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萤火 勇放光芒——“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手记之一
作者:童喜喜
1
2013年10月9日,在一封商量我的新书出版的邮件里,我给编辑写到了一件事——
我准备在明年进行一个活动。
名称:“新孩子”百所乡村学校公益行。
内容:第一,由我到学校开展阅读公益讲座;第二,由我带领的新教育萤火虫团队提供后续的教育公益服务。
要求:乡村学校的校长填写申请表格。新教育萤火虫团队审核通过即可。
规模:100所学校。
目标:以推动阅读为手段,以公益的形式,通过讲座点燃、团队跟踪服务的方式,助推乡村教育发展。以活动促进家校之间的互动,从这样的点滴行动开始,通过长期关注与联络,以求逐渐改变乡村的文化,帮助学校成为乡村的文化中心。
……
中国的学校,悬殊的确太大。好的极好,差的极差。有很多图书资源,表面上是流向了乡村,但其实毫无价值,因为在那乡村里没有真正懂书、爱书、推动阅读的人。又有很多学校里有一筹莫展的有心人苦恼着,想推动阅读,却老是疲于奔命不知如何开展,学生父母又缺乏基本教育常识反对课外阅读,最后毁掉的还是孩子。
尤其那些非江浙地区,真的是令人扼腕。
如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能够一起来做这个活动,我希望能够一起探讨,如何把这个活动做得更纯粹也更丰富。我是把自己视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一员,在公益行动、阅读推广上进行一次探索,是一起用心地合作,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一件事情,而不仅是做一个宣传。
6天后的10月15日,我接到了回复的邮件:
“公益活动我们大力支持,您列的费用情况没有问题,所需要的资助我们也尽量帮忙。另张社长说我们社可以给每所学校捐助10万码洋的图书,共1000万码洋,也算是支持您的公益行。”
回复我的人,就是我新书的策划编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副社长林云老师。
就这样,“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计划正式启动了。
后来,我在做题为《共读共行新孩子》的系列乡村公益讲座结尾时,会对所有听众说这样一段话——
我写了一套《新教育的一年级》的书,这套书出版时,我捐赠50%稿费、出版社捐赠50%利润。我一高兴,就对出版社说,我一直想去乡村推动阅读,想做一个这样的公益活动。结果,这个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老总张秋林先生,在此之前我就跟他见过两次面,都是在饭桌上见到的,两次见面加在一起说话不超过十句,他派他的手下、我的编辑来找我,说:
童喜喜,我们支持你乡村公益行的所有费用,并且,我们为每个乡村捐赠10万元的图书。
这就是这样一场全国大型公益活动的缘起。你们能够相信吗?如果你们在什么媒体上看到这些,你们肯定不会相信。但是,我此刻站在你们面前,我要告诉你:这一切,是真的。
之所以要坚持诉说这些,固然是我心中充满着对以张秋林先生为首的那些幕后付出者的感激,希望听众感受到还有无数心怀温暖的人在惦记着他们,更重要的是,这两年来我异常真切地感受到:每一点真实的美好,都是一份饱满的希望。它最重要的价值并不是温暖现在,而是坚定地指向未来。
绝望,是乡村真正的死亡。当一群又一群人离井背乡,宁肯在城市里无法扎根地长久漂泊,也不愿回到乡村,这意味着的是人们对乡村未来的绝望。而轰轰烈烈的城镇化,真的能够让中国摘掉农业大国的帽子吗?城镇化究竟是让乡村变为如今的城市,还是可能让乡村变为更美好的乡村?
