈一步,四下转一圈才发现,罗马在那边,但到底选哪条路好呢?
近来和两位朋友隔空论道,其实都是小我一岁,两岁,而话题也是“三十”。作为过来人,总想给他们点提示,事实上完全没必要。
不过在寻找提示的路上,我自己却有了一个意外收获。总以为三十而立,是要有本事能养活自己。但偶然发现自己可能理解错了。如果孔子三十才懂得养活自己,那么在人均寿命三十多岁的春秋时代,可以说他这前三十年够丢人的,但毕竟圣人,不可能这么不济。
那么三十而立又到底是什么意思?“立”的是什么呢?好奇下,查了一些资料,孔子三十在干什么?“三十见齐景公,设立私塾”到这里有些明了起来,其实三十不是取得什么本事,而是开始了什么事情,比如开始办学堂。
孔子三十才开始办学堂,然后再看其成就。最大的也是教育。有人说,是儒学儒家,但当时孔子在世直至去世,他的儒家思想都没得到实施和发扬,从这里看我个人感觉,他如果真把发扬自己的儒家思想当作毕生事业的话,他应该是郁郁不得志的失败者,更不用谈后面的四十五十六十了。
我相信经历了众多磨难的成功下才有这样伟大的感悟。而这个成功在我看来更应该是教育上,再观孔子的教育成绩,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数据可能夸张,但其优秀的弟子历史记载可考却实不少,再观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体系,简直是引领潮流。可以说再有了这样成就才可能使他觉得满足,“我这辈子可能无法发挥自己儒家思想了,但因为我的优秀教育,有这么多优秀弟子,他们终身受益,就是对我思想伟大的最好印证,将来他们必能将我的思想发扬光大,我也可以安心了。”
写到这里,我特别想和孔子来一番对话。
如此看来三十而立,其实是易经里的“恒”,孔子给自己找了一个恒久的人生目标,创办私塾,教书育人。而观其生,确实诲人不倦。
想透彻后,觉得其实就算三十取得什么成就也并不代表什么,反之一事无成也并不可怕。这一切的关键在于给自己找一个恒久的目标。最后套用茨威格的一个名言结束全文吧。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在他极富创造力的壮年时期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