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所难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我们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等级社会和专制社会,从奴隶社会的国王、君主,到封建社会的皇帝、沙皇,对于这些掌握特权的人来说,将下面的子民训练的服服帖帖,听话照做,就像奴隶一样,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清朝的大臣们对皇帝都是自称奴才,因为皇帝永远需要听话的奴才。所以他们会用“应该”、“不应该”、“不得不”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达到统治奴才的目的。
所以人们习惯了评定是非,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因为这样最省事和安全。
这种思想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到了现代,大部分人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例如经理对待手下,例如父母对待孩子。
经理对属下这样说:如果不按时完成工作,那么你这个月奖金就没了。
想一想我们对孩子是怎么说的:如果你不好好吃饭,那么今天不让你吃零食了;如果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那么今天就不让你玩了。
我同样也有这个问题,我一直以为父亲的职责就是管教孩子。一旦他不按照我的意愿来做,我就会特别生气,所以也曾经对孩子充满强烈的控制欲。
很久以前,在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我听到一个老师说过这样这样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忆犹新,他说:家长之所以敢打孩子,是因为确信能打得过他们。
这句话让我思考很久,在小孩子面前,家长是绝对的强者,根本不担心孩子会反击。即使有些人不打孩子,他们也会用别的方式来惩罚孩子。我想这是家长作为强者跟孩子的沟通方式,而不是一种平等的充满爱的方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5433631/56135236584b40e8.jpg)
想一想,我们与孩子与家人的沟通当中,有多少充满着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
例如关于孩子吃饭这个问题。
评判:你要是不好好吃饭,你就是个偏食的孩子。
比较:你看邻居家的小朋友和你同岁,他每天都吃得特别好,他个子都比你高了。
命令:你今天必须把这些全部吃完,不吃完不许离开饭桌。
指责:你要是不好好吃饭,对得起爸爸妈妈的辛苦劳动吗?!
当我们使用这些语言的时候,我们强调了正确和错误的标准,强调了应该和不应该,而没有去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更没有想过孩子内心是什么感受!
我们因为孩子而生气,可以问问自己内心是否有未满足的需要?还有孩子当下的感受和需要又是什么呢?
当我们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时,我们就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再是一个好的奴隶和好的属下了。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并淡化了我们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强人所难也造成了我们心灵之间的隔阂。
后面我们会学习放下评判 ,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