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参与了“少年读邻”公众号开展的27天《西游记》整本书共读公益活动。在杨早老师、凤梨老师的带领下,在27天里,每天读,每天聊,每天记,渐渐咂摸出《西游记》的各种滋味。
每晚,坐在灯下,看老师的领读,看伙伴的发言,再翻阅原著形成自己的思考,写下阅读笔记,天天积累,也有万字。
整理出来,保存起来,以后再看。
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的,《西游记》更是百读不厌的。
从民国萨孟武的《<西游记>与古代政治》到如今李天飞的《为孩子解读<西游记>》,一部名著,似乎永远挖掘不尽,似乎适合一代又一代人去读,去解读,去为我所读。
《西游记》共计71.5万字,分为27日,每日字数平均2.65万
D1:第一到三回(猴王出世—大闹地府)(2.1万)
这三回写了孙悟空的来历,仙石仙胞化作石猴。石猴一出世,就有人的基本能力——生存与反抗。生存,如其他猴子一般,食草木,饮泉水;反抗,在面对瀑布时,大胆闯入,成为头领。
享乐天真的石猴,有了烦忧,思考起生命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在考虑死亡问题时,意味着他的成熟。
石猴为了长生不老,去了西牛贺洲,祖师给他起名孙悟空。孙,子意味着儿男;系意味着婴细。这里既点明了孙悟空的性别,也描摹了他的在外影响。至于悟,是排辈,下文悟空能求得真本事,也是靠他的悟。关于空,这里随意发挥一下,孙悟空取金箍,棒扰乱了海底,勾了生死簿,大闹冥界,也就是地下。那他最终的去处就是天上,也就是空。在空中的所作所为,决定了这个人物后来的走向。
这三回,孙悟空迅速成长,他的成长,离不开机缘、游历、高人指点。
D2:第四到七回(大闹天宫)(2.5万)
这三回,是孙悟空的斗争史,也是孙悟空的“求官史”,孙悟空不是一个有官瘾的人,但是他是一个喜欢新奇,喜欢不一样的人。
当弼马温的时候,他对养马有了兴趣;管蟠桃园的时候,他对蟠桃有了兴趣(当然这个兴趣也是本性);在天上四处闲逛,和每个神仙都称兄道弟。我很喜欢上了天的孙悟空,他是一个闯入者,破坏了原有的秩序。我们的社会,也需要这种“格格不入”的人,这样的人,其实可以暴露社会的很多弊病。
我还注意到了这三回中的两个老神仙,一个是太白金星,一个是太上老君,一个把孙悟空诓上天,一个把孙悟空放在炼丹炉里烧。其实这代表了仙界对于孙悟空的两种态度,要么哄着,要么镇压。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什么时候都适用,现在也是。传统批评家很看重这几个回目,因为孙悟空的抗争,可以联系到中国传统的农民起义,“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萨孟武的《西游记》与古代政治,也多次谈到了《西游记》和中国传统政治的关联。
D3:第八到十一回(唐王游地府)(3.2万)
今天读这四回,可以说是神话与现实对接的部分,佛主派观音寻找取经人,并赐给了锦斓袈裟、九环锡杖和紧箍儿三件宝物,这三件宝物对于取经至关重要。锦斓袈裟,是佛法的象征,是唐僧身份的证明;九环锡杖,保唐僧不遭毒害,唐僧一路有神灵庇护,与此有关;而紧箍儿,分别给了孙悟空、黑熊怪和红孩儿,这代表了一种神界的控制力。
西天取经,先选好徒弟,再选师父。而师父的选定,又有前因后果。唐僧小时是“江流儿”,后来在寺庙长大,再后来是得道高僧,被唐王选中,成了“御弟”。唐僧之所以是唐僧,不是偶然的。他的身世,简单来说就是证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和佛法宣扬的,是一致的。而且唐僧的前世和来生,包括三个徒弟的前世和来生,预示着前世有缘,来世成佛,而现世就意味着磨难和修行。抛开情节而因果报应,《西游记》实际就是一本谈人生的书。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知道其苦难,却一往无前,在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D4:第十二到十五回(启程,收悟空,收白龙马)(2.8万)
