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有一天,子路在石门这个地方过夜,旱晨起来,有一个晨门问子路,你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先生那儿来。这个晨门说,就是那个姓孔的孔丘?那个明知道做不到,硬要做的人吗?
这个晨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隐士,很有学问,道德也好,对孔子就非常的佩服。古代有所谓的“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的说法。当隐士跑到山林中是小隐,是消极的,是孔子所谓的“辟世”“辟地”。而有些人一生在做官,在最后临死时,才知他在当隐士,此即“大隐于市朝”。
大家为什么要当隐士?因为对时代没有办法。晨门自己是隐士,但他只是小隐,他对于孔子却评价很高,认为他是大隐。就说孔子并不是不知道做不了,他是明知道做不到却硬要做。
孔子为圣人,重心就在这个地方。孔子的难学之处也在这里。而如老子、庄子等很多学问高超、修养深邃的人,知道面前这个时代无可挽回,他们就退隐了。后来唐代有位知名的文中子,本名王通,写《滕王阁序》的王勃,是他的孙子。他儒、释、道三家的学问都通。在隋炀帝的时候还年轻,有志于天下,但到处碰壁行不通,看到当前的时代不宜施展才学,于是退下来讲学,培养下一代,教化年轻的学生,传播种籽。后来唐太宗的开国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这一班人,都是他的学生,他的目的达到了。所以他死后门人都尊谥他为“文中子”。他也算是大隐于市朝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