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伴随着《后来》这首老歌的翻红,又有好多的人湿润了眼睛。《后来的我们》就这么火了。
一样是青春题材的电影,同样是有情人擦肩而过,《后来的我们》却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手法,平静地描绘出大城市里追梦路上年轻人的酸甜苦辣。没有大喜大悲,只有磕磕碰碰。
看这类题材的电影,观众心中最大的悬念恐怕就是“最后为什么分了?”,没有离奇的“错过”,只有明明白白的拒绝。在分手重逢后,小晓也问了同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分手?”,而见清只是回答“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还能再相遇。”
其实,生活本就如此,有太多的选择,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值得回味的却是小晓分手前后的感慨:从拒绝到后悔,从励志留京到离开。
这个十八岁就一腔孤勇闯北京的女孩,最终也难免与生活妥协。当初面对见清的挽留,她选择了拒绝。两人从相濡以沫到渐行渐远。在出租屋里,宣泄着工作上的烦恼,可逼仄的出租屋偏偏太过拥挤,就像男女主的内心,本身已经有太多的压力充斥心中,难以再容下对方的烦恼。对未来的信心逐渐被消磨。
但是,面对开始买房的见清,小晓为什么还是选择了离开?因为心痛。和见清的爱情,让小晓重新相信梦想和爱情可以创造奇迹,她已经不是那个“要嫁个北京人”的小晓了,比起为“留在北京生活”而嫁人,她更心痛于自己深爱的男人因“留在北京”而被生活磨损成一个眼中只有房子、结婚、生子的市井男人。
但是,更令人惋惜的,是多年后小晓的那一句“见清,I miss you(我错过了你)”为什么?因为残酷的现实再一次给了她重重的一记耳光——不稳定时追求稳定,稳定时嫌弃生活单调——这样的生活不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是如此,仿如定律一样,限定着人们的生活。
电影中的色彩,也令人回味。前期的暖色调,大量运用黄色:金黄浪漫的树林,灯光昏黄如旧照片一般的出租屋……分手重逢后运用灰白画质,既与电影中见清的话相呼应,又体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空虚和疲累。为生活而奔波的两人,青春的色彩在喧嚣的大城市里渐渐褪色……
但是在影片末尾,又恢复了色彩,此时的两人,各自站在高楼上对着北京城呐喊——青春不在,但生活不止,莫忘曾经的热血,还可以创造绚烂。
有时候,时间真的会改变一切。偷走青春的容颜,磨损青年的棱角,冷却年少的热血,让一切趋于平静。就好像从九天飞流直下的瀑布,历经重山叠岭之后,淌在平稳的平原上,静静地等待流入大海。但是,有一样东西没变:小晓脖子上的红围巾——是两人爱情开始的见证,红色,散发着青春热血的色彩。在多年后两人重逢时,小晓仍然围在脖子上——青春的美好记忆,她不曾忘记,甚至不曾放下。
青春,难道真的是一场还没开始就注定失望的冒险征途吗?恐怕是的吧,因为年少时的梦,总是那么大、那么理想、又那样模糊,青春的我们真心渴望的是什么?我们自己真的说得清吗?谁人不是在“走一步看一步”之中,逐渐注入了如长河般的生活流,成为霓虹灯闪烁的城市下,匆匆走过的过路人。何况,失望不等于失败,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