我是暑假一开始就读《西游记》的,因为有教学上的任务。但说来惭愧,暑假到现在,过去一个月了,才断断续续看到八十七回。所以大家如果能坚持跟着杨早老师,27天看完百回,确实是一场高效而又丰富的阅读体验。
现在每天写回复时,我都要回看我看过的回目,并看看杨老师的导读和大家的发言。我认为“初心”对于《西游记》这本书特别关键。
我看李卓吾评点的《西游记》,反复强调“心”这个要点。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孙悟空走上取经路,是心走上了正道,而以后一系列的磨难,都是在修心。唐僧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也是为了收住悟空的“心”,而不是仅仅让他头疼。
读这四个回目,其实可以提炼几个《西游记》的“固定套路”,比如第一难,就是太白金星出手相助,神仙相助,是取经路上反复上演的套路。
再如刘伯钦父亲托梦与他,这托梦,也是固定套路。
还有就是收服小白龙时,悟空叫阵,小白龙潜在水中不出。悟空怕水,遇到水里的妖怪往往退避三舍,还好后来有了八戒。这悟空的叫阵和妖怪的躲藏,也是后文多次出现的。另外收小白龙这个片段还让我想起了《水浒传》中李逵和张顺的打斗,一个让路上来,一个让水里去。
最后我想提个问题。唐王在给唐僧饯行的时候,让唐僧喝酒,唐僧开始推辞,后来也喝了,因为一是日子特殊,二是这是素酒。后文也多次提到备素酒,到底什么是素酒呢?再有就是给猪八戒起名八戒,第一就是要戒酒。可是后文一路斩妖除魔,庆祝的时候还经常大喝特喝,唐僧在对三个徒弟喝酒这个问题上,好像比较放的开,这又是为何?
再次感谢这个阅读团队,一定好好坚持!
D5:第十六到十九回(黑熊怪,收八戒,乌巢禅师心经)(2.8万)
十六回出现黑熊怪,作为第一个给孙悟空试手的妖怪,实力一般,有趣可爱。孙悟空收服它的过程,也是一个固定套路,就是钻进黑熊怪的肚子里。我想,如果把“孙悟空究竟钻过多少妖怪的肚子”作为一个选题,通读全书,做一篇小论文,应该是很有趣的事。这一回也可以看做是“一件宝贝引发的纠纷”。锦斓袈裟其实是唐僧身边最没用的一件宝贝,其主要目的,就是正式场合的“炫耀”。唐僧还能保持低调,悟空可不行。所以这一回也看出唐僧和孙悟空性格上的一些冲突。唐僧软弱,悟空刚强。唐僧虽然是个僧人,但身上有点道家人的影子。而孙悟空,有时却有儒家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
十八十九回,收服了高老庄的猪八戒。猪八戒和孙悟空可谓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兄弟。收服猪八戒的过程,让我想起了《水浒传》里鲁智深桃花村收小霸王周通。都是伴作娘子,在闺房里守株待兔。猪八戒被孙悟空弄得这么惨,在以后的取经路上处处想着给孙悟空使袢子,而孙悟空,对猪八戒也从来不客气。
孙悟空是理想的,猪八戒是世俗的,唐僧作为他们的师傅,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有了猪八戒,取经路上的精彩就多了。
D6:第二十到二十三回(黄风怪,收沙僧,试禅心)(2.8万)
还是先提一句我前天问的问题,素酒是啥?唐僧为啥不管束弟子们喝酒?
黄风怪是孙悟空和八戒共同抗击的第一个妖魔,取经路上,猪八戒的战力是不错的。经常是孙悟空和妖魔战个平手,猪八戒一上阵,妖怪就挡不住了。
黄风怪擅长用“三昧神风”,老师导读时提到五行,我想取经路上的妖魔,金木水火土,有没有各自擅长的?想到红孩儿的“三昧真火”,通天河灵感大王化水为冰。另外这“三昧”有什么说法?
