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庆幸自己虽然读了几年的经济学专业,学了很多经济学理论,但是这些知识并没有让我变成一个凡事总是要计较投入和产出,计较成本得失的一个人。
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我不太计较每一件事一定要带给我什么回报,也许这也是导致我性格一直乐呵呵不太多愁善感的原因之一。
小时候的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
小时候,不期待结果,小时候哭笑都不打折。
现代社会太着急,现代人太急功近利。我们总是期待做一件事就能得到对应的结果。跑步期待它让我瘦下来,阅读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增长知识,发一条朋友圈期待被回应被关注,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不一样的经历。如果预设的期待实现了倒也罢,如果没实现便自怨自艾,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那么快乐的原因。我们总是喜欢用“利益”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去思考问题,而忘了问题本身带给我们的快感。
我觉得不是无论做什么都要讲究回报的,可是社会总是与我们事与愿违。社会总喜欢用经济利益来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上周六上午一大早起来我就打开电脑开启简书生活专题审稿模式,一坐就是两个小时。男朋友睡醒了过来一脸懵逼的问我“你们审稿又没有报酬还这么拼”。是的,我们编辑审稿是没有任何费用报酬的,可是难道没有经济的回报就否定了一件事的价值吗。而且据我所知,我们很多专题的编辑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角色,编辑只是我们其中的一个身份而已,我们也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挤出时间按质按量的完成这份工作。当初我投递编辑申请的时候自己就衡量过这份工作带给自己的回报,可是因为兴趣,我不太在乎它能否赠予我多少回馈,我只是踏实想把自己的份内事情做好。每天抽出几个时间段来固定审稿,看着大伙认真码字投来的文章,给予回复和建议,或者收录,这样也挺好~
我并没有觉得如果一件事得不到直接的经济回报我就会放手不做,何况是自己喜欢的事。生活本来就充满勾心斗角利益纷争,干嘛还要处处用利益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别人怎样想我们控制不了,但是我们能管好自己的内心,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同流合污。
在读研期间学校为了给研究生更多的锻炼平台,就在学校设置了很多兼职岗位,我们学校就有研究生三助,包括了助学(帮助学校行政部门做事)助研(帮助有课题的导师做事)助教(帮助本科老师带班)。但是因为学校也是以一种鼓励大家尽量投身学术的态度开设的这些岗位所以工资并不算太高,相比很多同学去外面培训机构兼职的工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很多同学都放弃了学校给的机会跑去外面兼职。
我经过再三考虑后决定申请三助的岗位,并且也干完了一学期。在这我不想比较两者的区别,只是我个人觉得,我在其过程中收获的也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在学校里面接触了很多校园的领导、老师,跟着这些德高望重的教授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学术知识、生活哲理……我想,这不是用金钱能换来的。所以我格外珍惜,哪怕工资没有外面的高,可是我做的开心并且收获了太多人生感悟,我觉得满足。
人总是要图什么才能突破懒、突破舒适的心态和环境,每个人努力的原因都不同,有的人图的是家庭圆满、有的人图的是找到更好的爱情,有的人图的是内心的安定,而有的人图的就是一夜暴富。反正都是证明自己,只是动机不一样而已。
我只是觉得,咱们有时候也可以抛开世俗化的东西,不用总带着利益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你会发现,生活又是另一番滋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