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文感悟

作者: 六一行 | 来源:发表于2023-07-10 10:59 被阅读0次

    周六晚,在书香澜梦群有幸得到魏治祥魏老师评论指导我写的文。原计划是《《孔乙己》同人文/孔乙己是我大哥》《爱情方舟》两篇,在开始时,魏老师却先聊了我另外一篇《短篇/给你画个圈圈》,真是受宠若惊,今晚一共指导了三篇文。

    评文收获小结:

    写文还是经常直奔主题,写法很单一,要多看多练,多读榜前好文,学习环境营造,怎么铺垫,徐徐道来。

    “孔乙己”人物刻画不清晰,模糊不清。定位不准确,或很生硬。写作时要深入思考人物性格特征外貌语言特点等。

    现代“孔乙己”立意不清晰,他所处环境交代不太清晰。

    模仿原文结构,但没跳出原文。“孔乙己”形象有些硬贴标签。

    《爱情方舟》所构建的故事太过复杂,环境描写、人物关系、绝处的爱情,心理变化等等有些草率,写作时也采用了太多插叙,读起来很费劲。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谢魏老师花时间给与点评和指点!感谢书香群的友友的支持和鼓励!这些意见消化了我要尽快修改完善。

    以下是评文过程记录!

    一、魏老师点评《给你画个圈圈》

    魏老师:点评“孔乙己”和“方舟”之前,先说说六一行昨天的上榜文章 《短篇/给你画个圈圈》。我很少给朋友写评语,这回写了:这个写得好,一口气看完。超赞支持!

    “圈圈”的好,不在于写了打游戏的危害,而在于描写逼真。看完文章相当于跟余小春一起打了一整夜游戏,非常刺激。

    过关,本来就是悬念,同时对每个人都是挑战,你不得不沉溺其中。这正是游戏设计者的高明之处,也是游戏让成人和孩子都为之着迷的原因。六一行成功地把读者带进去了,中间的插叙述也很到位。

    这篇文是“牢”主题。游戏就是牢笼!

    小说略有疵瑕,余小春的妻子一怒之下卖掉昂贵的电脑铺垫不够。可以处理成已经下决心戒掉游戏,有一天犯了瘾,怕妻子念叨,偷偷溜出去打,心想就打一小会儿,谁知一打就打进去了,把什么都忘了。一个人忘乎所以时,时间便过得很快。原本玩一小会儿,最后成了通宵达旦。

    在这里再说句题外话,好多朋友写人物喜欢走极端,喜欢直奔主题,其实那样写太生硬,不仅少了起伏,而且不容易打动读者。

    如果是我,会这样写:余小春又瞟了一眼电脑,不敢再瞟了,朝着厨房说:“出去溜一圈。”便出了门。这一圈溜得够远的,停下来时已经到了“幸运网吧”门前。

    怎么会走到这儿来了?余小春拍了拍脸,继续往前走。等他再次走到“幸运网吧”门前时,对自己说:“饭要一口一口气,玩一小会儿不算开戒,就玩一小会儿。”

    “欢迎光临幸运网吧。”......

    以后的节奏要有变化,要留白。玩游戏的过程中,不断下决心回去:再过一关就走。再过最后一关就走。反正都晚了,再过最最后一关。回去终归没有好脸色看,没准门也反锁,一不做,二不休,玩。如此,更能说明游戏害人不浅。

    最后,余小春应该感到懊悔:“怎么回事,我不是已经戒了吗?”忽然把对自己的怒火发泄在孩子身上。抬手就是一个耳光:“说,谁教你打游戏的?”然后再道歉:对不起。

    这篇文自我感觉完成度还不错,自己偶尔也玩游戏,身边也有玩游戏陷得很深的原型,写起来压力不大。

    魏老师的点评的收获:我目前写的文大多是直奔主题,魏老师提的“写人物喜欢走极端,喜欢直奔主题,其实那样写太生硬,不仅少了起伏,而且不容易打动读者。”与山中诗客伯乐评论《爱情方舟》时写的“可以适当其他的载体先入场,再让主体入场,场景会更饱满鲜活,你可以试试。”都是很好的提醒。

    有时有突然跳出的突兀感觉,缺少合理的铺垫,层层深入。要做到丝滑。

    二、魏老师点评《《孔乙己》同人文/孔乙己是我大哥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必须的生存技能,而且死要面子活受罪。孔乙己因偷窃被人打断双腿,下场凄惨。鲁迅写出了孔乙己的种种可笑之处,完全符合角色的身份和性格。而鲁迅嘲笑的是科举制度,对其受害者则是抱着深深的同情。

    《孔乙己是我大哥》中的“孔乙己”却缺乏身份和性格的辨识度,只是用西服代替了长衫,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很难看出与孔乙己类似的特征。也就是说,《孔乙己是我大哥》给人以不知所云的感觉。作者究竟想表现什么,好像并不明确。“孔乙己”是中国教育的受害者吗?是巨婴吗?是啃老族吗?是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吗?是对一个大学生在这三年中挣扎求生表示同情吗?似乎都不是。