流沙河收沙悟净,终于凑齐了取经的队伍。沙悟净是一个低调的真汉子,李天飞老师的书里专门说过,我认为很有道理。他是队伍的调和者,某种程度上是取经路上的“锚”。遇上妖怪,守在唐僧身边的也是他。
四圣试禅心是很精彩的一回,四个菩萨演的一台好戏,猪八戒撞天婚穿网衫的情节在老版电视剧《西游记》中被演活了。读《西游记》,可以关联与之相关的各种书籍和影视,都是对原著的解读,仔细揣摩,很有趣味。
近来读萨孟武的《西游记》与古代政治,作者真是博学,由《西游记》中的一个个小切口进入,谈出政治的玄妙。
经典,就是能代代相承,不断生发。
D7:第二十四到二十六回(五庄观人参果)(2.15万)
偷吃人参果可谓是《西游记》中的经典,这几个回目,我反复读过,对于人参果,也颇为向往。
读到这里,我想问:
“人参果和蟠桃,哪个法力大?”
“师徒四人吃了人参果,是不是已经延年益寿了?”
“孙悟空吃了蟠桃、仙丹,这里又吃了人参果,是不是暴殄天物,他的寿命,是不是无穷无尽了?”
D8:第二十七到三十一回(驱逐美猴王-降服黄袍怪)(3.6万)三打白骨精,大家都将重点放在唐僧师徒的矛盾上。换个角度看,白骨精是取经路上最没保障的一种妖怪。这类妖怪,没有后台,结局是被孙悟空一通打杀。孙悟空虽然在白骨精这里吃了亏,但白骨夫人,命都没了,对比先前的黄风怪和黑熊精,她的命运也算悲惨。
离开孙悟空,取经路途会怎样,宝象国的经历给了我们启发。猪八戒和沙和尚的能力确实不足以保障唐僧西天取经。没有了孙悟空,白龙马都要出场了。
猪八戒和孙悟空的矛盾,由来已久。猪八戒去请孙悟空,也是把悟空拿捏得死死的。两个人,对各自得癖性都了解透彻,这也是两人相爱相杀的基础。
沙和尚,还是取经之“锚”,危难时刻,不是分行李,而是想办法。
D9:第三十二到三十五回(金角银角)(3万)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电视剧时,最喜欢看的就是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这一集。孙悟空在和这两个妖怪斗争的过程中,体现了极大的智慧。大葫芦换小葫芦,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这些梗现在依然被一代代人熟知。读这几回我有个问题,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本事挺大,宝贝也多,下界为啥会认一个狐狸变的妖精为干妈,还把宝贝送到她那里保管?
D10:第三十六到三十九回(乌鸡国)(3万)
乌鸡国的故事与《哈姆雷特》同源,这个说法一直听说,但没有看过详细的考证。确如杨老师和其他伙伴所言,这几个回目是师徒四人空前团结的一次。首先,托梦选的唐僧,唐僧主导的事,大家才更团结。其次,解决问题靠悟空,其实只要降妖伏魔听悟空的,大方向基本就是对的,而且悟空解决问题的路径,既有趣,又有效。第三,脏活累活选的八戒,这也是选对了人。八戒在取经路上做的脏活累活不少,而且到水里,是八戒的特长。最后,沙僧基本还是旁观,打打酱油,但是沙僧适合打酱油,他就是那种平常看着,有精彩喝彩的角色。今天还想说一点,感觉《西游记》里的菩萨佛主,报复心还挺强,取经路上不少国王都是因为无意得罪了菩萨佛主,而惨遭报应,有兴趣可以统计一下有哪些是这个类型。
D11:第四十到四十二回(红孩儿)(2.35万)杨早老师说到了孙悟空的哭,确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哭的次数不比唐僧少,研究一下《西游记》中孙悟空哭的原因,是一个好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整理一下《西游记》中哪些妖怪让孙悟空哭过,这些妖怪,都是狠角色!《西游记》中妖怪沾亲带故的不少,红孩儿,红孩儿的叔叔,红孩儿的父母,在取经路上给孙悟空出了不少难题。过红孩儿这一关,悟空差点命都没了,八戒救了悟空一命,从中也看出八戒丰富的人生阅历。悟空是理想的,八戒是世俗的。八戒的世俗,还通过他的语言表现出来。在读《西游记》的过程中,发现八戒特别会说一些俗语,这些俗语话糙理不糙,切中要害。再次感谢杨早老师,参与这个活动,让我每天温故而知新,今天我已经开始新学期《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准备了,其中不少启发,来自于大家的共读。
