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味(三)
说起年味,那一种感觉是甜蜜的,也是快乐的。追忆儿时的年味,那是弥足珍贵的,也是难以忘怀的。我喜欢儿时的那一种年味的感觉,人们都浸泡在那股浓浓的年味之中,忙的不亦乐乎。家家户户也都完全沉浸在那忙碌与欢愉中,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整个弄堂仿佛也都包裹在那过年的祥和,喜乐的氛围之中。所以我想说呀,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过年不仅仅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血脉中的情感寄托。它如同是岁月里的最为多情的驿站,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对家的眷恋,以及对新生活的美好期许。
我小的时候,大家都盼望着过年,兴高采烈地忙活着过年。一是远方的家人回家的路途漫漫,需要日夜兼程。二是各种物资紧俏,购物十分的烦琐,需要提前准备。三是素常粗茶淡饭,缺衣少食,过年无论贫富都会千方百计地置办些新衣和美食,让过年变成一年中,最为难得的,且密集的奢侈的享受。浓郁的年味弥漫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迎来送往,欢声笑语的陶醉中。现如今,飞机,高铁日行千里,朝发夕至,回家团聚不再像以前那么的难。商品极大的丰富,随用随买,即使集中采购,逛一趟超市足以满足所有需求。日常生活中根本就不缺鸡,鸭,鱼,肉,美食的渴望早已淡漠。虽然依旧是过年,但心理预期早已没有了原来的那么多的期望值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也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与挑战,但“年味”作为一种融合了各种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融合了各种亲情,友情,美味和装饰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情感体验,仍然历久弥新,其蕴含的家庭团聚,文化传承和祥和喜庆氛围等核心价值依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心中历经岁月沉淀却难以忘怀的永恒记忆。
我以为,年味的魅力,首先是体现在它浓郁的仪式感上。从腊月开始,年味便逐渐弥漫开来。扫尘,这个古老的习俗,寓意着扫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春的洁净。一家人齐动手,擦拭家具、清扫角落,在忙碌中满是对新年的期待。写春联,贴福字,笔墨间流淌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大红的纸张、喜庆的字体,瞬间点亮家门,年的氛围愈发炽热。精心筹备年夜饭,更是一场充满爱的仪式,大人们忙碌于厨房,切菜,剁馅,蒸鱼,炖肉,每一道工序都饱含深情,儿辈们在旁打下手,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当夜幕降临时,阖家围坐,满桌丰盛佳肴,举杯共饮,此时此刻,亲情在觥筹交错间升温,团圆成为年的核心要义,这仪式感如同纽带,将分散各地的家人紧紧相连。
我以为,年味的魅力,还在于它能唤醒人们心底的温情与善意。平日里奔波忙碌,邻里之间或许疏于交流,可到了新年,一声问候,一声拜年,瞬间拉近彼此距离,隔阂化为乌有。家人归来,路途再遥远、车票再难买,也阻挡不了那颗归家的心。家的温馨,家中的乡音,承载着儿时回忆,也抚慰着漂泊的灵魂。过年,它就像是一场心灵的净化仪式,让人们重新拾起人性中的最为美好的爱来拥抱家人。
我也以为,年味的魅力,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去逛逛城隍庙,它是一场民俗的盛宴。在城隍庙里,糖画艺人以勺为笔、以糖为墨,绘制出栩栩如生的生肖,花鸟,引得孩子们驻足惊叹。捏面人师傅手指翻飞,一团团彩面眨眼间变成神话人物,卡通形象,承载着民间手艺的传承。舞龙舞狮,那灵动的身姿,激昂的鼓点,驱走阴霾,带来祥瑞之气。踩高跷的艺人扮相各异,惊险刺激的表演让人掌声雷动。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娱乐大众,更是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鲜活展现,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它们代代相传,维系着民族的根与魂。
当然,现在的年味,悄然变化的诱因十分的复杂,人们似乎不宜轻率地给出肯定抑或否定的结论。尽管“浓”可能更多地包含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巨大期许,而“淡”所彰显的社会进步,同样令我们充满欣慰与赞赏。不论是浓也好,淡也罢,呈现在浓与淡背后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却始终如一,从未发生过丝毫改变。因此,人们在热切欢呼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同样也期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延续。
所以我也想呀,我们需要营造出更加浓郁的“年味”,首先需要切实保护且留住中国古老的过节习俗。把充满了仪式感的诸如除尘,祭祖,贴春联,剪窗花,挂灯笼之类,作为装饰美化环境和辞旧迎新和祈福纳祥的手段。把家家户户准备的丰盛年夜饭,以及寄寓着美好愿望的北方饺子、南方年糕之类的特色小吃,作为满足味蕾和口福,烘托节日氛围。让人间充满烟火气的重要环节,切实让有滋有味地过年的味道,变成人们阖家团聚。享受当下,寄托未来的文化体验和情感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必不可少的桥梁与纽带。
儿时的年味依旧,现如今的年味,却成了一种温馨又带着淡淡忧伤的回忆。我也不知从何年何时起,对过年不再有那般热切的期待了。岁月如流,过一年,便老一岁,每一次过年,就像是生命旅程的一个节点。它让我在这个最深情的节点中,能停下自己的脚步,守护着家的温暖和岁月的深情。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团圆中品味出家的滋味,还有那年的味道!
我喜欢我儿时的,那一股过年的味道……
网友评论