    其次是小说的内在逻辑。这个“孔乙己”的父母捡破烂营生,供他读了大学,毕业后在家窝了两年,经常瞪着眼说没人赏识他的才干。他父母着急找人联系了一家工厂叫他去做技工,他死活不去。——他在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不去当技工的理由是什么?这种设定至少缺乏铺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按理说“孔乙己”大学毕业后“正常”的表现是赶快找一份工作替父母分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爸妈“享福”。他的反常表现,应该给出理由。要么娇生惯养,性格乖戾;要么在学校结交了不好的朋友,死要面子,变得好逸恶劳;要么经济大环境恶劣,就业艰难。至于其父母意外归西,城中村的破房子倒塌等变故,似乎显得更加刻意,除了断他的后路,对他的性格变化看不出起到了什么作用。他孤零零一人没收入也没处安身,如果我是他的亲戚,对这种不知道孝敬父母的家伙可以“实在看不过去”,但绝不会花几千红包把他弄进地产公司。至于“孔乙己”后来的种种表现,总觉得不怎么可信。

    似乎可以断定,作者写这篇小说,大概率没有人物原型

    是人物原型太多,模糊了

    魏老师一针见血,立意上没考虑那么深。人物设定背景还要再交代一下

    立意方面,考虑的不是很清晰,最初的念头就是写一个在路边摊穿西服打领带吃烧烤的人,读书了不愿意进工厂做技工,上班了又变得趾高气昂,落魄了又开始行骗。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的言行:

    他身材矮胖,青白色的肥脸,几缕头发盖着油亮的头皮。穿的西服皱巴巴的,袖子很短。他对人说话嗓门尖细,满口“小逼样、哥我今天又怎么样”之类的话。

    ——这段文字让人物一出场就显得讨厌,像个小混混。

    那一次,他邻座两个中年大叔吃着烤鱼喝着啤酒,在吐槽家里老婆胡乱花钱在网上买了好多衣服鞋子又不穿,儿子上学不专心听课又调皮捣蛋经常要去学校跟老师谈心,他竖着耳朵听着,末了回了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两人转头一看他一个人坐一桌,桌上有一瓶啤酒和一碟花生米,连忙相请:“兄弟说得对啊!怎么称呼?过来喝一杯!”

    ——当代大学生其实很少掉书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给人的感觉是为了让人物表现迂腐,显得像穷酸书生。奇怪的是两们中年大叔对这句话居然产生了共鸣。

    “小逼样、哥我今天又怎么样”与“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感觉不是出自一人之口。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话我身边的人经常说出来开玩笑,特别是对女生说。女生的反应就是打人。

    那两人见他没起身不过来,挺尴尬的。别人不愿意也不能勉强。他们以为他点的菜没上,时不时转头看一眼,他微微昂着头也没正眼看他们一眼。直到他们酒足饭饱起身离开时,见他还在数着花生米舔着空酒瓶,其中一个发现了什么,不由得笑出声来,问他同伴:“姓孔,花生米,茴香豆,好像课本里的那啥,孔什么?”“孔乙己!”“对对对,很像,以前的孔乙己穿长衫,这个嘛!穿西装打领带!看不起我们穿工装!”“哈哈!”两人早已把家里糟心的事倾倒一空浑身舒坦,末了还发现一个奇人,那还不赶快分享出去。于是第二天,来店里吃烧烤喝啤酒的人都知道了“孔乙己”这么一个人。

    ——这就是贴标签了。是不是很生硬?

    这是有点生硬,想让孔乙己出名,费了很大劲。

    为什么非要弄一个类似孔乙己的人物?如果真要给人物下结论,应该通过“我”这个旁观者来判断。作者应该安排“我”高考失败后到小店打工,“我”对课文中的孔乙己至少略知一二。而且还要写这个“孔乙己”死要面子,点了花生米后,问他要不要卤菜,装模作样地说最近天天吃大餐,吃得太油腻,想起肉食就恶心,特意挑了这家小餐馆,有花生米就行。后来再点花生米嫌上火,只要半份。边喝酒,边瞟着别人盘子里的肉。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面子。“孔乙己”的吹牛,不能太过头,过犹不及。

    无论怎样设计人物,“他”必须顺应所处的环境,不能太离谱

    记得我上次点评时针对勤奋和勤劳曾专门谈到怎样认识生活,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写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解读,不能随大流。

    前段时间,关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脱掉长衫成为网上热闹话题,作者创作此文,极有可能受了网议的触动。毫无疑问,经济不景气,就业内卷是当下最值得关心的一个话题,简书上也出现了相关题材的小说,其中最出色的当数林曦的小说《推拿》。

    小说写了两个人物,二十五岁的青年陈硕和陈硕母亲的好友虹姨。陈硕因工厂裁员而失业,被迫在家闲坐了三个月。这段时间里,他变得迷茫、消沉。面对父母的担忧,他无法承受,于是走出家门。然而,外界的种种萧条景象让他心情愈发低落。虹姨曾经是陈硕母亲的主管,如今已成为好友。疫情期间,虹姨工作过的饭店倒闭了,但她并没有放弃,购买了一批餐具,开设了家私房菜馆,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还帮衬到陈硕的母亲。在虹姨的帮助下,陈硕脱下了“长衫”,跟盲人父亲学习推拿,从头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小说表现疫情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挣扎和坚韧,同时也表现了一个底层逻辑:无论怎样艰难,人总得活下去,而且总有活下去的办法。小说完全用细节说话,用行动刻画人物,有极强的代入感。