D12:第四十三到四十六回(黑水河小鼍龙,车迟国)(3万)车迟国斗法,可谓是《西游记》中非常非常经典的一个桥段。看一些资料,说这个桥段和当时社会道家与佛家的争斗有关。抛开历史与背景,这个桥段给我的感觉是师徒四人(特别是悟空)实力碾压三位大仙,这碾压过程中又妙趣横生,一切尽在把握。其中,从字里行间中,也能读出悟空的自信和师徒四人们的欢乐,这几个回目,是真正把降妖伏魔娱乐化了。求雨、隔板猜物,都是悟空的特长,这自不用说。而高空坐禅,是取经路上唐僧难得的表现。所谓静能生慧,唐僧之所以是师父,很大程度上是他的静,他的定,这静和定是取经路上最最基本的,也是底线。唐僧如果不静不定,不知道要和多少女妖成亲,不知道当了多少个国的国王了。可以说,唐僧在关键时刻,没有一次让悟空失望,悟空一次次去打探时,看到的都是沉静与心定的唐僧,这个形象给我们现代人应该更多的启迪吧。三位大仙在书中扮演的是丑角,从开始的喝尿,到后来的命丧悟空之手,他们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评估好自己的实力。要知道,取经路上,这种没背景的妖怪,往往就是死路一条。做妖怪,有点本身不算啥,关键是得有背景。悟空,打的是妖怪,怕的是宝贝,服的是妖怪背后的神仙。
D13:第四十七到四十九回(通天河)(2.16万)通天河这三回,困难不大,趣味很强,景色不错,待遇上佳。悟空八戒帮助了陈家,直到取经回来,还受到欢迎和招待。一路取经,师徒四人其实解决了很多地方的大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与其说取经是磨难,不如说取经是施恩。对比西天取经和万里长征,相似之处是磨难中锻炼了队伍,凝聚了思想,传播了“革命信念”。这几回还可以看出变化,车迟国里,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变成了三星。通天河这里,孙悟空和猪八戒变成了童男童女。孙悟空变个娃不难,猪八戒变个女娃就笨拙了,但好歹猪八戒还能变化。印象中,沙和尚变化的时候不多,这点不如八戒,更不如悟空。也有小伙伴提到,这三回体现了猪八戒生活经验的丰富。确实,猪八戒对于现实生活的经验,比悟空还要丰富。最终八戒不能成佛,不是他功劳不大,而是他更适合做一个与百姓,与平常人交流的“使者”,享受贡品,与人方便,挺适合八戒。
D14:第五十到五十二回(太上老君青牛精)(2.1万)
杨早老师今天导读的“圈子说”对我有很大启发。跳出这三个回目看《西游记》整本书,好像孙悟空的命运就在和圈子抗争!第一次被降伏,就是中了太上老君的金刚琢。大闹天宫最后的结局,是被如来手掌这个“圈”压在了五行山下。刚从五行山下出来,头上就被唐僧套上了紧箍咒这个“圈”。取经路上,每一次和唐僧有矛盾,唐僧就用紧箍咒“圈”住悟空,悟空决心要走,总忘不了要唐僧念“松箍咒”,但这个咒,观音菩萨都不曾会,所以一直戴着“圈”上西天。最终修成正果,头上的紧箍咒没了,但斗战胜佛这个称呼,成佛这个待遇,是不是又成为一个新的“圈”呢?其实,何止是悟空,我们哪个人又不是被生活的一个个“圈”所圈住?哪里都有圈子,谁都是圈中人,对待圈最好的态度,是不是可以参考悟空成佛之后——头上无,心中有,全然在乎心。另外看到其他伙伴的发言,也感觉太上老君是个隐藏的BOSS。他和悟空,可谓是苦大仇深,所以有意无意和悟空为难。
D15:第五十三到五十五回(女儿国、蝎子精)(2.2万)
