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伐”在古书里经常代表自负、自高、自大、骄傲、自满的意思。原宪说,一个人自己通过不断反省,能够克服自满,做到没有骄傲,非常谦虚;也无怨恨,不怨天,不尤人;而且没有大的欲望,不作过分的希求,清心、寡欲,这是不是仁的境界呢?原宪这个问题不是偶然提出的,而是他自己的体验心得。他后来退隐草泽之间,可以说这几点都做到了。现在问孔子,我这种样子,算不算是仁的境界?孔子却并不认为这是仁的境界。他说这是很难得的,至于是不是仁的境界,那就不知道了。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称的仁,中国文化所标榜的仁,就像道家、佛家所谓的“得道”那样,不可知、不可测,是非常难以理解和达到的一种境界。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怀居”就是指所谓的“问舍求田,原无大志”的“问舍”。如果一个人每天只关心房子的价钱,炒炒房,炒炒股,是没有什么大志的。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还不够成为一个士。
这句话放在《宪问》这一篇中,可以说原宪在孔子死后,不求功名富贵,而退隐于下层社会,是非常不简单的,他一定替下层社会,替人家解决了很多问题,做了很多大众福利的事情。而原宪之所以甘心放弃功名富贵,可以说受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因此他硬是要责备子贡“学道而不能行之,病也!”对子贡不满意,指责他没有做到老师所教的学问道理,光是摆那么大的排场而已。
汉高祖刘邦,在前方打仗的时候,后方仅靠萧何一个人。刘邦和项羽打了七十多回仗,都是打败仗,可是兵源、后勤的补给,从来没有缺少过,这都是因为萧何在后方,政治、经济做得很好,使社会非常安定。而刘邦在前方,每见后方来的人,都要问萧何在做些什么。萧何觉得奇怪,就和幕僚们谈起这件事。其中有一个人告诉萧何,老板已经对你有所怀疑了。因为刘邦在前方作战,整个国家的政治权力,都在萧何的手上,假如萧何有什么企图的话,他怎么会放心呢。这位幕僚就建议萧何做些“问舍求田”的事。后来有人向汉高祖密告萧何敛财侵占民田,霸占民房。汉高祖看到密告,才对萧何放心,反而一笑了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