    这类题材,也可以只写困境,写当代大学生(“孔乙己”)求职的艰难,写他们愧对父母的养育,写他们面对当年落榜同学曾经的趾高气扬和如今的尴尬,写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的纠结。

    最后说一下对脱掉长衫这个说法的认识。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是他们的责任吗?是他们不肯脱掉长衫吗?独生子女,父母含辛茹苦把他们抚养成人,为的是什么?当然是穿上长衫。希望自己的孩子实现阶层跃迁,过上体面的日子,这没有错。一代青年从做作业的机器到大学毕业,最后的结局是从事甚至没必要初中毕业便可胜任的体力劳动,读大学干什么?写这类小说,在尺度的把握上,即使写他们的虚荣,写他们不肯放下架子,也应该抱以理解和同情。

    六一行这篇小说,是不是可以这样处理:文中的孔乙己因缺乏家庭背景,求职艰难,主动要求到亲戚家开的小店打工,为此让父母觉得很没有面子,他们望子成龙,不甘心十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到处托人帮忙,终于受骗上当,使家庭雪上加霜。在此之前,亲戚的儿子(远房表弟)曾经是“孔乙己”的同学,当年名落孙山,只好子承父业,如今已经是老板。尽管“孔乙己”上大学后表弟多少有点自卑,但二人关系仍然很好,受疫情影响,小店濒临倒闭,仍然接纳了“孔乙己”。“孔乙己”毕竟见过世面,知道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道理,帮助同学推出新菜品,小店终于起死回生。

    我还是没跳出经典的原文。

    三、魏老师点评《爱情方舟

    《爱情方舟》是最有写头同时也最难写的小说。飞机失事,一男一女流落荒岛,被打出了生活常轨,这便是文学创作常常设计的间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掩饰得非常严密的人性。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编剧喜欢用醉酒让人物失态。醉酒的作用也是打人物打出生活常轨,让其进入间离状态。酒后吐真言,酒壮色胆,都是在释放压抑得极深的“真情实感”。

    写小说,要学会把人打出常轨。给人物一个“反常”的机会

    遗憾的是《爱情方舟》看不到爱情,尤其缺少惊心动魄的爱,在最容易出彩情况下没能出彩。

    蓝天之下,荒岛之上,险死生还、患难与共的孤男寡女,多么好的机会呀!为什么要回避爱?

    两个被打出生活常轨的人——此前相互暗恋的杨小舟和方馨——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相依为命,终于有机会释放出压抑已久的激情。至少在落难初期,在食物相对充足、没有任何危险的情况下,小岛成了真正的二人世界。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浪漫,他们拼命地索取对方的爱,巴不得在此地老天荒,把小岛当成他们的伊甸园。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们有不得不出海的理由。首先是在得到对方之后,尤其是在经历一番疯狂之后,爱变得索然无味,男主开始厌倦。其次,食物总有耗尽的一天。最重要的是放不下曾经拥有的一切,即使食物充足,没有网络,没有空调,没有沐浴,没有灯红酒绿......。他们得回归,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

    非常欣赏原文的结尾。但不要写枪,渔民发现两具骨架,足矣。给人以想象空间

    小说先写爱,写浪漫,再转折。

    两种处理:一种是把生存的希望让给对方,一滴水,一小块饼干,最终双双罹难。另一种比较残忍,写人性自私,为了争取活下去,在一个人已经严重脱水的情况下,把最后一瓶矿泉水留给了自己,最终自己仍然未能获救。如果要含蓄,上木筏时,可以写男主留了一手,悄悄把两瓶水和食物塞进木筏的缝隙里。两种处理各有千秋。通常女性更富于牺牲精神。让男人活下去,但她不知道那男人有多自私

    从结构上讲,似乎插叙太多。建议从飞机失事开头,醒来已经置身荒岛。这一段的细节尤其重要。原文太干净了。飞机的残骸,人的残骸,令人作呕的气味,一男一女空难后的相貌,褴褛的衣衫,空中飞舞的蚊蝇,二人醒来后不同的表现,含蓄浪漫的性爱等等,可写的东西很多,但很难写。

    把握好心理变化,把握好节奏。结尾会让人感叹不已。为还有一种对生命的惋惜。再美好的爱情,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最终是散乱的白骨。只有大海知道他们的故事

    特别提示: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其意义在于过程,在于这个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小说也一样,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曾经有美学家说,音乐的灵魂是忧伤。但是我们的作者都是爱写喜剧。所谓的“正能量”假如林妹妹如愿嫁给宝哥哥,《红楼梦》还是经典么。就是捶胸顿足

    通过悲剧宣泄情感,升华、净化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文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gv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