女儿国这几回想象之奇妙,情节之曲折,让人拍案。关于女儿国,杨老师和伙伴们论述颇多。女儿国对于和尚们来说,是一大考验。《西游记》中,唐朝的和尚是圣僧,唐僧定力十足。而《水浒传》里,宋朝的和尚是淫棍,裴如海勾搭潘巧云,丝丝入扣。《西游记》中,女儿国里的女子无所不能,相互配合,可以成国,女王也足矣和唐僧般配。《水浒传》中,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白秀英,一个个都是水性杨花,惨死在男子的手下。这是时代的女性观不同,还是作者的女性观不同?我很疑惑。《西游记》虽状女妖,也只是写其魅惑,而并不带仇恨。《水浒传》写女人,各种不堪,狠不得把其碎尸万段。这样看来,吴承恩的女性观还算正常,而施耐庵是不是受过女人的伤,就很值得研究了。总之,女儿国是对唐僧的考验,是对女性力量的颂扬,传递了男女平等的观念。
D16:第五十六到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2万)真假美猴王这几个回目,又是一次对初心的考验。读了杨老师的导读,也看过李天飞的解读,知道这是孙悟空内心两面的一个斗争。其实人都有两面性,所谓教化,就是帮助人隐恶扬善。在实际生活中,人性不可能像真假美猴王这样来一场正面的对决。因此,要做到隐恶扬善,还是要做好情绪的调节。师徒四人里,悟空的情绪调节能力最差,因此他也爱走极端。为什么几次和唐僧决裂的是悟空而不是八戒和沙和尚?因为悟空情绪波动大,偶尔控制不了自己,这也是六耳猕猴能够跳出来捣乱的原因。
D17:第五十九到六十一回(火焰山芭蕉扇)(2.2万)三借芭蕉扇是《西游记》中的经典。以往带着学生读的时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游记》中降伏妖魔总是三次才成,比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等。我给学生的回答是:三六九在古代汉语中意味着多次,多次努力才战胜妖怪,显示其艰难。其实不仅是《西游记》,《水浒传》中有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有三顾茅庐。大概古代的说书人,需通过这种反复的波折,来调动听众的情绪,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今天有伙伴说牛魔王和铁扇公主很无辜,没有招惹孙悟空,孙悟空却步步紧逼。我不是这么看的。仔细读原文,铁扇公主借着芭蕉扇的威力,在火焰山附近鱼肉百姓。牛魔王和铁扇公主比其他妖怪的手段要高明。他们不是直接吃人,而是摆起架子,等百姓来求他们,供奉他们。满足了,就扇扇风,下下火,来点雨,百姓就苟且活过一季。苛政猛于妖也!路见不平一声吼,何况我要过山去。扇子赶紧拿过来,扇去火焰泽万民。前面我说了,取经路,也是施恩路。是弘扬佛法,造福百姓之路。何况这火焰山的火,是孙悟空五百年前造的孽。自己整出的问题,自己解决,也是一种责任的担当。
D18:第六十二到六十四回(九头虫,荆棘岭十八公谈诗)(2万)杨老师关于招赘的论述很有趣,也有启发性。但对于这个部分,我想谈谈唐僧在荆棘岭和四老谈诗这一回。唐僧,应该寄托了当时士人的理想。仪表堂堂,正直善良,能舞文弄墨,会待人接物。每到一个国家,唐僧总是负责和国王交流,除了他师父的身份,谈吐文雅,仪表出众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果把唐僧看作文人,悟空、八戒、沙僧就只能算武夫。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西游记》多谈佛家和道家,其实骨子里,渗透了儒家的精神。唐僧的取经路,也可以看成求仕之路。他做的不是死八股,而是活诗文,这也是读书人的一种向往境界。读完《西游记》,好事者整理一本唐三藏诗文集,也是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
