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阅读更多关于法语学习的系列文章,请点击这里:目录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曾经讲到,字母由于其线性的排布方式、较高的重复概率以及由词素到词语的构词方式,使得其在单位长度中的信息密度远远低于汉字,从而影响阅读、筛选信息的速度,拉长在表达同样信息时所需的篇幅,这不能不说是字母相比汉字所具有的一个明显缺点。
此外,在先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曾提到过字母的一个相对优点:由于字母在本质上是一种表音为主,表意为辅的文字符号,20个字母及其组合可以很好地覆盖世界上大多数语言40-50个的音素数量,因此可被各种不同的语言灵活地借用、改造,用来标记母语及外来语词汇,极大地提高语言内部的多样性及包容性。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会从反面的角度,讲一讲字母所具有的丰富包容性,是如何在吸收各种外来词汇的过程中,形成各种专业术语壁垒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视频:
台北“议员”考“肚脐”英文 柯文哲反酸捧腹笑翻
视频中,现任台北市市长柯文哲曾是台*湾顶尖外科医师,在被台北市“议员”陈彦伯质问“肚脐”的英文名称时,脱口而出其标准医学术语“umbilicus”,一度使对方语塞。陈彦伯后辩称“肚脐”的英文是“belly button(直译:肚子上的纽扣)”,然而这只不过是“肚脐”在英语中的俗称,在专业性上完全无法与医学术语“umbilicus”相比,其班门弄斧的行为和才疏识浅的本质使得在场人员忍俊不禁。↓

此后,为调查一般民众对医学术语“umbilicus”的熟知程度,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了以英文为母语的外国人,和接受过英语教育的台湾大学生,他们均表示并不知道这个词。外国人更是提到了“肚脐”在英文中的另一个俗称“navel”。该词来源于古日耳曼语(关于古日耳曼语对英语的影响,请看这篇文章),虽然在正式程度上比"belly button"更进一步,但始终无法与“umbilicus”一词的文雅、专业相比。↓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在汉语中几乎人人皆知的“肚脐”,到了英语中反而分化出"navel"、"belly button"两个俗称以及"umbilicus”这一医学专业术语呢?一种事物,对应三个名称,这难道不是诚心难为自己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umbilicus"的词源说起。"umbilicus"直接“借用”自拉丁语,意为“肚脐、中心点”,如果从人体比例的角度来说,肚脐的位置的确大致位于人体的中心,古罗马人对人体的细致观察与深入了解,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古代西方医学正是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一前377年)所撰写的誓词,至今仍是所有医生入学或入职宣誓用词的内容来源。↓

而以古罗马著名医生盖伦(Aelius Galenus,公元129年 – 约公元200或216年)为代表的古罗马医学、解剖学思想,更是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支配着整个欧洲医学界。↓

虽然经过现代医学的发展,古希腊、古罗马医学中很多错误的观念逐渐被淘汰,但其对西方医学的深远影响就此确立。此外,就像我们在先前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由于字母在本质上是一种表音为主,表意为辅的文字符号,20个字母及其组合可以很好地覆盖世界上大多数语言40-50个的音素数量,因此可被各种不同的语言灵活地借用、改造,用来灵活地标记、吸收外来词汇。大量源自拉丁语、希腊语的医学术语也因此进入西方语言,"umbilicus”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随着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衰落,以及基督教影响力的减弱,古希腊语、拉丁语在西方社会逐渐成为一门仅供学术研究、兴趣钻研用的“死语言”。除了一些诸如古典文学、医学、生物学方面的专业人士,需要学习古希腊语或拉丁语之外,西方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对这两门语言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大部分源自这两门语言的拗口医学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均以源自本民族语言的“俗称”代之。
由此便出现了本文开头处的那一幕:肚脐在英文中的医学术语“umbilicus”,只有专业医师柯文哲能够脱口而出,以英语为母语的普通外国人反而对其一头雾水了。这种由于大量吸收外来语而导致的术语认知断层,不能不说是字母文字的一大弊端。
反观汉语,我们在先前的文章中也曾经提到过,由于汉语在本质上是一种表意为主,表音为辅的文字符号,其读音和意义可以灵活分离,在组成语句时如同积木块一样灵活稳定,所以能够帮助汉字使用者尽可能地排除因时间流变对语言造成的“干扰”,还原古代术语的本意。所以类似西方语言这样,因古希腊语、拉丁语逐渐成为“死语言”而造成的术语解读困难,在汉语中反而非常少见。
此外,我们在先前的文章中也曾经谈到,现代汉语中,一个字通常是一个词素,单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几个常用字拼合而成,所以汉语的相关术语,除了部分如阑尾、胼胝体、颞骨这样的词汇比较拗口之外,大多数词汇均比较浅显易懂(如骨盆、左心房、下丘脑等)。即使没有受过医学训练的人,凭借构词方法以及偏旁部首,也能猜出这些词汇的大致含义,不至于一头雾水。比起“高高在上”的西方术语,的确显得更为“平易近人”。
附本文思维导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