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至,烦暑来,消暑成为夏日大事。
白居易诗词有云:“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于古人而言,夏日浓长,只要有清风一阵,便无惧暑热。从古至今,除了利用自然之风消除暑热,聪慧的中国人还有很多的纳凉消暑之法。
1、摇扇纳凉
借物纳凉是古人常用之法,扇子便是不可或缺的消暑良助,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便面”。
古人常用的扇子有团扇、折扇、羽扇、蒲葵扇等。班婕妤赞团扇“动摇微风发”,轻轻摇动扇子,即可引来凉风阵阵。折扇更有“举处随时消酷暑,动来常伴有清风”的美誉。
唐人雍裕之的《题蒲葵扇》诗曰:“倾心曾向日,在手幸摇风。羨尔逢提握,知名自谢公。”
2、冰鉴取凉
冰鉴为古代的原始冰箱,主要依靠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进行降温,古代只有皇亲贵胄方有可能使用。
屈原在《楚辞·招魂》中说:“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使用冰鉴冷藏酒水,解暑消热。
电视剧《甄嬛传》中华妃身旁装满冰块的大缸,《延禧攻略》中的“水果冰箱”,都源于冰鉴。
3、避暑冰块
冰块在古代也是王公贵族的奢享,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通俗而言,古人在冬日就进行凿冰存于冰窖中,供来年夏天避暑。
第二年夏天之时,从冰窖中取出冰块至于室内,冰块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使室内的温度降低,以此消暑。
4、圣地避暑
古人喜欢与自然相伴,当暑热夏日到来,常选择清凉之处进行避暑。山庄、寺庙、荷塘、竹林,皆是避暑圣地。
诗仙李白纵情山水,喜欢在山中避暑,并挥毫泼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为李白在庐州避暑时所作。
北宋诗人梅尧臣则喜欢在寺庙中避暑,并写下《中伏日妙觉寺避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曲径幽深的寺庙凉意自来,诗人何不清凉。
5、喝茶消暑
品茶不仅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四般闲事之一,亦是众多文人喜爱的消暑方式。甘甜的茶汤,饮之清润回甘、生津不断。
诗人卢仝说,一碗茶汤喉咙清润,四碗茶汤发汗散热,五碗茶汤肌骨清透,七碗茶汤后清风习习自来,暑热自然不在。
6、焚香静心
早在唐代,古人就将香用于消夏避暑,宋人则喜欢焚香消暑。焚香产生的清凉怡人之味,能让人心神皆清,身心舒缓,免受烦暑所扰。
张宇初《夏》有:“深院棋声日正长,博山添火试沉香”;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亦有:“燎沉香,消溽暑。”都是焚熏清越高雅的沉香,以清凉的气味消烦暑。
晚明文人董若雨则喜欢蒸松针为香进行消夏,其《众香评》记载:“蒸松鬣则清风时来拂人,如坐瀑布声中,可以销夏。”
7、佩带香囊
楚辞中屈原佩带香囊以言志,后来人们发现香囊释放的香气沁人心脾,能令人心情愉悦。
夏天闷热潮湿,暑热攻心,人容易心烦气躁、火气旺盛,香囊的香味能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舒缓,心静则自然凉。
于是古人常将香囊悬挂于床前,以平静睡前烦躁的心,或佩带香囊,以驱散汗味,调畅情志。
8、清凉瓷枕
古人喜用瓷枕,其表面清凉透心,最适合炎热的夏日枕用。
“云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说的就是古人枕着瓷枕入睡,清风自来。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对瓷枕就情有独钟,《醉花阴》中说:“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清凉的瓷枕,睡至半夜竟感觉到了凉意,真乃避暑神器。
9、挖井乘凉
在室内挖井乘凉,是古代奇妙的避暑方式。井水清冽透凉,于室内不断蒸发,从而带走暑热,官府及民居皆使用此种方法。
明人文人高濂则在《遵生八笺》中完整记录了古人的这一消暑妙招:“霍都别墅,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10、消暑冷饮
清爽冰凉的冷饮,从古至今都是最受欢迎的消暑方式。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开始制作冷饮。至明清时期,消暑冷饮的种类愈发丰富多样,最出名的为多种干果制成的冰碗。
《红楼梦》中的酸梅汤、玫瑰露、凉茶等,都是明清时期的冷饮。清代诗人王涣洋称赞冰食:“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
乾隆皇帝也有诗词云:“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解衣广厦正盘礡,冷彩直射双眸寒。雪罗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壶仙。冰壶仙人浮邱子,朝别瑶宫午至此。古人点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将作水。”其中可见冰盆、冰桶、冰镇果品等消暑方式。
古人纳凉消暑的方式何其多,每一个消暑之法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并一直延用至今。炎炎夏日,不妨试一试古人消热避暑之法,感受其中蕴藏的无限乐趣。
微博@清韵美学
淘宝店@松月轩生活美学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