D19:第六十五到六十七回(小雷音寺,七绝山稀柿衕)(2万)
取经是一场猎人游戏——确实如此,今天杨老师道出了取经的真谛。取经,就是佛主安排的,对唐僧师徒的一场场考验。但明白了这一点,又忽然感觉怅然若失。如果取经的一切都是安排,那一难又一难又有何意义。妖有命,怪有主,悟空打打看,不行自有神仙收。读来读去,读到这感觉完全没必要为师徒四人担心,因为总会有人解决问题,有人兜底。这是不是意味着,取经团队都是保送生?考试发卷子给你,努力做,不会告诉你答案,归根到底你能上大学,还一定能获得学位——这样就太没意思了。如果说打妖怪还有悬念,那就是看看这个怪是哪家的?有主的怪,一般都能保住命,而放妖出来的神仙,往往就是妖怪宝物的真实拥有者。从这个角度看,《西游记》不是也可以叫《群仙放妖记》?对于《西游记》这样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读来读去,容易被作者套路化,一旦识破这个套路,就有点失去趣味性了。
D20:第六十八到七十一回(朱紫国)(2.9万)
朱紫国几回颇为有趣,重新翻阅,再加上看杨老师的讲解,又有新体会。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之所以是老师,就是要靠反复磨炼得到的本事,今天就就“本事”二字来发言。师徒四人有本事,孙悟空有大本事。往往到了一地,要降妖除怪,解决疑难,孙悟空就会挺身而出。但往往国王之流对悟空的本事表示怀疑——这个雷公嘴的和尚到底行不行,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连高老庄的高才,都不相信孙悟空有大本事。这一次,孙悟空不仅能降妖,还能治病,而且对症下药,本事很大。所以很多时候,师徒四人享受的是“前倨后恭”的待遇。他们心态倒是好,显了本事之后,悟空就喜欢听恭维的话,而八戒就求饱餐一顿。从这点上来说,悟空已经到达人生追求的高级阶段,而八戒显然低一个等级。不过八戒要感谢大师兄,他的很多饱饭,是师兄凭本事挣来的。朱紫国的这个王后有本事。被赛太岁抓去,先得了神仙的宝物护体,有背景,是本事。陪在赛太岁身旁,太岁近她身不得,却对她言听计从,把贴身宝贝也交给她。这个女人“降妖伏魔”的本事不小,难怪李卓吾在评点这回的时候也感叹这女人的本事。作者写这小说有本事。今天一开始,杨老师再次阐述了《西游记》的成书过程。道理很简单,吴承恩是“集大成者”,对于各种取经故事,来了个大整合。但是也要看到,小说家就是杂家,就是生活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巫医卜筮,无所不通。我们现在读者读《西游记》都大涨知识,写《西游记》的人,有大本事。本事就是实力,打铁还需自身赢,实力就靠多读书。
D21:第七十二到七十三回(盘丝洞)(1.5万)
盘丝洞这几回,小时候看《西游记》电视剧时,心神摇曳,被七个蜘蛛精深深吸引,还很疑惑唐僧为什么不从了蜘蛛精。女妖抓唐僧,求欢的多,吃肉的少,从此可见唐僧的魅力。唐僧和三个徒弟,其实可以看成是佛陀与俗人的鲜明比对。唐僧入定,悟空好动;唐僧不近女色,八戒见色眼开;唐僧温文尔雅,八面玲珑,悟净呆若木鸡,不通人情世故。但唐僧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肉眼凡胎,自己求个斋饭,都自投罗网,可叹可叹。唐僧好比是《西游记》里的“巨婴”,看似巨大,实则弱小,总是活在徒弟们的臂膀之下。一个理想主义者要实现理想,还是要有实施者和执行者。再说一下蜘蛛精和蜈蚣精,这些妖怪被毗蓝婆收服了,而毗蓝婆是卯日金星的母亲。这个卯日金星,好像是《西游记》中一个特殊的神仙,专管昆虫类的鬼怪,他到底什么来历,杨老师有没有一些解析?谢谢!
