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02)
【译】
有若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注】
孝,善事父母曰孝;弟,通“悌”,善事兄长曰悌。
务本:专注根本。
【解】
1,本则是《论语》的名篇,由“孝悌”引出了“仁”的概念。通观全篇《论语》,最核心的就是讲了两样东西:“礼”和“仁”。“仁”是孔门儒学的根本范畴,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基石。归“礼”于“仁”,以“仁”释“礼”,是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创造性贡献,是以“尊礼”的目的最后还是指向了“仁”。
2,“仁”,于内是“仁心”,是内在的个人情感,是良善,希望别人好。于外则是“仁道”,与他人相处之大道,对应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儒家“五伦”)分别表现为:父母关系则为“孝”;兄弟姊妹则为“悌”;上级,同事(对应古时“君臣”关系)则为“忠”;朋友关系为“信”,夫妻关系则为“亲”。
3,孔子这句话既是认识论,同时也是方法论。儒家提倡的仁爱,博大精深广而泛,往往初习者不得门而入。孝悌,仁之本也,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修仁”之道,可以从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姊妹开始。
中国古代举孝廉,看似迂腐,其实很有逻辑和智慧: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会忠诚于上级?对自己兄弟姊妹都不好的人,会爱护老百姓吗?
4,简单介绍一下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儒家主张“先亲亲,后仁人”,主张有亲疏,有等差的爱,修行仁爱,先从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姊妹开始,而后同宗同族,而后邻里乡村,而后同国同邦…儒家主张的爱,立足于人性,合乎人情,循序渐进,是一种坚固的,牢靠的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爱自己家的老人,将心比心,然后尊重别人家老人;疼爱自己家的孩子,将心比心,然后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先亲亲,后仁人,这是也儒家给我们指引的一条人人可以践行的修行仁爱的方法和路径,人人听得懂,有很强的操作性。
墨家主张兼爱,主张无远近,无亲疏,无等差的爱,强调爱天下人要像爱自己一样。出发点很好,境界很高,但是却带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超乎人性,而去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纯,很容易成为标语和口号,当时墨家的思想风行,但是做到的人很少,后世即使提起,也只是一个学说命题,很难真正普渡众生。
【备】
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小孔子三十三岁。有若身高体伟,外貌像孔子,史记说他“状似孔子”,有若很有才,“孔子死后,孔门弟子相于立为师,师之如夫子。”
有若对孔子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对“仁”“礼”等儒家核心理念有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孝悌,仁之本也”,“礼之用,和为贵”等经典桥段。
更是提出过“百姓足,君孰不足”的光辉思想,指出国家的富足与否要由百姓的富足来决定,充分阐明了儒家以人为本的核心政治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