一切尚在博弈中。人不是神,没有任何一个人确切知晓明天。甚至于面对这样的繁复与庞大,还没有历史的石头能够供如今的人们摸着过河。
但是,起码我们可以保有对未来的希望。
阅读正是廉价又高质地把希望变为现实的最好工具。
2
后来,人们发现“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活动,我是只身一人前往的时候,纷纷表示奇怪,甚至用震惊来形容。
在旁观者这样的奇怪与震惊中,我才逐渐明白旁人的想象:这样的一路、这样的我,肯定、应该会有助理陪我一起。
否则,一个人长期出差,拖着行李赶路已经很辛苦;每一场活动意味着我要对学生父母、教师进行起码两个小时的讲座;况且,为了赶时间,很多时候是一天安排两所学校,意味着我一天中仅仅说话就要说近5个小时,更别提我一度腰伤严重,坐立两难,热水袋不离身……这样的工作,我怎么可能一个人完成呢?
我偏偏就这样只身一人,走了这一路。
我从没把自己视为需要帮助的人。恰恰相反,几乎一直都是我去帮助其他人。所以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还可以有助理。
活动真正开始,我很快尝到了体力极度透支的苦头,尤其是去年腰伤厉害的10月、11月、12月那三个月,实在难受。那时我曾经考虑过助理的问题。因为我发现我所耗费用比给出版社的预算要少得多,可能会少一半。可我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没敢提出这样的要求:我自己花钱是一回事,我明目张胆增加助理所需的钱是另一回事。万一,出版社不高兴了,不愿意捐赠图书,那我怎么办?那我到处承诺过的,岂不是变成了骗人吗?就这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自己忍一忍、撑一撑,努力挺过去。
就这样,我也以为我一个人会撑不住。
可是,一次又一次地使劲撑一撑,就这么真的一个人走下来了。
但我其实也不是一个人。
先后有19人,加入“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项目组,承担了一系列事务:对申报项目的学校进行审核,对活动行程进行考察,对活动安排进行协调,对听众进行访谈,对活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出版社赠书工作进行联络确认……19人中,除了5人是新父母研究所专、兼职工作人员以外,其他14人都是义工。
如果没有项目组的这些伙伴,活动根本无法开展。
我去过的多数乡村学校中,无论这些学校是我此前曾经去过还是完全陌生,我见到的人中,有的是我交往多年的老友,更多是我初次谋面的新朋,可他们都给了我一份最为真挚炽热的喜爱。我不能用“喜欢”而只能用“喜爱”形容这些人对我的情意。他们待我,竟如久别归家的游子。
如果不是在活动中见到这样的新朋老友,得到他们的助力,以我的性格,绝不可能坚持做完公益行。
更别提“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项目的最大特色与亮点,不是我的100场讲座,而是团队跟进的3年服务。“新教育萤火虫”团队将会在讲座以后的3年中持续跟进,与学校一起努力,把老师培养为具有专业水准的阅读推广人,从而让学校书香弥漫,进而成为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中心,辐射周边学校甚至地区。
如果没有“新教育萤火虫”团队的伙伴,我根本不会组织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我可没兴趣像大风一样把100粒种子刮到山坡上,然后就人种天收,在干旱、洪涝、虫害、鸟啄等危险里成长。正是因为公益行之前就有了团队的成熟,我才摩拳擦掌,要对种子进行滴灌,旱涝保丰收。
萤火虽微,却是生命之光。我和我的伙伴们,都深信心为火种,都希望努力、尽力帮到更多人,使之绽放应有的光芒。
当然,哪怕有这一切,仍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未完待续,原文刊发于《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2015年第4期)
❖
儿童文学作家 | 教育专家 | 资深公益人 | 童喜喜著
童喜喜十八年教育心声
与童喜喜另一著作《读写之间说为桥》双双荣获
《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最受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副主席张明舟 独家推荐:“童喜喜和她的伙伴们对教育、对教师、对儿童的深切关爱和超人般的努力和实践,使我阅读期间数次哽咽甚至落泪……”
京东网、当当网有售
童喜喜:作家 | 教育专家 | 资深公益人
中国十大作家奥运火炬手
冰心文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得主
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开创“童喜喜说写课“模式
1999年起资助失学女童
2003年捐稿费成立“童喜喜春蕾班”
漫游教育19年
率队举办公益活动7000余场
个人讲座900余场
只身走遍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喜阅同心 我到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