D22:第七十四到第七十七回(狮驼岭,狮象鹏)(3.2万)
这个部分比较陌生,因为小时候《西游记》电视剧里没有。后来我还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西游记》导演组之所以没有拍这一集,是因为狮鹏象的造型太难设定,这又让我想起港版《神雕侠侣》里的大雕造型,简直惨不忍睹!读《西游记》是需要强大的文字解析能力和想象力的,不然你都不能在脑海里勾勒出妖怪的样子。另外大家也提到了,这三个妖怪是取经路上的最大Boss,把师徒四人逼入绝境。为什么这么厉害,还是有背景。所以《西游记》确确实实是一本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神魔小说。神魔,也是讲人情、讲关系、讲政治。
D23:第七十八到八十三回(比丘国,无底洞)(4万)
比丘国的故事是《西游记》中一个有深意的故事。你见过唐僧的愤怒吗?你见过唐僧的反抗吗?你见过唐僧的热血吗?比丘国中,唐僧就硬了一把!唐僧为何如此?压迫越深,罪恶越重,反抗就越强烈!一千一百个孩子的心做药引,这是反人类反社会的!这里还可以深入思考一下,国王认定唐僧的心是更好的药引。唐僧除了反抗,是不是也能选择献身,用自己的心,换孩子们的命。但唐僧没有,他不是基督徒,他信奉佛教,他也有儒家的信念,他要与恶抗争!杨老师导读里说到了统治者的权力与庶民的权力,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解读。我想说的是,我们要盯住妖鹿化成的这个国师。统治者的权力需要被约束,被引导,良性地使用。而一旦权力被恶所左右与把持,而权力的拥有者还一味的纵容,这将造成巨大的灾难。古代一直有清君侧一说,当普通百姓都发掘君主的权力被恶所控制时,反抗也许是唯一的方式了。
D24:第八十四到八十七回(灭法国,豹子精,凤仙郡求雨)(2.9万)
今天准备开学,很忙,没时间重新翻看,凭记忆说两句:越往后,唐僧师徒四人遇到的妖怪,威力越小;越往后,唐僧师徒四人走过的国家,越来越安定祥和,显出距西天不远的状况。而且最后几时回,师徒四人苦尽甘来,过上了一路走一路嗨皮的生活,还因为太快乐,不想往前走了——这也是胜利前的骄奢淫逸吧。
D25:第八十八到九十二回(玉华城黄狮子、九头狮/金平府,三只犀牛精)(3.3万)
我就是老师,人之患,好为人师也!诚然,诚然!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唠唠叨叨,总以为自己是权威,是知识的掌握者。唐僧爱唠叨,悟空充大头,八戒欲望多,这些毛病,很多老师也有。老师不是圣人,老师是凡人。老师要取经,也要经历八十一难啊!取经路上的妖怪们,是师徒四人的老师。白骨精的挑拨更让团队知道团结的可贵;红孩儿的真火让悟空知道人不可貌相;甚至连一只不能称作妖的大鼍也教育师徒们要遵守诺言。经历就是最好的老师,取经路上的一难难就是最好的课。人教不会人,事情教会人。取经到此,师徒四人之所以会感觉游刃有余,是因为课上够了,亏吃够了,知识学到位了。有时想当老师,也是一种知识外溢的体现。
D26:第九十三到九十七回(天竺国公主玉兔精,寇员外复活)(3.26万)
跟着大家的步伐,马上取到真经,激动又淡然。成佛就好吗?未必!今天杨老师谈到了取经路上的美食,一路上,伙食是不错的。但成佛后,师徒四人回到陈家庄,庄上摆起宴席。唐僧凡胎成佛,不思凡间之食;孙大圣自来不吃烟火食;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放下碗筷。悟空问他,他回答:“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无欲则刚不假,无欲也可能无求,也可能悲凉,也可能看透人生,失去了前进的目的。众人都觉得《西游记》是个大团圆的结局,从这里我却看到了曲终人散的落寞与无奈。十多年取经路,一朝成佛,各奔东西,一声叹息……
D27:第九十八到一百回(阿傩迦叶,老鼋,回大唐,成佛)(1.8万)
取经到此结束,最后三回,是领导总结汇报的环节。对于总结汇报,什么是最关键的?那肯定是摆成绩,列数据,记功劳,唱高调。这四点,最后三回都有。取了什么经,一一摆出来;经了多少难,件件数出来;五圣各有功,名头加上来;取经得圆满,歌曲唱起来。《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不假,但实际上取经就是一场人世间的大项目。大项目完成时,有人想吃点小回扣,接地气,是穿越时空的“现实”。最后一回,基本是唐僧的独角戏,八戒说了句对自己封为净坛使者的疑惑,悟空问了句自己的紧箍咒怎么取掉,其他并无多言。取经到最后,八戒关心的是自己的安排,悟空关心的是如何摆脱控制,沙僧干脆无欲无求——取经说到底是为唐僧打工,一将功成万骨枯,说是五圣,其实只有一个真佛。这与其说是领导者的胜利,不如说是打工者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