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对小先生两岁八个月了,为了保证他的营养,我每天会给他吃几颗新西兰牛初乳片,最初是采用“发放”的形式,一开始他是很高兴地接走,后来每当我拿出罐子准备“发放”的时候,他就会倒着手指头提出要求,“我要两个三个”,有时候给了两个了,他还会再次提出要求“我还要两个”。满足这两个之后,他会第三次提出“我还要两个”。由于说明上写着儿童最多不要超过5颗,我会蹲下来费一番口舌与他交流,让他知道今天只能吃这么多了,如下的方式常常用。
方式一:讲故事。圣诞老人喜欢给小朋友送礼物,特别喜欢给表现好的小朋友送礼物,今天圣诞老人一天只送来了四个,如果我们继续表现好,明天圣诞老人还会送给我们走对的。
——好一番啰嗦,我都要佩服自己的耐心。走对感觉无望,也就答应了。
方式二:有限选择。“走对是想今天再吃两颗明天就不吃了,还是今天吃这四颗明天还有吃呢?”
——走对一开始会说“不要”“我没听懂”之类的话拒绝,在我的屡次坚持,他也被迫接受选择“今天只吃四颗”。
方式三:同理,积极聆听。“妈妈知道走对很想吃,妈妈也很想给走对吃,不过这里写着小朋友一天只能吃4颗,如果吃多了,有可能就会肚子痛,妈妈就会担心小走对呢。”
——走对哼唧一会儿后也就没事了。
虽然以上的方式我们之间也并没有太大的冲突,之后他也达到了我这个家长的要求——所吃不超过说明书写着的界限。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好的方式,本来吃是件愉快的事情,搞得每次在让一个幼儿因为受限而不能“豪爽”地吃,整个过程也只是比一般的妈妈好一点点,没有命令,指责,没有让他情绪大爆发,但实质上也是一种“温柔的命令”,并不能培养孩子真正的能力。
之所以选择“发放”的形式,无非就是觉得这样是一种“可控的安全”,实际上也是“不相信孩子”的表现。他真的不可以自我控制吗?就当做试验来冒险一回吧。
“走对,你想吃牛初乳吗?我们一起去拿吧,交给你保管。”
奇迹马上就发生了,他自己伸出一个食指说,“小朋友一天只能吃一颗。”
“嗯,走对自己决定。”
他打开盖子,取出一颗放进嘴里,然后又说:“小朋友一天只能吃一颗。收起来。”顺势就放到桌上了。当然过了一会儿之后,显然他还是忍不住想吃的,又把罐子取过来,还是重复一句话“小朋友一天只能吃一颗。”他又取出一颗准备往自己的小嘴巴送,我看着他舔了一下舌头,更大的奇迹发生了,他把带着一点点他的口水的这颗牛初乳送到我跟前说,“请你吃。”还问“甜吗?”我说“甜,谢谢你!”紧接着我看到他跑去客厅,给阿姨和奶奶各送去了一颗,当然也给自己送了一颗。由于数目还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我只是观察并没有干涉他的行为,认可他,说“走对好有爱心哦,懂得分享了。”他兴奋地拿着牛初乳的盒子满屋子跑,剩下不多的牛初乳在盒子里也随着他的脚步兴奋地跳跃着,发出嘣嘣嘣的响声。奶奶显然已摁那不住了,“快把那个盒子拿过来,怕他多吃,吃多了要不得啊。”我很理解她的担心,这也是过去我的担心,并且一天吃几颗还是我告诉我奶奶的。奶奶在严格执行我的规定。她不知道我已经悄悄改变策略了。于是我说,“走对可以自己保管和决策的,我们相信他吧。”又在屋子里跳跃了几圈后,他走到我的跟前,看着我的眼睛,打开盖子还想拿,他在用眼神征询我的意见,也好像要有点控制不住自己了。我想我还是适当提醒一下吧,问:“走对,说明书上写着小朋友一天不能超过四颗,你要怎么办呢?”走对迅速地拿了两颗还是三颗塞进自己的嘴巴,然后又迅速地放到一个抽屉里边,切断自己的诱惑源。
我已经很满意今天的冒险试验了,也不去深究最后是不是超过四颗了。对于一个不到三岁的幼儿,要与吃这个诱惑做对抗,简直近乎残忍。由于大人的“放手”“信任”,也有适时的引导,他做到了,还体现了更优秀的品质——自觉分享。以前我们“发放的零食”,即使是请他分享,他也会马上拒绝,心情好的时候会分一点点,小绿豆那么大的。
当大人信任孩子,让一个孩子拥有了自主权后,他便开始自我思考,自我成长。这样的方式才有可能被培养到“责任心”、“善良”、“自控力”这样的品质,才能越来越成为我们心中期望的那个孩子。
我也放手让他自己洗手,自己决定放多少洗手液,自己决定洗手的时间,不再因怀疑他会玩水玩泡泡很长时间而全程由我操纵。这样的冒险,结果是他自己洗干净后还自觉把水倒了,并没有留恋玩水。信任是一种健康的冒险。
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在解说孔子提出的“仁”学说时,说“仁”就是从真诚引发力量,就是让一个人内在自觉,有行善避恶的要求。让一个人内在自觉,自我成长,那是最好的方法,是长久有效的方法。
信任是一种健康的冒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