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9日,在重庆参加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高级研修班,本次还是春雨老师给我们讲,春雨老师是我第三次听他的课了,对春雨老师也很熟悉了哦,还有一位是贾杰老师,第一会听贾杰老师的课,我原来听说过一句话,现在好的老师的状态:上课时段子手,下课时科研能手。贾杰老师就属于上课时段子手的典型代表,春雨老师就是典型的科研能力,他们两个是互补的。这次参加培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来参加,让我也认识了很多人。
这几期的内容,我主要描述这几天听到的内容:第一天对职业生涯相关理论和工具的梳理:现在流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主要来源于美国,现在总共分为六个学派(主要的理论基础)
第一:特质因素论,代表人物是(帕森斯、霍兰德),主要观点是:是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其理论前提是: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特的特性,并且可以对其进行客观而有效的测量;每个人的独特特质又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联;为了取得成功,不同职业需要配备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员;个性特征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得愈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最核心的就是人职匹配,所以现在流行的工具是:职业测评软件,如北森研发的吉驯职业测评软件,如SDS量表,在这里霍兰德代码是三码,我更加赞同的春雨老师所说的双码,这样我们就不会局限于具体的职业,而是关注职业领域,这样职业生涯范围就更好的。
第二:生涯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是:金斯伯格、舒伯,金斯伯格认为人的职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职业幻想期、尝试期、现实期,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主要观点是:包括职业自我概念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生命彩虹图》和循环发展理论。人一生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个阶段:成长阶段(14—15岁)儿童开始辨认他们周围的事物,并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和职业相关的一些最基本技能。他们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和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岁)开始逐渐缩小对职业生涯的认知,摸索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之路。
第三阶段:建立阶段(25—44岁)个人开始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个人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定,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造力的时期。
第四阶段:维持阶段(45—64岁)个人通过不断努力来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就,并逐渐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第五阶段: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益衰退,个人职业角色的分量逐渐减少,开始考虑退休并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
最流行的工具是:角色平衡工具,生命彩虹图,即在这一个领域发展不了,可以发展其它的唯独,生涯要有广度和深度。
第三,是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代表人物是:1991年,盖瑞·彼得森(Gary Peterson),詹姆斯·桑普森(James Sampson),罗伯特·里尔登(Robert Reardon)合著了《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Career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 A Cognitive Approach)一书,阐述了这一认知信息加工的方法(简称CIP)。
其核心思想是:信息加工金字塔和CASVE循环两大理论,所以解决问题的是时候可以采用的工具是:元认知,找到最核心的问题去解决最核心的问题,人职匹配论,职业分为匹配和不匹配,匹配(理想状态),不匹配可以采用的方法,平衡(多角色平衡),适应(能力和期待),认知(视角)。影响决策的因素有三个,信息缺少,决策方法缺少,完美型的人不能决策,提高自身效能的关键是提高自信心。
第四,明尼苏达大学工作适宜论,起源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由罗圭斯特和戴维斯提出的强调人境符合的心理学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内在满意),个人也能满足工作的技能要求(外在满意)时,个人在该工作领域才能够得到持久发展,强调人境符合适应论。
可以采用的工具是:快乐=能力-期待,要么提升能力,要么降低期待。
第五,是后现代理论,其主要观点有:叙事理论流派,教练技术,构建主义,焦点短程技术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