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心情随笔
忍耐是苦涩的,但果实是甜的

忍耐是苦涩的,但果实是甜的

作者: 海的波文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21:44 被阅读583次
跨界

《圣经》的诫命第四条说: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

  可这个“工”又指什么呢?!

  这个第七日太阳如此晴好,丢下那些文字的工,洗洗刷刷晒晒,阳台外是被子上晒太阳的米老鼠,阳台内是赵小乐悦耳的读背英语声。

收拾妥当之后,带上熊孩子爬山去,住在山脚下,却第一次登临山顶,二百多级的石阶可不是那么好爬的,很久了没有这样的气喘吁吁,而熊孩子总是在我的前面上蹿下跳,轻轻松松。想起君师傅跑的马拉松,想起她徒步穿越沙漠,这得有多厚实的身体底子和意志力啊,简直是艰苦卓绝。

下午重拾文字的工,又在过往的文字中选择归类到11万。字。争取下周完成20万。字。

鉴于赵小乐紧张的学习时间,从本周起,我决定担负整理素材供其积累的任务,从卢梭开始吧,这个躺在巴黎先贤祠里的“自由奠基人”,值得铭记。

  给赵小乐的积累(一)卢梭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人生经历:

1712年6月28日,让-雅克·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十六岁时,他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他有5个孩子,卢梭把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不过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爱弥儿》(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1782),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52年,歌剧《乡村占卜者》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笔年金,然而卢梭顾虑会因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回避。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其中通过景色和环境烘托情节以个人情操对比社会伦理的手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创立的标志。该书也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1778年7月2日早上,卢梭因脑出血导致的中风而去世。享年66岁。

影响

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同时,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我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爱弥儿》简介

卢梭自认为《爱弥儿》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卢梭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爱弥儿不是一本详细的育儿指南,不过在其中的确有一些教育子女特别的忠告。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卢梭的经典语录: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找到了幸福。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

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生活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怎样使用它。

上帝造就了我,而我却将模子打破了。

一目了然的拙劣谄媚,绝不会出之于善意。

我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你什么也舍不得牺牲,结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由于你一心追逐你的欲念,结果是你永远也不能满足你的欲念的。《爱弥儿》

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真正的幸福的源泉在我们自身,一个人只要自己善于追求幸福,别人是无法使他落到真正悲惨的境地的。

一种不以暴力而能约束人,不以论证而能说服人的权威,是宗教。

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1���`

相关文章

  • 忍耐是苦涩的,但果实是甜的

    《圣经》的诫命第四条说: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

  • 《国际市场》忍耐是苦的,但果实是甜的

    这部讲述小人物史实的电影,男主德洙在一场战争逃难途中与家人走失,临危接受父亲嘱托,以“长子如父”角色出场,在时代洪...

  • 苦涩的甜

    我喜欢你是深沉而热切的。越来越觉得 我像一只乌鸦:坚守着自己的黑 却爱上了你的白。 你能告诉我吗?你等的人是否 同...

  • 苦涩的果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人生于2018年的11月11日正式画上了残缺的一笔,不管欺骗也好,背叛也罢,真真假假的结束...

  • 苦涩的糖是甜的

    三叶草是幸运的象征 而我却不信 我不会把寄托放在'幸运'上 因为我本身就是幸运 生活虽有时苦涩 搭配一颗糖 那也会...

  • 读贾平凹的《谈家庭》/家是忍耐之所,也是宽容之地

    家庭是苦涩的果,也是甜蜜的糖,谁也离不开。 家庭是纠结的痛,也是欢愉的爱,谁也逃不脱。 家庭是忍耐之所,也是宽容之...

  • 古训:忍几句无忧自在,让三分何等清闲

    忍耐是一株草,本身是苦的,但结出的果子却是甜的。谦让是一束光,虽然摸不到,但照到的地方却是暖的。忍耐不是认怂,而是...

  • 原来苦涩,是别样的甜

    最近一段时间,突然特别想吃一道菜——凉拌苦苦菜。苦苦菜是我从小吃到大的一种野菜,这两年几乎没有吃过了,因为我已身在...

  • 生活是苦涩的 而你是甜的

    与其说我喜欢这里,不如说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回头想想我们的故事,可是我们岂止是故事呢 相识...

  • 我们的幸福是苦涩的甜

    说到“幸福”,总是心情复杂,很久以前提醒自己敬而远之,尽量避免这个话题。因为有好多人讨论过或正在讨论什么是幸福,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忍耐是苦涩的,但果实是甜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qf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