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新疆自驾游记。
友情提示:我的游记是“连续剧”,与之前的文章连起来看,感受会更完整。
尼雅遗址,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城北100多公里的沙漠中,是我们这一次沙漠公路自驾游路上的必经之地。上个世纪末,我国的考古人员联合外国的专家对这里进行了系统的挖掘,确定了这里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精绝国”所在地。
“精绝古城”所出土的文物,带着一些些的神秘,但更多的是“神奇”:
第一,考古人员从尼雅遗址挖出来了一些木简,见到上面的文字时,不由大吃一惊。
这种文字叫佉卢文,它起源于2200年前,是古印度阿育王时期的一种官方通用文。有人可能就说了,精绝国所在的“于阗大文化圈”(今和田地区)一千多年前本身就是一个“西域佛国”,出现印度的文字那倒也不奇怪的呀。但是,注意了,这佉卢文啊,虽然是印度人发明的,但是当年它其实在印度本土并没有流传很久——
两千年前的那一段古印度历史显示,那一国改朝换代之后,佉卢文就失传了,以至于接下来有一千多年的时间,无人可以破解这木牌牌上写了些什么。直到18世纪,一个外国的考古学家才探究出其中的奥秘。所以:
当考古人员在尼雅遗址发现了它们,得知这佉卢文在印度本土都已消失的情况下却作为精绝人的通用文字在异国他乡又沿用了数百年的时候,是又惊讶又兴奋,还有点儿后怕——这里遗存的,有可能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文物啊,比想象中更不容小觑。
此外,在这些刻着佉卢文的木简上,考古人员也解读出,晋代曾有一撮强盛的游牧部落力量觊觎这一片沙漠绿洲,常年对精绝人造成困扰……所以学者们对精绝国“一夜消失”的原因更倾向于是“突袭”导致的亡国。
第二,尼雅(及其周边的于阗等西域古国)的纺织印染技术,在公元前就已经达到极其精湛的水平,那些地毯、服饰及各类毛料绢纱制品的质量比今日的手工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尼雅遗址出土的纺织品色泽鲜活,花纹灵动,家居装饰图案中的故事带着浓浓的古希腊神话风。
上图:精绝人的椅子腿。不过,不知是否当地人笃信佛教的缘故,他们在桑蚕丝织业中秉持了“不杀生”的原则,这里就要多提一句:我之前去江南旅行的时候,在乌镇、南浔、新市等几个古镇的丝织作坊里见过真丝制品的生产流程,其实是有点“残忍”的:
一只蚕,正常终老的一生,从啃食桑蚕叶开始。春蚕饱食之后会吐丝,将自己缠成一个茧子,之后变成蛾子飞走。那么问题来了,一旦飞蛾破茧而出,优质的蚕丝就破坏掉了。所以桑蚕从业者便会在春蚕停止吐丝之时做一个动作:把茧子放进开水里煮。一方面,这样可以软化生丝的胶原蛋白以得更精良的真丝制品,另一方面,把蚕烫死,防止其蛹化。而,尼雅遗址出土的蚕茧则告诉人们:
上图:精绝人的荷包。精绝人虽然纺织印染技术已经非常高超,但他们对蚕蛹却格外慈悲,都是等那蛾子自由生长、破茧而出之后,才用那粗糙的絮子缫丝的。所以他们的蚕丝制品质地就比较糟糕了,这种情况直到唐代之后才得以改善。
在之前的游记中咱们也提到过,10世纪的时候,西域兴起了一个国土面积巨大的喀喇汗王朝,一度吞并了包括精绝国在内的于阗地区,从此,佛教痕迹一夜之间消失在了这片土地上,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教。
上图:精绝人居室的门板。两千年的时间里,尼雅遗址所在的这一片茫茫沙漠,经历了太多的颠簸动荡,很多很多的故事因为缺少文字记载而永远地埋没在了黄沙中,如今,人们也只能通过有限的出土文物来推测1700年前这里曾发生了什么……
精绝古城是个迷,至今都是。
由于早期文化遗存较少、可参考资料零散,且尚有大量的遗迹未被发掘或发现,影响了学者们做汉代之前的历史考证及对史料的准确判断。另有一些描述看得咬牙切齿——很多精彩绝伦的宝贝在上个世纪初被外国人给偷走了……啊,提到斯坦因这仨字儿就气不打一处来,虽然盗贼不止他一个。先不写了,咱们下篇游记见。
新疆旅行还在继续,下一篇文章预告:塔克拉玛干。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