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说,“房子是壁与梁的组合,家庭由爱与梦想构成”。
家庭是人生旅途中的栖息之所,是我们实现梦想所需情感和精神动力之源泉,应当充满温馨和快乐。
但现实中,家庭却往往并不完美,不仅如此,往往充满了各种问题,甚至带来巨大的伤害。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园,让我们的生命有一个温暖的港湾,不让家庭成为个人成长的阻力,甚至带来伤害的地方呢?
影响人一生的三种关系——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家庭关系的情感模式,阐述了家庭当中各种主要的关系,以及背后的运作机制,阅读之后对我的启发很大。
家庭中最主要的三大关系,即夫妻、婆媳、子女关系,本文就其中一些感触颇深的心得分享如下:
一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第一位。
家庭中涉及很多关系,父母关系、夫妻关系、子女关系,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夫妻关系。
曾奇峰则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健康家庭的夫妻,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
如果父母相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异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这个年龄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而他长大后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等他的孩子长大后,他也会向父母学习,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 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如果父母相爱,家庭则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
如果夫妻关系有问题,无论是父母关系,还是子女关系,都很难良性发展。所以家庭中居第一位的,是夫妻关系。
海灵格强调,“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应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也不可为了父母而忽视妻子。
如何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呢?
亲密的夫妻关系至关重要,但建立一个好的关系却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完全左右另一个人,因为对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需求。
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二 婆媳关系 —儿子是关键
婆媳关系在中国是一个普便存在的家庭问题,也是家庭矛盾的的关键点。
婆媳关系看似是婆媳两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婆媳和儿子的三人关系。婆媳关系的核心是争夺家庭的主导控制,问题的关键则在儿子身上,儿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吴军在《见识》一书中,写道自己家庭和和父母岳父岳母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很少争执和矛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共识,“在我家,我和妻子是主人,他们是客人,他们没有发言权,而如果去了他们家,他们是主人,我们是客人,我们没有发言权。”
所以在婆媳关系中,要努力达成共识,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维护妻子作为女主人的地位,儿子不能和母亲站在一边,也不能逃避,这样会让妻子感到孤立和心寒。
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多么难过。她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言,他比爸爸还要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这是很多婆媳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严重的恋子情结和糟糕的婆媳关系,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与儿子的分离就不是那么难受。相反,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他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这时,这个婆婆会祝福媳妇,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和丈夫曾经走过的幸福之路。
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如果是儿子,就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
三 亲子关系——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现在小孩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核心问题之一。因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就卯足了劲,妈妈成了一个群体,她们相互交流信息,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就会相互告知,然后纷纷去替孩子报名。
网上就传出,很多孩子,从小一年级就开始被他妈妈逼着“培优”,从没过过周末。早晨6时走,晚上11时休息。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全部拿来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除了工作外,她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一刻空闲,必须拿出全部精力去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看似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实质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自我心理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也实现了。具体有三种常见类型
父母把焦虑转移给小孩
有一种最普遍的情况,父母会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进步,没有办法去适应社会,所以他会把自己的期望转嫁在儿女身上。
这些父母花所有的时间,参加各种培训班,不停的提高,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全部附加子女身上。
并且因为付出很多,所以他期望也很高,稍有挫折,自己和小孩的压力和挫折很大,有时弄得整个家庭鸡飞狗跳。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慢慢对学习没了热情,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证明家长自己优秀
还有一种家长自己很优秀,也希望孩子优秀,所以孩子成了他证明自己的一种工具和方式,而忽视了孩子独立的个体和成长的意愿,孩子则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外一个人。
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自己会觉得很丢脸。
家长把理想投射到孩子
还有些家长把理想的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很多知识分子便是如此。
著名教育家徐国静说,她发现工人妈妈们对孩子的发展很满足,她们说,我儿子学习不错,要考大学;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但她有梦想,将来一定有出息。但“知识妈妈”们对孩子的标准普遍苛刻,因为她们比的不是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考上清华、北大,是否去了哈佛,成为社会上的精英他们才能够满足。
马丁伯格将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她钱一种是把一个人视为完全平等的一个人,尊重他的个性和独立意愿,而后者的特征是把他当成了一个物体,当做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工具和对象。
很多父母就是忽视了孩子的独立性和选择,而让还自己成为了实现自己意愿的工具。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太早实施所谓的精英教育,争夺起跑线上的优势,很多家长用力过猛,导致自己焦虑过度,孩子压力过大,甚至会失去学习的兴趣,适得其反。
更重要的是会养成孩子单一的价值取向,认为学习和成绩就是一切。很多小孩的个性和品格都受到严重后果的影响,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抑郁,甚至自杀。有些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自私骄横,社交能力差,不与能与人建立关系,都是这种模式的副产物。
孩子是天使,父母则是守护者。
学习很重要但不是一切,社会是多元化的,生活是丰富的。学习知识,建立完善的人格,有自己的主见,有健康的价值体系,能够认识世界,能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
这个世界并非一边是优秀而高压力,另一边是平庸而轻松。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小结
家庭式关系的核心,是每个人生命成长的原动力。原生家庭的影响,无论好坏,都会持续一生。
原生家庭每个人都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反省,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背后的逻辑和原因,持续不断的改善提高自己,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因素,实现自由和幸福。
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尽力成为合格父母,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让给我们的子女能够生活在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让家庭成为他们成长的坚强后盾,让他们的生命能够灿烂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